李渔的《苋羹赋》与休闲文化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的《一家言》中有一篇《苋羹赋》,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是因为题材太小。辛卯夏日,他来到浙江富阳贤明山寺住了好几天。僧人每天招待他的是素食菜糊,给他留下了难忘印象:“其或红或绿者为苋,黄者为萱,紫者為茄,碧者为菌、为边笋,白者为扁豆,青者为豇豆、为丝瓜。膏之以面,剂之以酱及姜。然诸菜皆臣属,君之者苋,予名之曰‘苋羹’。”
  苋羹,说白了就是菜糊糊,然而它呈现鲜明的色彩,他又以语言灵动的赋文将其描写。诸菜为臣、苋为君的比喻,更将苋羹刻画出特殊的生命形态。一碗普通的菜糊糊,在李渔的笔下如此神奇,简直令人馋涎欲滴:“融众色为一色兮,若无色之可名。原无味于有味兮,何辛苦之纷纷。余骤啜而甚甘兮,知未离乎贪嗔……”
  然而,李笠翁写了一辈子文章,从来不会就事论事、刻板老实。前人对他的评价是:“寓道德于诙谑,藏经术于滑稽,极人情之变,亦极文情之变。”这篇《苋羹赋》也是这样。他说:“仇浊味之滞性兮,盍漱露乎餐云。依淡泊以明志兮,须茹素而吐荤。唯和羹之匪易兮,爰罕譬乎宰臣……”原来,他是借一碗菜糊糊寄托内心的志趣,顺便也借此映射某些社会现象。
  李渔很会生活,在文学、出版、戏曲等领域都有过人的建树。李渔曾经自我表白:“渔幸以草莽贱夫混迹公卿大夫间,日食五侯之鯖,夜宴三公之府。”美食家的养成自有其难言之隐。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李渔在那些公卿大夫面前,扮演着一种地位比“娱乐节目的表演者”高,而比朋友低的角色,犹如俳优。然而,历来也有不少批评家赞赏李渔的真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不隐瞒自己。他在《一家言》自序中说:“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依照他的性格,写作就要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刻意去模仿什么,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还很愿意读李渔的缘故吧。
  在传统文人眼里,读书人假如不去立德、立功、立言,而是邀集一帮戏子,以嬉笑怒骂去换取金钱,无疑是低档次、下三流的,完全背离了传统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但他依然“加生旦以美名”,“抹净丑以花面”,谐谑调笑,是为了让剧场不冷清,意在谋取票房收入。对此,李渔直言不讳,自己是“不肖砚田糊口,原非发愤著书”。既然如此,他必须“从时好”、“从时尚”,竭力媚俗以迎合观众。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弟则巴人下里,是其本色,非止调不能高”,自道崇尚“多买胭脂绘牡丹”这样的审美境界。在资本主义萌芽初始,李渔敏锐地感受到市场经济的一双无形之手。李渔写过五言诗《安贫述》两首,其一曰:“为农不披蓑,田间有高树。为渔不戴笠,绿水斜通户。非不备阴晴,无所施其具。地能容我略,天复成其误。”自诩为“识字农”、“笠翁”的李渔颇有自知之明。他没有官职,没有俸禄,没有固定收入,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做不来关汉卿,也做不来汤显祖,宁愿承认自己是在夹缝中苟且生存,只能努力探寻戏曲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安贫乐道,听天由命。在其所生存的时代,李渔就这样成了李渔。如今的人们赞扬李渔是中国文化史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是休闲文化倡导者、文化产业先行者。其实,李渔及其作品火起来,无非是他的生活方式契合了某些人的意愿。
其他文献
在大众媒体描述的明代历史中,宦官之恶被放大,宦官之善被轻描淡写,偶有三宝太监郑和这样的正面例子,但更多时候,我们观看与明代有关的影视剧、大众读物,看到的多是魏忠贤、刘瑾、王振这样的恶宦。宦官作为皇家鹰犬与士大夫对抗,祸国殃民,成了媒体讲述明代宦官的典型模式。但在历史上,明代宦官与士人的区别可能没那么大。  明代中期,随着宦官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皇权对宦权的压制,宦官逐渐与士人合流,以致朝廷上出现了一
期刊
彭燕郊老师(1920—2008)仙逝已经十二年;2020年是他一百周年诞辰,10月31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作家协会和《诗刊》社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举办了“彭燕郊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  自1970年9月至1979年3月,我与彭老师在长沙阀门厂一道工作了八年半的时间。他落实政策调到湘潭大学之后,每次回到长沙,我们都要见面,仍然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1981年年底我被
期刊
摘要: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翻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卢思源提出了七种设想,为翻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翻译实践方面,卢思源提倡要“动态对等”,不要“形式对等”。他对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和阐释融汇了各种翻译理论精要部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日语翻译教学,从语法、词汇、内容、背景要素等方面指导学生实现“深层翻译”,取得了显著的
“学通中外,道冠古今”,这是杨昌济于1917年上期应聘到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课初次与学生见面时,校长汤松在教室黑板上书写的八个大字。汤校长接着介绍说:“杨先生在英国和日本留学九年,对于中国固有的学问,也有很深的研究,真可说得上学通中外。而且具有崇高的品德,和社会革命的伟大精神,秉公持正,实践躬行,说他是道冠古今,确非谀词。”  杨昌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父亲,更是毛泽
期刊
章炳麟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过程中,他的一支古奥之笔像一把凌厉的吴钩越剑,曾发挥了极大的力量。在创建民国的过程中,晚明的想象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他在《光复军志序》一文中曾说及年轻时的一段心事:“弱冠,读全祖望文,所述南田、台湾诸事甚详,益奋然欲为浙父老雪耻。次又得王夫之《黄书》,志行益定。”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多记晚明烈士事迹,多有与台湾相关的历史。其中所记沈光文、徐孚远诸人传记,即为明末复社名
期刊
人间事无非都是些改朝换代,浮生旧梦,不说也罢。不得志的人便梦想到天上去,享受下神仙们不问红尘的清平之乐。  所以“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的落魄书生喝了点酒,就做起梦,路遇神仙童子,神仙童子使了个招数,便把他们带到了瑶池琼台,让他们好好领略下天上风光。  这便是《太平广记》中《嵩岳嫁女》的有几分快活的开头。不开心的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快活吧,得意吧。想来和现代人逃离尘世的方式如出一辙。  但古代
期刊
从一开始,陈建华教授《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以下简称《紫罗兰》)一书就不应该被视为单纯的“周瘦鹃”研究。周瘦鹃的研究在近几年浮出历史的地表,尤其是海外学者对于周氏的关注和研究不断有新的视角和材料补入。但陈建华对周氏及其文学创作孜孜以求的研究,可以说是开了民国学术的“一口深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与尘封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半月》杂志上的时髦美人与“十里洋场”来的
期刊
梁济先生的一生贯穿中国历史近现代之交、清末民初的动乱岁月,虽其本人并非经天纬地之才,名声影响也远不及其次子梁漱溟。然而,细究梁济先生的家世生平、好恶取舍及立身之道,却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教化而自律甚严、非常有个性的仁人君子。家世生平  梁家本是元朝宗室后裔,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朝在中原地区覆灭,末代皇帝顺帝带着皇室及近支亲属逃回北方(即今蒙古)。梁家祖先未走,留在河南汝阳
期刊
2021年,“水杉之父”胡先骕先生全集共十九卷,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盦,江西省新建人。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鼻祖,“活化石”水杉的定名者。曾领导静生生物调查所逾二十年(1928—1949),是东南大学生物系、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奠基人。在植物学专业之外,胡先生还是政论家,二三十年代他在东南大学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作为诗人
期刊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著名作家曾纪鑫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以明代倭患作为历史背景,以一代名将俞大猷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主线,将厚重的历史叙述与细腻的文学笔法巧妙而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