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0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后简称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隆重举行全区教育科研总结大会(2016-2018)暨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博览会,集中展示了近3年全区教科研成果,七位教师代表做了现场展示和交流。300多名与会教师对博览会展出的课题成果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前来观摩的省市教育系统领导和专家也对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从区域顶层设计到学校规范管理,再到教师专业激活,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已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性循环模式。
当教科研在有些地方仍处于“打镶边”、“扮门面”的境地之时,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却将教科研摆在了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他们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本刊记者专访了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慧明。
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优先发展
[据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科规划办的负责同志介绍,目前,该区已立项国家级、省、市级规划课题达51项,教师个人课题246项,全区超过1200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与面超过全区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教育科研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系统蔚然成风,形成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背景:]
《湖北教育》:1月10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科研总结大会暨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博览会成功举办,七位教师的个人课题成果分享和展示赢得了现场300多位与会代表和专家们的一致点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贵区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喜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区内教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状态。
周慧明:在教师个人课题博览会展示现场,我认真看了每一位教师的课题展架,以及旁边排放的展示成果,聆听了学校科研管理经验和一线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的心路历程,我由衷地为老师们点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扎根课堂,致力于积极改变的教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开展教研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和思路。第一是参与面非常广。我们几乎所有中小学校和骨干教师都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课题研究任务。第二是针对性比较强。我们不主张为了教科研而教科研,而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教科研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服务。比如,为了破解原开发区和汉南区两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推进策略研究》。第三是研究工作抓得非常实。2016年以来,为筑牢科研根基,通过跟进服务,区教科规划办分层次开展教育教研通识培训、科研后备力量培训、诊断式一对一培训,提升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2017年,我区立项国家级规划课题4项、省级规划课题4项,市级规划课题10项,教师个人课题123项。这一年我们首次突破国家级课题的立项,实现课题立项质的飞跃。2018年4月24日,我们承办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優秀课题成果转化现场会(中学段)取得圆满成功,区教科规划办和开发区四中分别在现场会上分享了本区教育科研管理经验及研究历程。为打造科研后备专业团队,2018年3月27日,我们启动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科研后备专家专项培训》,致力于在每一所学校至少培养一名教育科研专家,使区、校、师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科研服务更为务实。
现在,我们有信心说,真研实干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已蔚成风气。
《湖北教育》:可以看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在教育科研方面,对教师个人和学校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力度都是很大的。您是怎样看待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呢?
周慧明:在我看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主体与动力源泉。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说教育优先发展是国策的话,那么教师优先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发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及效果。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的自省力与学习力,促使他们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与方法,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而这一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以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博览会的形式呈现一线教师风采的原因所在。
在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两个片区(武汉开发区片区和汉南片区)师资建设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建构了区域教师发展“3T”模式。所谓“3T”,也就是“教师优先”(Teacher First)、“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和“师资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在教师发展“3T”模式中,“教师优先”(Teacher First)是核心,“团队建设”与“教师发展”互为条件,相互支持,生发教师发展的动力支持系统,使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成为可能。
事实上,教师优先发展的理念也是完全符合中央政策精神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是教师优先发展。教师优先,是在呼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更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14年元月,汉南区整体移交武汉开发区托管。2015年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实行区域融合,更名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同年9月,两区教育实施深度融合。历经三年融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人逐步确立了区域教育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以教育发展内生力的激活为突破口,将创新与教育治理有机结合,亮出了自己的生态处方。] [背景:]
《湖北教育》:请您介绍一下,贵区的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理念核心要义是什么?提出这一理念的背景又是什么? 周慧明:“生态发展”理念是我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发展内核是帮助学校及一线教师找到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其内生发展。
在我们看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每一所学校因学校发展差异而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且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育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彼此间具有互相调节和制约的作用,最终产生整体效应。
在生态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正视教育发展的差异性,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三个方面的成长:其一是关注两个片区(经开片区和漢南片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差异性,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二是关注校际发展差异,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其三是关注师资发展差异,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拿我区正在推进的学区制改革来说吧,目前,我区已划分为12个学区,12个学区的交流与合作已呈常态化、深度化状态,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学区协同发展有机结合。在学区内,通过各学区围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德育活动、教学评价、教师激励、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略有差异,又各显特色。
《湖北教育》:那么,贵区的生态发展理念在落地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及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周慧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在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三项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三项建设分别是:项目建设、学区建设和资源建设。
先说项目建设。所谓“项目建设”,指的是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这是我们结合区情在区域教育内生发展上做出的有益尝试。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明晰自身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或课堂建设为切入口,聚焦本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挖掘学校发展潜力,构建学校发展机制,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我区的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始于2013年。2013年-2016年主要在经开片区推行,自2016年起,我们将汉南片区也纳入到内涵发展建设的行列中,并将内涵发展专项经费由每年投入600万增至800万,用于两个片区内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或课堂建设。
至于学区建设,我们在2014年秋季就开始了探索之旅。当年8月,区教育局经过充分调研,集合三中、四中两所学校成立了第一学区。经过为期三年的学区探索,第一学区运行良好,初步实现了学区内学校协同共进的目的。2017年8月,在认真总结区第一学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兼顾、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我们在全区义务段学校设置12个学区,实现义务段学区建设的全覆盖。由一个到一批,学区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强了校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优质教育资源有充分辐射至微小薄弱学校的可能。
资源建设主要是依托本区所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教育均衡视域下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策略研究》而推进的专递课堂建设工程。我们以专递课堂为抓手,在学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学区牵头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微小学校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尽量弥合微小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达成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
《湖北教育》:项目建设、学区建设和资源建设三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教育科研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周慧明:在我们的区域教育发展策略中,教育科研始终是一条贯穿各个环节的红线。我们主张“问题就是课题”,教育科研要以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将区域发展、学区发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与课题研究实行了有机结合。
以教育局主持的三项重点课题为例。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教育学视域下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理念及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战略问题;市级规划重点课题《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推进策略研究》,主要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问题;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教育均衡视域下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策略研究》,则基于我区汉南片区偏远、微小学校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以专递课堂和同步教研为突破口开展实践研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保障这些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这三个课题中,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分别从内涵发展与专递课堂两个维度开展研究,与区域的学区制探索相互呼应,互为补充,使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立体科学。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教育局层面统筹规划的三项研究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研究形成四股合力,在研究与实践中,引领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体而言,教科研对区域教育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尤其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这些年,许多学校办学思想进一步厘清,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师生成长更加良性,学校品质明显提升,实现了从更趋农村形态学校向现代化学校形态的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周小益
当教科研在有些地方仍处于“打镶边”、“扮门面”的境地之时,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却将教科研摆在了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他们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本刊记者专访了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慧明。
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优先发展
[据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科规划办的负责同志介绍,目前,该区已立项国家级、省、市级规划课题达51项,教师个人课题246项,全区超过1200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与面超过全区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教育科研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系统蔚然成风,形成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背景:]
《湖北教育》:1月10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科研总结大会暨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博览会成功举办,七位教师的个人课题成果分享和展示赢得了现场300多位与会代表和专家们的一致点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贵区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喜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区内教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状态。
周慧明:在教师个人课题博览会展示现场,我认真看了每一位教师的课题展架,以及旁边排放的展示成果,聆听了学校科研管理经验和一线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的心路历程,我由衷地为老师们点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扎根课堂,致力于积极改变的教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开展教研工作,有自己的特色和思路。第一是参与面非常广。我们几乎所有中小学校和骨干教师都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课题研究任务。第二是针对性比较强。我们不主张为了教科研而教科研,而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教科研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服务。比如,为了破解原开发区和汉南区两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推进策略研究》。第三是研究工作抓得非常实。2016年以来,为筑牢科研根基,通过跟进服务,区教科规划办分层次开展教育教研通识培训、科研后备力量培训、诊断式一对一培训,提升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2017年,我区立项国家级规划课题4项、省级规划课题4项,市级规划课题10项,教师个人课题123项。这一年我们首次突破国家级课题的立项,实现课题立项质的飞跃。2018年4月24日,我们承办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優秀课题成果转化现场会(中学段)取得圆满成功,区教科规划办和开发区四中分别在现场会上分享了本区教育科研管理经验及研究历程。为打造科研后备专业团队,2018年3月27日,我们启动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科研后备专家专项培训》,致力于在每一所学校至少培养一名教育科研专家,使区、校、师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科研服务更为务实。
现在,我们有信心说,真研实干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已蔚成风气。
《湖北教育》:可以看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在教育科研方面,对教师个人和学校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力度都是很大的。您是怎样看待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呢?
周慧明:在我看来,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主体与动力源泉。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说教育优先发展是国策的话,那么教师优先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发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及效果。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的自省力与学习力,促使他们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技能与方法,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而这一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以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博览会的形式呈现一线教师风采的原因所在。
在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两个片区(武汉开发区片区和汉南片区)师资建设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建构了区域教师发展“3T”模式。所谓“3T”,也就是“教师优先”(Teacher First)、“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和“师资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在教师发展“3T”模式中,“教师优先”(Teacher First)是核心,“团队建设”与“教师发展”互为条件,相互支持,生发教师发展的动力支持系统,使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成为可能。
事实上,教师优先发展的理念也是完全符合中央政策精神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是教师优先发展。教师优先,是在呼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更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2014年元月,汉南区整体移交武汉开发区托管。2015年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实行区域融合,更名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同年9月,两区教育实施深度融合。历经三年融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人逐步确立了区域教育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以教育发展内生力的激活为突破口,将创新与教育治理有机结合,亮出了自己的生态处方。] [背景:]
《湖北教育》:请您介绍一下,贵区的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理念核心要义是什么?提出这一理念的背景又是什么? 周慧明:“生态发展”理念是我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发展内核是帮助学校及一线教师找到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其内生发展。
在我们看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每一所学校因学校发展差异而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且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育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彼此间具有互相调节和制约的作用,最终产生整体效应。
在生态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正视教育发展的差异性,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三个方面的成长:其一是关注两个片区(经开片区和漢南片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差异性,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二是关注校际发展差异,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其三是关注师资发展差异,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拿我区正在推进的学区制改革来说吧,目前,我区已划分为12个学区,12个学区的交流与合作已呈常态化、深度化状态,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学区协同发展有机结合。在学区内,通过各学区围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德育活动、教学评价、教师激励、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略有差异,又各显特色。
《湖北教育》:那么,贵区的生态发展理念在落地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及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周慧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在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三项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三项建设分别是:项目建设、学区建设和资源建设。
先说项目建设。所谓“项目建设”,指的是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这是我们结合区情在区域教育内生发展上做出的有益尝试。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明晰自身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或课堂建设为切入口,聚焦本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挖掘学校发展潜力,构建学校发展机制,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我区的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始于2013年。2013年-2016年主要在经开片区推行,自2016年起,我们将汉南片区也纳入到内涵发展建设的行列中,并将内涵发展专项经费由每年投入600万增至800万,用于两个片区内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或课堂建设。
至于学区建设,我们在2014年秋季就开始了探索之旅。当年8月,区教育局经过充分调研,集合三中、四中两所学校成立了第一学区。经过为期三年的学区探索,第一学区运行良好,初步实现了学区内学校协同共进的目的。2017年8月,在认真总结区第一学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兼顾、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我们在全区义务段学校设置12个学区,实现义务段学区建设的全覆盖。由一个到一批,学区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强了校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让优质教育资源有充分辐射至微小薄弱学校的可能。
资源建设主要是依托本区所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教育均衡视域下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策略研究》而推进的专递课堂建设工程。我们以专递课堂为抓手,在学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学区牵头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微小学校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尽量弥合微小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达成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
《湖北教育》:项目建设、学区建设和资源建设三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教育科研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周慧明:在我们的区域教育发展策略中,教育科研始终是一条贯穿各个环节的红线。我们主张“问题就是课题”,教育科研要以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将区域发展、学区发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与课题研究实行了有机结合。
以教育局主持的三项重点课题为例。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教育学视域下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解决区域发展理念及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战略问题;市级规划重点课题《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推进策略研究》,主要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问题;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教育均衡视域下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策略研究》,则基于我区汉南片区偏远、微小学校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以专递课堂和同步教研为突破口开展实践研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保障这些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这三个课题中,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分别从内涵发展与专递课堂两个维度开展研究,与区域的学区制探索相互呼应,互为补充,使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立体科学。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教育局层面统筹规划的三项研究与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研究形成四股合力,在研究与实践中,引领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体而言,教科研对区域教育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尤其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这些年,许多学校办学思想进一步厘清,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师生成长更加良性,学校品质明显提升,实现了从更趋农村形态学校向现代化学校形态的华丽转身。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