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考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巧一:类比排比入题法
  ——运用类比思路阐发事理,采用排比句式进入话题
  运用类比的方式说理,形象生动,易于让人接受,排比则给人一种雄辩的气势。两者结合,会让你的入题文字亮丽醒目,使人“食欲大增”。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本义是说一个为君治国的话题,它的入题却是这样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是典型的类比排比入题法。先用类比法联想与话题有关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或物,以此“物”或此“事”过渡到话题上,句式上整齐有序,语意上递进深化。作家梁衡也说过,凡文章开头大致有三:“理”字头,“形”字头,“情”字头。而类比排比却能将这三种有机融合,不同凡响。
  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这样入题:“种下金币不一定收获金币,种下幸福也未必能获得幸福。谁播种了一棵平常心,谁用幸福眼看世界,谁就将拥有幸福。”
  题目要求以“幸福”为话题,作者提出自己的幸福观——“有平常心就是幸福”。但仅有这个观点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个意思说得“有文采”,就要采用一点修饰。因而作者从“金币”入题,运用两个否定句,否定了金钱幸福观及幻想幸福观,然后才提出“平常心”“幸福眼”的幸福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套作的风气,许多同学不管话题是什么,将事先背好的一组排比句生硬地放在开头,导致不少文意完全不合逻辑,单纯追求华美辞藻,弄巧成拙。
  以“考验”为话题,有同学这样开头:“雄鹰向往着在天空中翱翔,因为它知道天空是对它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练就了它坚强的意志;游鱼向往着在海底破浪前进,因为它知道海洋是对它的考验,也正是如此成就了它无拘无束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博大的生存空间,并为我们设置种种考验。”
  该语段在事理的阐述上没有问题,却因前面的类比排比开头不合常理而大打折扣。
  技巧二:疑问解答入题法
  ——以话题为设疑点,从不同的侧面来解答话题疑问的入题方法
  疑问解答入题法,通过设疑来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再通过回答表明写作者的观点,起到引起悬念,促使探究的效果。
  散文《记忆》入题是这样的:
  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虽然,你与我并没有促膝而谈,可我觉出,你正望着我的额头、鬓角、端详着岁月留在上面的痕迹……
  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询问我:“记忆,是什么?”
  哦,关于记忆,该说些什么呢?
  医学家说:“健忘症是大脑走向衰亡的征兆。”
  道德家说:“忘恩是负义之母。”
  佛学家说:“置一切忧喜于心外者,得大自在。”
  而革命家却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你的眼睛,仿佛还在问我。
  这段入题以“记忆”设疑,阐发各种人对“遗忘”的不同理解,促使人们思索记忆的作用。问答间将话题展现出来,紧紧围绕话题又使得话题内涵更加丰富,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种疑问式入题方法的主要思路是一问多答,通过话题的提问,运用多层解答的方式使文章内容更饱满、生动。
  技巧三:引用名句入题法
  ——用现成的名言名句作为入题文字
  这种方法利用名句本身的生动灵动和作者对名句的个性化解释来打动读者,使文章一入题即文采飞扬又别有新意。
  例如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章一开篇是这样写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埔云歇山。”至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题目是“说‘木叶’”,作者紧紧围绕话题展开一连串的引用,既给读者留有深刻印象又使读者被作者的博学所打动。如果同学们近期有意识地练习这种入题法,在高考中肯定会起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如有同学在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考作文时这样开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笃信佛教的王维徜徉在辋川别墅周围的山中吟哦出这般清丽脱俗的句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看到武侯祠里的萋萋荒草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处于战乱频仍时期的韦庄面对曾经繁华如锦今已衰败不堪的台城写下这样诗句。是呀,好一个“空”字,其中包容了几多景物,几多感慨啊!
  运用引用法入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日多注意积累名言名句,并对名言名句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这样才能较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议论文体
  我们从文体角度来组织文章的收尾。议论文体在收尾时需要有突出中心、强化观点的意识,而记叙文体在收尾时要有侧重深化主题,明确主旨的意识。因此,当我们选择写议论文体时可运用以下技巧:
  技巧一:首尾呼应式
  ——首尾圆和,前后照应
  此法要求尾段文字既呼应开头,但又不是简单重复开头,而是对开头文字进行内涵阐发、深化,或者是对首段文字进行形象化解说,使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明晰具体,起到强化观点的作用。
  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文章收尾的时候这样写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文字在语义上对作者开头提出的“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的主张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言简意赅地指出“拿来”的态度与作用,不仅再一次强化了“拿来主义”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度。   有考生在写“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话题文章时就运用了首尾呼应法。他开头这样写道: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在文章结尾时,作者对“公则生明”做了言简意赅的阐发,使观点更加明确: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技巧二:名言警句法
  ——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借用现有的富含哲理性的语句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增添文章的文化气息,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同样以名言警句收尾:
  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缺乏人文素养,如猛兽与强盗一样活着,但这一切亦不为过,英国人不是说过“一夜间可以出个暴发户,三代人也不一定培养出一位绅士”吗?不过,时不我待,重视人文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已经刻不容缓。非洲有句谚语:“有时,好的心情比好的味道更重要。”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不少时候,精神不好,即便物质条件再好,我们一样备受折磨,如坐针毡。重视人文科学素养的提高,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因为,那是我们自由翱翔、快速飞进的双翼之一。精神与物质,缺一不可!
  该考生恰当运用谚语,简明扼要,发人深省,将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讲得通俗易懂。
  记叙文体
  技巧一:卒章显志法
  ——收尾段彰显主旨,凝练主题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收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
  例如迟子建的《泥泞》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雪给人以洁净晶莹之感,踏雪而行带来的却是肮脏与泥泞。作者将这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同时也带领读者思考泥泞带给我们的生活启迪。情景理三者融合彰显出作者的深层思考——雪带来的泥泞让人们看到了美背后的东西,给人激励,让人警醒。
  技巧二:抒情议论法
  ——尾段抒发情感,阐明认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鲍昌先生的《长城》是这样收尾的: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连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作者别具匠心连用两句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以人们的回答来表明自我的态度:长城在新时期能够承担历史的重任,不再是封闭的象征,而是开放与包容的象征!用强烈的抒情语气表达对长城的期望与肯定。
  技巧三:景物烘托法
  ——情景交融,含义深远
  优美的景物描写营造的感人的氛围,这种结尾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结尾: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乐景哀情,但是哀而不伤,菊花的绚烂与对母亲的追忆交融在一起,唯美隽永,更具感染力。
  有考生在写高考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这样收尾:
  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人啊,事啊,等到我老了,再回忆起来,依然像是那年夏天亲手摘下来的野果,那么甜美……曾经一起走过的路,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征途,那些我爱过和爱我的人啊,我会一直记得我们的许诺——时间过去一万年,我们都会记得彼此!
  摘野果的情景不再细描细绘,但此情彼景一样鲜活生动。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美国某城30英里外的一个山坡上有块不毛之地,地皮主人见地皮闲置在那里没用,就以极低的价格将地皮出售了。  新主人找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愿无偿捐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用于建大学。”政府如获至宝,当即同意了。于是,新主人把三分之二的地皮捐给了政府。  不久,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建在了这块不毛之地上。聪明的新主人就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地皮上修建了学生公寓、餐厅、商场、
期刊
●微链接  2013年11月10日,北京地铁公司官方微博“北京地铁”发布了一张座椅和地上满是废纸的地铁车厢内照片,称“这是‘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并称“首都北京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首都北京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  这条微博发布后,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论。有不少网友认为,“蝗虫”一词用得不当,难免让人引起一些负面联想。“最后一句话
期刊
人们交际或著述,往往喜欢用典雅的词语称谓年龄,这些称谓是十分丰富的。  孩子出生时身体为赤色,因此称初生的孩子为赤子。人初生后需要抱在胸前喂奶,胸也称膺,膺与婴通假,初生的孩子又叫婴儿。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叫襁褓,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后以“孩提”“孩抱”称二三岁的儿童,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祭十二郎文》)。总角是古代儿童的发式,即把
期刊
《我的阿勒泰》  作者:李娟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定价:22.00元  最初读这本书是因为阿勒泰,这个蒙语里寓意“金子”的城市,我的弟弟正在那里当兵。看他发来的照片,冬季的阿勒泰,厚厚的雪,沉默不语的远山,生龙活虎的士兵,让我对阿勒泰心生向往之情,毕竟对于一个在南方平原长大的人来说,那广袤的草原森林、群山溪流、朝霞落日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读完李娟的文字后,
期刊
导练命题一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自己的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和写寓言等。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优秀立意:1.幸福是相伴。2.幸福是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统一。3.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幸福。4.幸福是化妆后的苦难。5.物质优裕且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  及格立意:1.幸福是什么。2.人生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的富足。3.获取幸福
期刊
“飞”字有一双翅膀,在右边,在成长。  每当望着风筝、小鸟,小孩子会比大人更渴望飞翔,他们不懂什么“冯虚御风”,不知何为“羽化登仙”,却也想要到空中玩耍。那时的“飞”,是身体的飞翔,是脚尖离地、只感受风的轻柔。  一天又一天,是我们在成长。风筝被收到杂乱的角落,早晨起床似乎也听不见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小学的一道数学题抢在生物书之前告诉我:人类无法像鸟类那样飞行,人的骨骼太重了。但,还是向往飞翔。站
期刊
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意图上看,天津高考作文已从关注“我与自己、他人的关系”上,开始转入“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其间贯穿的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即如何运用因果等逻辑思维来认识自己、探究世界。  导练命题一  阅读右边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
期刊
导练命题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角度,以“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在地铁站口,在城市街头,我们都曾遇到过拾捡废品的老人,他们靠变卖废品补贴家用。北京地铁站口一名被称为“四惠大爷”的老人很特别,他为了感谢平日递送给他报纸的陌生人,便亲手制作了一些卡片,发放给帮助他的市民。  路人每给这位“四惠大爷”送一份看过的报纸,大爷都会深深鞠一躬,双手接过报纸,说声“谢谢”,并递上一张感恩
期刊
导练命题一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张岱在《四书遇》中写道:“不知不可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对于“知其不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者“知其不可而不为”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期刊
于我,人与时代,它们相依相存,又互相不断淘汰:人组成时代,时代中有人。新的人淘汰旧的时代,新的时代淘汰旧的人……世界便是这样依靠这种重复而不断运转的。  爷爷曾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他还有一个外号“一把刀”,这把刀自然是手术刀。他并不高大,记忆中我微微抬头便能看到他皱皱的脸,但他的动作却总是那么灵活。他游过珠江,试过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火车来看我,总能在我摔倒的前一秒把我架起来让我重新站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