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氛围中品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艺术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教学,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通过艺术的审美,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方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魅力。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价值;艺术化;诗化
  
  高中语文课本(包括《读本》)中有无数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诗人以他们对生活感受的独到性与深刻性,以自己的才华通过精妙的语言描景绘物、表情达意。尽管现代诗歌在近几年已从高考中“隐退”,但其教学价值不仅不可降低,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更要大力提升,其教学途径的探索更是任重道远。
  可惜的是,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让人担忧,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教师不喜欢也不懂诗歌,轻视诗歌教学。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海子和斐多菲等一流诗人的作品入选教材;但让人吃惊的是,没有教参的辅助,很多教师无法破译现代诗歌的密码,更谈不上对诗歌精神的领悟。很多公开课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诵读上,无法引导学生直抵诗歌的本质。限于学养,有些教师甚至曲解、误读,用考点来肢解诗歌,全然不了解诗歌的精髓所在——诗歌不是告诉我们什么,而是为了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感觉。另外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我们现在所进行的诗歌教学往往是丢失了情感,丧失了美感,沦落为知识与技巧的教学。
  为了重现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价值,为了探寻诗歌教学境界的艺术化途径,笔者就自己的现代诗歌教学实践,展示一些现代诗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想,以求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探讨与反思。
  第一,课堂氛围艺术化。
  现代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熔铸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情感,或深沉、或激越,或平静、或浓烈,形成了极强的艺术魅力。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诗歌本身的情感因素。文学课的教学,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把握作家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作为引路人,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首先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走入“无我之境”,从而在诗歌教学中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入诗歌,体会诗情,感悟诗意。教师是否真正读懂文本,是否已有深刻的艺术体味,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教材的艺术特征,并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营造与诗歌意境一致的艺术氛围。例如教授《再别康桥》这节课,笔者为诗歌的教学创设了诗意的氛围。教师以抒情的语言导入(在“导入环节艺术化”部分有示例),接着让学生一边欣赏配乐朗诵一边想象画面,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尤其是感受到“美”的学生要具体说说美在哪里,并要求学生运用精练诗化的语言分析。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艺术的情境,再现形象,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乃至教学手段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营造出艺术的课堂气氛。
  第二,导入环节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一种心境。学生在真正进入审美状态前,会有一个由日常态度向审美态度转化的心理准备阶段,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应尽可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审美对象——诗歌,在教学导入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期望与向往,引发他们深入探寻诗歌美的动机。因此重视诗歌教学的导入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在教戴望舒的《寻梦者》一课导入环节上,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梦想,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比喻来表达自己对“梦想”的看法,同时简要说明作此比喻的理由。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笔者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了肯定:“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做诗人,比喻的独特性更是你们个性的体现,相信每个人对梦想与如何实现梦想都有自己的看法。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曾将梦想比作一枚‘金色的贝’,那么他想通过这枚金色的贝,表达怎样的思想或情感呢?”短短几分钟,就使学生迅速形成了超越日常的审美态度,倾心于客体的审美心境和把审美心理结构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导入环节不仅是教师艺术匠心的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对学生而言,一堂课的导入设计不仅要愉悦耳目,还要开发智力,触发情思,陶冶情操;让学生能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导语设计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新颖自然,多彩多姿,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去试好下几种导入法:假想情景导入,激情语导入,典故背景导入,比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现与诗歌有关的内容等。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这里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第三,主体学习艺术化。
  诗歌是一种审美艺术,而审美学习是发生在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学习行为,这种人与自我之间的学习行为不是一种认知,而是一种体验,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确证。人是不能自我观照的,人必须通过对象化的客体来实现这种自我观照,人在客体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存在,证实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审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有权利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空间;教师应重视诗歌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使学生在独立完整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审美教育。而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只有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权利,学生才能真正激发与拓展自己的艺术灵感。
  例如笔者教《致橡树》一课,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揣摩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诵。一男生自告奋勇地打头炮,读完全班掌声响起,可笔者却有意挑起矛头,“都觉得他读得好吗?有没有同学向他发起挑战?”一女生站起朗读,读得轻柔、缓慢、抒情,学生报以更热烈的掌声。为了使参与阅读的学生面更扩大,笔者又转向全班同学询问:“还有没有和他们完全不同的处理?她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不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那样的强烈语调?什么道理?”另一女生站起来挑战,她读得深沉有力,因为她认为这首诗要表现的是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赞美与呼吁,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宣战。
  此时课堂上的争议也正是教学上的重难点及“启动点”,笔者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好一首诗歌,不单是技巧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思想情感的把握,而诗的理解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点。”于是要求学生重新品诗,在诗中一些有暗示性的关键词词下面作上记号,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再来具体谈谈诗歌想表达的情感或给予读者的启示。学生通过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及交流合作,接下的发言便更具体准确、精辟成熟,而且由于经历的是思维认识的交锋到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正是因为在课堂上有了合理的师生定位,所有学生才能拥有自主阅读的时空,才能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产生个性化感悟,才能切实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阅读质量。而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反思”,是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这样的阅读,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创新能力。案例中学生对末尾诗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刚开始显然就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笔者让他们在读懂全诗以后再来探讨这个话题。这样的做法,其目的是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潜心阅读,能深入思考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读懂关键语句以后,学生那饱含激情的朗诵就是最好的见证。而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无法预约的亮点,正是源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艺术化。
  第四,教师指导艺术化。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场艺术活动的组织者,是不可能替代学生参与艺术品味的过程的,所以教师在指导方面不能采取“霸权主义”,而要注意艺术性。
  一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如果以教师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那必将抹杀学生的阅读个性。
  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耐人咀嚼。虽然诗歌的意象简少,象征意义似乎也很明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草莓”“篱笆”“上帝”等意象的理解与联想却是奇思异想,精彩纷呈。有为“草莓”正名的,有为“篱笆”“上帝”辩护的,有些学生针对学校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有些学生围绕早恋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也许有些学生的认识有悖于教参统一的看法,但是在诗歌教学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断迸发思想火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更可贵的呢?课堂上教师少一点“明确”看法,少一点统一认识和统一思想的行为,多留一点质疑与感悟的空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采用艺术化的指导方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要教师能改变一下角色及指导方式,也以学习者、示范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并注重指导方法的艺术化,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和谐、愉悦、高雅的学习氛围,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与主动性就会油然而生。如《寻梦者》一课结束之际,笔者让学生推测诗中追寻的“梦想”是什么,并启示说:“它可能是事业的成功,也可能是指爱情的成功,我并不要求大家作出统一的答案,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示与共鸣,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诗的魅力!”在学生有所感触,有所遐想之时,笔者以深情的范读结束了这节课。案例中教师的范读,打破了以往朗读指导只停留在评点层面的惯例,是用真切可感的艺术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读诗。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高雅的人类艺术劳动,而诗歌教学则是这种艺术活动最集中、最直观、最本质的反映。我们要让诗歌教学充满流动美,就势必要注重课堂氛围的创设、课堂语言的美化、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渗透美学教育。通过艺术的审美,从而优化教学艺术,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使诗歌教学成为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的有始有终的生命流程,使教学诗歌的课堂充满无穷魅力,使师生焕发学习诗歌和创造诗境的激情。
  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常不由自主地对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诗意地生活着。”诗意地生活着,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是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追寻艺术,诗化课堂,引导学生在现代诗歌中得到艺术审美享受,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并能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使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提升。
其他文献
芬兰教育与文化部官网于2017年12月13日发布《芬兰语言储备现状及发展需要报告》,该报告介绍了芬兰整个教育体系的语言发展现状,重申了芬兰语言教育政策的原则和目标,即提高芬兰的整体语言水平和丰富语言多样性,并为芬兰未来的语言发展指明方向。  一直以来,芬兰的语言教育均以欧洲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是芬兰的优势所在,绝大多数工作者都精通芬兰语和英语,多语种使用者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
英国大学在2017“全球大学就业排行榜”中表现一般,这引发了有关脱欧对英国高等教育形象在全球大公司中遭受破坏的议论。  剑桥大学是150家高等教育机构中排名前10位的唯一一所英国大学。尽管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今年仍然排名前20位,但牛津大学的排名下降了8位,跌至第15名,其他英国大学的排名也出现了大幅下滑。现在只有10家英国高校进入该排行榜名单,这一数字在四年前为13家。  专家表示,这反映了亚
抗“疫”中的教育再思考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方式、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为探讨此次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影响,展望疫情后的高等教育,本刊编译、整理了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研究教授兼创始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和英国牛
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决策科学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智库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智库是智库的重要类型,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教育智库建设及作用发挥充分与否,是制约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也是教育智库发展的
据俄罗斯塔斯社网站2017年11月23日报道,英国QS公司公布金砖国家大学排行榜,300所大学名单中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古巴和南非的高校数量分别为94、68、65、61和12所。  俄罗斯共10所高校跻身QS金砖国家大学排行榜前50强,分别为:莫斯科国立大学(5)、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11)、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3)、托木斯克国立大学(26)、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28)、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3
我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日本、韩国、蒙古、秘鲁等国家的专家30人于2014年5月17-20日在中国北京聚会,参加首届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暨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启动会。  本届专家会议以 “可持续发展教育:优质教育之道” 为主题, 通过大会主题报告与代表国别报告,重温了200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
摘 要:数字性别鸿沟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均衡发展,教育系统方面的政策干预,以及旨在改变文化规范和消除刻板印象的政策干预,对于解决性别差距和避免其在数字转型时进一步加剧至关重要。2020年1月29日,OECD发布《教育和技能在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中的作用》报告,确定了四个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关键行动,促进系统性变革,打破妇女权利的障碍,具体包括:推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学习和技能掌握;为教师赋权;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9年3月29日消息,UNESCO加入“零之力量”(Power of Zero)倡议,致力于教授儿童重要生活技能,帮助儿童安全且建设性地使用网上教育资源,以更好地适应互联世界,确保所有儿童获得优质教育和未来成功所需的基础。  当前,儿童从小就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零之力量”倡议是该背景下首个全球协作活动。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霸凌行为。
摘 要: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已从以学历生为主转向学历生和自费生同增并长,专业选择越来越集中在STEM领域,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在比例上已从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转为中小学生迅速增长。这既有学生、家长追求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内部原因,又有诸如规避国内考试压力、获得国际资格证书、寻求移民等外部原因。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应及时调整策略,将出国留学工作重点从“数量”扩张转移到“质量”改进。  关键词:
受访者简介: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立论中国影视》《电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