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以克服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机制,是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关键词】:农业 三农 生态 资源
一、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资源破坏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从耕地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数据显示,1996年-2006年末,10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国已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同时,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已经占到了总耕地面积 的2/3.从水资源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是全球人均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水污染和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据统计,我国87%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农业落后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率不足50%。此外,作为农业生态基础的动植物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我国的大面积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现象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农户发展循环农业 的意识淡薄,农业效益低下
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长期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对于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十分淡薄。为了追求短期内单产的提高,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而忽视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关心对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早期,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尚未建立,循环农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广大农民尚未从发展循环农业中获得收益。因此,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支撑体系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发展缓慢,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实践中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节约型农业技术,如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近程中节水、节地、节药、节肥、节能等;另一类是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在我国这两类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都较为缺乏,不利于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十分有限
发展循环农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及相关基础设施。由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时间较短,我国很多地方的整体规划方案尚未形成,资金投入尚未到位,政府财力支持不足。从已投入到农业领域的存量资金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投资被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外,我国在发展循环农业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真正意义上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约束力较弱,实行起来,收效甚微。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教育
强化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广泛传播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宣传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知识讲座,在宣传媒体上开办循环农业的专栏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知识、重大意义以及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等,增强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快循环农业的市场化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可以通过建立“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促使公司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农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市场化步伐,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进行生产,建立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相匹配的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制度,增加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拓展循环农业产品的国内、国外市场份额,激励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和参与循环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
首先,要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依托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研究中心,大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新技术开发。近期应重点研发我国循环农业急需的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
其次,要建立起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这是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循环农业的关键。各地可以建立起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办事处的农技推广站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集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及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体系。针对那些适合当地发展、成本较低的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转化和推广,确保这些转化的技术成果能让涉农企业和农户用得起,用得方便。
(四)做好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充分发挥产业、财税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抑制和禁止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出台各种灵活多样的鼓励性财税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适当减税和免税等,激励实行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涉农企业的发展。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污染收费标准;资源税可以采取进累进制方式,将税收额度与资源的使用量挂钩等,使这些政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还应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制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如,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尽快出台《绿色食品生产法》等,从而形成有效可行的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制保障。
【关键词】:农业 三农 生态 资源
一、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资源破坏严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从耕地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数据显示,1996年-2006年末,10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国已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同时,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已经占到了总耕地面积 的2/3.从水资源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是全球人均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水污染和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据统计,我国87%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农业落后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率不足50%。此外,作为农业生态基础的动植物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我国的大面积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现象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农户发展循环农业 的意识淡薄,农业效益低下
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长期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对于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十分淡薄。为了追求短期内单产的提高,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而忽视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关心对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早期,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尚未建立,循环农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广大农民尚未从发展循环农业中获得收益。因此,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支撑体系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发展缓慢,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实践中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节约型农业技术,如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近程中节水、节地、节药、节肥、节能等;另一类是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技术,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在我国这两类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等都较为缺乏,不利于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十分有限
发展循环农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及相关基础设施。由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时间较短,我国很多地方的整体规划方案尚未形成,资金投入尚未到位,政府财力支持不足。从已投入到农业领域的存量资金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投资被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外,我国在发展循环农业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一部真正意义上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约束力较弱,实行起来,收效甚微。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教育
强化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广泛传播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宣传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知识讲座,在宣传媒体上开办循环农业的专栏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关知识、重大意义以及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等,增强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快循环农业的市场化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可以通过建立“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促使公司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农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的市场化步伐,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进行生产,建立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相匹配的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制度,增加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拓展循环农业产品的国内、国外市场份额,激励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和参与循环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
首先,要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依托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研究中心,大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新技术开发。近期应重点研发我国循环农业急需的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
其次,要建立起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这是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循环农业的关键。各地可以建立起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办事处的农技推广站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集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及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体系。针对那些适合当地发展、成本较低的科技成果进行优先转化和推广,确保这些转化的技术成果能让涉农企业和农户用得起,用得方便。
(四)做好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充分发挥产业、财税等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抑制和禁止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出台各种灵活多样的鼓励性财税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适当减税和免税等,激励实行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涉农企业的发展。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污染收费标准;资源税可以采取进累进制方式,将税收额度与资源的使用量挂钩等,使这些政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还应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制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如,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尽快出台《绿色食品生产法》等,从而形成有效可行的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