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管理制改革。”分层教育模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层次的教学班,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因此,分层教学有利于面对全体學生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分层教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三个方面阐述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段教学实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分层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分层教学强调的是“按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将相近水平的学生合理安排,让所有水平阶段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提升”。不会像以往的教学方式一样,接受能力水平强的学生,与接受能力水平差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导致教学困难的问题。所以实施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段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分层制度模式下,学生要选择不同老师的课程。这种模式下,不可否认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便利,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作业、讲解疑问,这样就不会出现为了照顾大多数而占用拔尖学生的时间的问题,更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同时,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发觉自身优势所在,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时候,对于基础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出类似于“方程X?+3X-1=0的根可视为函数Y=X+3的图像和函数Y=1/X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则方程X?+3X-1=0的实根所在的范围是什么”这样的题,在此题中可以根据题意推断方程的实根是两个图像的交点可以找出抛物线的图像在反比例函数上方和下方的两个点即可推断出方程的实数根范围,思路较为简单。而在学生的基础水平较为优秀,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题进行训练,比如“在四边形ABCD中,AD//BC,DC垂直BC,DC=4,BD=6,AD=3,动点P、Q同时从B出发,点P以2/s的速度沿折线BA-AD-DC运动到C-Y+1-M=0,点Q以1/s的速度沿BC运动到点C-Y+1-M=0,设P、Q同时出发ts的时候,三角形BPQ的面积为Y,则Y与t的函数的图像大致为怎么样的”,在此题中将函数与图像连接起来,更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能力。所以分层制度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二、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分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中进行学习,在遇到让学生讲题的环节中,水平差的学生大多数是不会主动举手进行回答的,而在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中,水平高的学生因为基础好没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这就导致了在某些重要的环节中,受益的主体是不同的,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进行了分层教学,基础学生水平都差不多,学生提问的问题难度都差不多,教师不用再需要考虑某些学生听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讲“整式的因式分解和乘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解答类似“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原理是:如对于多项式x的4次方减y的4次方,因式分解的结果是(x-y)(x+y)(x?+y?),若取x=9,y=9时,则各个因式的值是:(x-y)=0,(x+y)=18,x?+y?=162,于是就可以把“018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4x?-xy?,取x=10,y=10时,请你写出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这样的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能力。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a、b、c为△ABC的三边长,且2a?+2b?+2c?=2ab+2ac+2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这样题让学生提高能力,学生能够听懂也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充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分层教学下,同一水平的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谈论自己对某一题的不同见解,同时也能够不用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听懂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借鉴到同一水平学生的不同的思维习惯,能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思维图,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水平提前出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如果m?+2m-2=0,那么代数式[m+ (4m+4)/m)]的值是多少”这种稍微有点难度但是考察基础知识较多的题交给基础班的学生进行思考,而难度较大,思路较为复杂的题则交给提升班的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样方式,每个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课堂中学生就是主体,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在分层教学模式下,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有高到低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秀学生也很有好处。有着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三个方面的优点,所以分层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锦扬.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9:89-89.
[2]张红珠.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9:110.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分层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分层教学强调的是“按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将相近水平的学生合理安排,让所有水平阶段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提升”。不会像以往的教学方式一样,接受能力水平强的学生,与接受能力水平差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导致教学困难的问题。所以实施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段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分层制度模式下,学生要选择不同老师的课程。这种模式下,不可否认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便利,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作业、讲解疑问,这样就不会出现为了照顾大多数而占用拔尖学生的时间的问题,更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同时,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发觉自身优势所在,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时候,对于基础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出类似于“方程X?+3X-1=0的根可视为函数Y=X+3的图像和函数Y=1/X的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则方程X?+3X-1=0的实根所在的范围是什么”这样的题,在此题中可以根据题意推断方程的实根是两个图像的交点可以找出抛物线的图像在反比例函数上方和下方的两个点即可推断出方程的实数根范围,思路较为简单。而在学生的基础水平较为优秀,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题进行训练,比如“在四边形ABCD中,AD//BC,DC垂直BC,DC=4,BD=6,AD=3,动点P、Q同时从B出发,点P以2/s的速度沿折线BA-AD-DC运动到C-Y+1-M=0,点Q以1/s的速度沿BC运动到点C-Y+1-M=0,设P、Q同时出发ts的时候,三角形BPQ的面积为Y,则Y与t的函数的图像大致为怎么样的”,在此题中将函数与图像连接起来,更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能力。所以分层制度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
二、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分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中进行学习,在遇到让学生讲题的环节中,水平差的学生大多数是不会主动举手进行回答的,而在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中,水平高的学生因为基础好没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这就导致了在某些重要的环节中,受益的主体是不同的,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进行了分层教学,基础学生水平都差不多,学生提问的问题难度都差不多,教师不用再需要考虑某些学生听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讲“整式的因式分解和乘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解答类似“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原理是:如对于多项式x的4次方减y的4次方,因式分解的结果是(x-y)(x+y)(x?+y?),若取x=9,y=9时,则各个因式的值是:(x-y)=0,(x+y)=18,x?+y?=162,于是就可以把“018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4x?-xy?,取x=10,y=10时,请你写出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这样的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能力。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a、b、c为△ABC的三边长,且2a?+2b?+2c?=2ab+2ac+2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这样题让学生提高能力,学生能够听懂也能够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充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分层教学下,同一水平的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谈论自己对某一题的不同见解,同时也能够不用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听懂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借鉴到同一水平学生的不同的思维习惯,能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思维图,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水平提前出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如果m?+2m-2=0,那么代数式[m+ (4m+4)/m)]的值是多少”这种稍微有点难度但是考察基础知识较多的题交给基础班的学生进行思考,而难度较大,思路较为复杂的题则交给提升班的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样方式,每个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课堂中学生就是主体,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在分层教学模式下,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有高到低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秀学生也很有好处。有着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三个方面的优点,所以分层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锦扬.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9:89-89.
[2]张红珠.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