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性分子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_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建立了分子医学实验等课程的自主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对新旧实验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进行了对比,并介绍了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及对自主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拉瓦尔喷管气动特性是一维可压缩气动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气流参数在喷管内部变化规律的可视化教学,开发了拉瓦尔喷管气动特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计了一款出口马赫数为2.2拉瓦尔喷管,在验证数值仿真方法合理性、设计目标符合预期的基础上,对超声速喷管内部的气流参数沿流向发展规律和波涡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展示不同背压条件下的气体流动过程,与经典一维气动理论一致;并进一步揭示激波诱导边界层分离现象、声速线与正激波形成过程的内在机理。教学实践方面,开发了教学验证型与科研创新型两种应用模式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各地高校依托在线教育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力求达到与课堂授课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线上授课过程中,教师无法解决学生的监管难、学习信息反馈慢、实践实验无法进行的教学困境。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控制的闭环在线教育模式,根据OBE教学理念,在已有的作业、测验等知识理解反馈环节基础上,增加学生端状态监控和评估系统,评估学生学习状态并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建立学生状态实时反馈;增加基于云控制的实验室设备网络系统、监控系统、云端设备管理系统和学生接入管理系统,学生通过云控制系统完成实验,建立学生综合
钻孔ZKMX15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岩性以泥岩夹粉砂岩为主,富含孢粉化石。通过对大庆长垣南端铀矿区钻孔ZKMX15岩芯孢粉分析,可以确定采样段岩心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嫩江组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草丛,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
将微信小程序和二维码技术应用于海岸动力学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能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式的实验操作,增加了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将重要的实验文件和视频与二维码链接,方便学生在理论课及实验前对海岸动力学进行预习。通过小程序可实时访问实验指导材料、实验视频和实验案例,保证了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查阅,加深与扩充了学生对海岸动力学专业课的认知,加强了学生对海岸动力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小程序的随机测试和信息反馈,促进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了教师实验课
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省级工程训练实验示范中心,构建多方位、多层面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强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行业对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省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不断对工程训练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内容改革,更新规划配置实验室资源、建设实验室教师团队、优化实验室师资队伍结构、改革实训课程体系和推进师生产教融合项目开展,最终建设成理念先进,实验设备完善,队伍结构合理,管理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遗传学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巩固遗传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课是互联网时代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教师通过制作7个遗传学实验微课,并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从而熟悉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方法。微课的应用使遗传学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积极性、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反硝化作用是水生态系统脱氮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环节。该作用对去除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并将其以无反应氮气的形式重新输送到大气这一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关键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以及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将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加强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深入了解反硝化菌群结构及其种间的协同作用规律与机制,进一
为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的现状,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了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其中,在面向离散制造的智能制造实践教学部分,应用西门子Tecnomatix Process Simulate软件,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多机器人生产线系统,用于培训学生对机器人进行离线编程及基于控制逻辑事件驱动的虚拟仿真;在自动化专业综合实习课程中,应用西门子NX MCD研制了基于CPS的工业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平台,使学生编制的PLC程序经数据通信控制该虚拟仿真
涉及核反应堆的实验具有高成本、高危险的特点,实现较为困难,因此开展核反应堆仿真实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微扰理论和堆芯双输入双输出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的状态空间模块,建立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堆芯动态仿真系统。并以CLEAR-IB次临界堆为例,设计实验内容并仿真。结果表明,堆芯进口温度阶跃上升2℃相比阶跃引入50 pcm的反应性对堆芯的影响小;由于堆芯燃料和冷却剂的反应性反馈,输出量堆芯的功率变化量和冷却剂平均温度变化量最终均达到稳定。实验的开设使学生深入理解核反应堆理论知识,也为
雷电流C分量是造成雷击管道烧蚀穿孔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分析了油气管道在雷电流C分量下的损伤特征。雷电流C分量对无涂层金属管道样品表面的烧蚀损伤明显,以电弧为中心损伤区呈圆形分布,靠近弧根的损伤芯部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大量裂纹,芯部外围的损伤区内存在蜂窝状气孔的熔滴凝固物;雷电流C分量对附着防腐涂层的管道样品表面损伤主要集中在对防腐涂层的烧蚀,靠近烧蚀中心的防腐涂层出现碳化、分解现象,损伤严重,对涂层下金属部分的损伤较轻。雷电流C分量下,金属管道和防腐涂层管道的截面损伤明显,熔凝区、热影响区以及钢材基体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