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把式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159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侉伯虽说长相有点侉,可是在种瓜上,却是远近知道的瓜把式。
  种瓜,在我们淮河边不叫种瓜,叫点瓜,在侉伯嘴里叫“功夫活”或“细作活”。瓜子儿还没下田,侉伯就手不离镢头,把个土疙瘩一块不漏地敲个细碎;瓜垄都被整得能上线子量,依然还要横看竖看斜眼看。偶尔有熟人游荡到田头,侉伯会随口训导说:“在你眼里这不过是些瓜垄垄,地沟沟,那垄上如何得风?沟下如何走水?风水,风水二字了得?”
  侉伯还把给瓜施肥叫“喂肥”,是用手把农家的干粪蛋揉得细碎,一把一把朝小苗根下喂;浇水也叫“喂水”。人就那么一天到晚蹲在田壟上,通身只穿一个大裤衩,脑袋架在两峰膝盖间,远远看过去,烈日下只有一峰釉黑的脊梁骨,那精心刻意的样子,像硬是把香甜从土里给榨出来。
  小苗出土才举起三片小叶,侉伯一眼就能断定这棵苗会在第几片叶子下开花挂瓜纽。一开头人们还不信呢,跟他屁股后头验证几年都亲眼见了的。
  瓜田里自古以来就有规矩,每到瓜熟季节,哪怕陌生人从瓜田边上路过,主人也会大声招呼,“吃瓜!”肚子再大尽你吃,只是胀破肚皮也不得捎带,只为解路人一时饥渴。公社化后,那都成了公共财产,谁也不得再那么瞎吆喝。可侉伯不尿那一套,见人路过照样吆喝“吃瓜”。队长为此熊他没几句,他筢子一撂就走人,忙得队长又跟他腚后撵。
  当时我还是懵懂少年,父亲是半盲人,母亲是病秧子,家就成了村上少有的“软腿户”,别的孩子有的我全没有。生产队瓜田就在我上学的路边上,侉婶经常叫我给侉伯顺路捎午饭。趁着那个空,我也有了瓜吃。侉伯选香瓜时,从不兴察言观色斟酌,更不用指头敲,是沿着田边走到下风头,警犬样使鼻子嗅嗅,小心几步跨到跟前,翻开叶片就取,就像取自家箱子里的物件。须臾便是一捧香瓜送到面前,紫的、白的、黄的,光洁如玉。侉伯朝我怀里塞一枚数叨一枚:“关老爷脸,羊角酥,芝麻酥,糖筒……”一听瓜名字,我嘴里就流哈喇子。
  在放暑假的日子里,我时常下田打猪草,晚饭也是我顺道捎给他。侉婶在扰我捎饭时,会唱歌般骂:“老鬼,死在瓜田,烂在瓜田里,牢饭也不知道回来吃。”侉伯每回接过我手里的饭都是放在一边,先喝酒,有时候还逗我陪他喝两口。黄昏的平原上,喝到忘形时,侉伯会侧着耳朵听夜猫子叫,还悄声向我解密说,哪一声是发情、唤雏,哪一声是呼朋求友。接着用两个指头把下嘴唇一捏,便是一串稀奇古怪的鸣响,说他是在和夜猫子调情呢。忽然有一粒萤火虫从身边划过,又有了神鬼的传说,再远古的事,在侉伯嘴里都像发生在昨天。
  瓜饱酒足后,有时我也赖在瓜田过夜。
  一开始晚霞还没收尽,大田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瓜,瓜棚的横木上吊着瓜,还有一根瓜蔓子坦坦荡荡伸到瓜庵子里的凉床下,丢下一大一小两个西瓜。侉伯笑着提醒我,床底下那两个瓜可莫碰,那是两个狐狸精,大的是小姐,小的是丫鬟,每晚上都陪他做好梦呢,说罢嘻嘻哈哈的,脸儿笑成一朵黑菊花。
  咂巴过酒,天气不好时,侉伯便把我朝凉床上一推,自个儿拿一片苇席朝地上一丢;若是月色好,就把凉床搬出撂田头上,他的苇席丢在我床跟前。先是坐下来吹笛子。过足笛子的瘾,再吧嗒一锅老旱烟,烟火在黑沉沉的平原上一明一灭,诡异而神秘。吧嗒完烟,身子四仰八叉一撂即打鼾。
  因为天气热,一开始我不洗一把就睡总是辗转反侧,侉伯仰在苇席上怂恿说:“像我,你就像我。”我一惊,侉伯连仅有的裤衩也甩了,那槌子就赤裸裸指着月宫嫦娥。
  侉伯还教训我:“你娃懂个?什么都离不开日月精华滋养。你试试,用俺这平原的风露一净,比胰子洗了都爽利。”
  月色下的大平原若虚若幻,远近蛙鸣虫吟的,普天下都是柔柔绵绵的琴瑟之声;一个个大西瓜迎着月亮的那一面泛着灰白的光……侉伯两腿间那团东西就像一枚硕大的种子,恍惚大平原都要怀孕。
其他文献
一  今年夏天,我来到福建西部采访。  一走进南淮镇,就见华洋溪蜿蜒流过。溪岸北边有一条老街,街上大都是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溪岸南边是一个叫李家坊的小村落,分布着高低错落的楼房。南北之间有桥相连,两边早已模糊了界限,但在从前却不是这样的格局。本故事的发生地,就是那个小村落。  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南淮紧邻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受革命思潮影响,很多人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的后来成为名将
期刊
鬼金称自己的小说是个人的伪自传,字里行间有着个体生命的影子或体验,“每部作品都是一场幻想,其中的主角归根结底是‘自我’”。《秉烛夜》中的“你”实际就是作家自身的映像,借助“你”的视角和游走,追索生命的意义。《老天使》出场的又是“你”的生活与现实遭际,嵌入其中的则是“你”在小说中捋的既往故事:《老天使》。这可以看出鬼金创作上的执拗与自我,有点类似于现代文学中的郁达夫,执着于肉体对灵魂的寻找,执着于对
期刊
一  11月底,我去黄山送走参加省“一带一路”培训班的各国侨领,就直接回铜陵了。母亲病很重,卧床数月,急剧消瘦,形枯骨立。她几番说要去了,并执意召集我们商议安排后事。她年轻时吃过很多苦,还负过工伤,但从来都是意志坚强,等闲看待世间艰难困苦。父亲去世后,她一直住在铜官山脚下平顶山村,坚决不挪地方。平顶山村,过去叫露采新村,住户基本上都是原铜官山矿的工人。平顶山或露采,熟悉矿山的人都知道,这就是矿山的
期刊
散 步  就是因为散步  便轻易喜欢上了沿途的一切  鸟鸣,瓢虫。  青松自不必多说  它的美  和无用  早已被我视如珍宝。  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碎裂的花岗岩的断面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枯萎的  挂在铁栅栏上的毛茸茸的藤叶  在风中飘荡  它们无人问津的样子  让我驻足  良久  世界上最小的司机  你画的房子  窗户是火车的  你画的旅客  都是小朋友  我们的房子  原来是一节火车厢  我
期刊
《老天使》把我带回到童年的记忆中。东北农村,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夜。为节省灯油,睡得很早。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可以酣然入睡,而对精力过剩的小孩子来说,因为睡不着而备受折磨。有个我叫二姑的远房亲戚,每年冬天都来我家住一段时间。躺在宽敞的大炕上,二姑给我们讲鬼故事。又害怕,又想听。害怕,是因为那时候年幼无知,以为当真有鬼。鬼总在夜间出没,越想越怕,自己吓自己。想听,是因为生活太过平淡,缺少刺激。在恐惧中获
期刊
“你有了一次更为恍惚的时刻/他们更像是/沉寂中/偶然摁响的门铃/门开了/却没有人”(霍俊明《陌生人却携带着熟悉的声音》)。这是对社交媒体兴起后,人们尴尬处境的真实而深刻的描述。  由于互联网,距离好像变得不成问题,但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附近的消失”。人们热衷于网络上的来自远方的碎片化信息,等待快递小哥五分钟也会变得不耐烦,对半徑几公里内的风景熟视无睹,对身边的同事、邻居交流兴趣索然。于是,
期刊
故乡在远处静默,老家的静默,是那幢土坯的老房子。母亲住在里面时,我称之为“乡下的另一个家”。母亲出门的间隙,我得以用“外来人”的身份,里里外外、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打量这个“乡下的另一个家”。  空间广大,凉风清流;地板湿滑,泥土斑驳。少儿的记忆,借着某个物件,相关相融地走进脑海,像重新跃上水面的青萍,青葱依旧、生机盎然。我的目光依稀,房子里的物件依稀,它们像躲在暗处里腼腆的老人,自惭容颜已改、活
期刊
陈一新在外闯荡十几年,掘到了第一桶金,毅然回到了家乡。他承包了一座名叫雄鸡山的小山包,这山不大,也不高,也不是原始森林,但有山溪有灌木有野花,风景不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座石壁山峰,很像昂首啼叫的公鸡,故当地百姓习惯叫雄鸡山。  陈一新承包这小山峰,不是为了木材,也不是为了矿产,而是决定养鸡,并且是散养。  作为土生土长的娄州人,陈一新知道唐宋时,当地曾经流行斗鸡,清代时还很兴盛,二十世纪五十
期刊
李云峰正在店里看画。这时,走来一群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他的长衫斜襟,当胸一拳。李云峰毫无防备,一时惊愕。  “有话好说,不可打人。”为首的那人斥责道。随即,他转向李云峰,“李老板,你是不是自己想砸自己的招牌?”此人姓尚,是当地有名望的商人。他一个月前曾经来裱一幅字“商道酬信”,这是他向海城著名书法家冯山源求得的。前几日,他拿了装裱好的字,欢欢喜喜地回家。可是,他那喜欢书法的女儿看出了毛病。“爹,
期刊
李云的诗歌像一盘丰盛的珍馐,不但好吃,且有营养。前者是说他的诗贴近人心,能勾起阅读兴致;后者是说他的诗有筋骨、有嚼头,启智开慧,有效有用。李云的这些诗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硬憋出来的,而是他在大地上行走遇见、看见,身体与客体撞击后自动生成的,这就让他的诗有了根,有了即时性和纪实性,有了亲历和鲜活。对读者来说,这些诗就不虚无缥缈,不云山雾罩,甚至因具体的可见可感,很可能这些景与物也游历过而产生共鸣,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