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在内与五脏相属,在外与六腑相通,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为此,历代健身养生家都把对经络的调理作为重要内容。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以“循经导引、形意相随”为主要特征,把动作编排与经络理论相结合,意念循经与形体动作、呼吸吐纳相对应,较好的实现了“三调”合一的健身养生效果。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的习练及教学经验,以增强广大习练者对经络循行的认知和熟练度为主要视角,对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条理化的探索总结。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十二经络“三点一线”俞穴助记歌诀,并对循经导引在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拓展与探索,期冀对广大健身气功习练者能有所裨益。
一、全套动作编排与人体经络理论对应严谨
除去起势和收势,马王堆导引术共编排了十二式动作,每式动作循行一条经络,十二个动作刚好与人体十二正经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习练者全部动作完成后,恰好实现了对十二经脉的逐经循行,使人体气血完成了三次“从胸到手→从手到头→从头到足→从足到腹”的周身运行,从而较好的贯彻了健身气功形体动作、呼吸吐纳、心理活动“三调”并举的理念,达到了“内调脏腑、外养经络、充盈气血、滋养身心”的健身养生效果。
马王堆导引术安排经络循行的动作顺序是按照人体气血的流注顺序,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肺朝百脉”,由于各经络气血的运行均有赖于肺气的输送,因此,马王堆导引术循经顺序依据“表里相随”的气血流注规律,由肺经始并逐经相传,最后由肝经殿后,形成手足相顾、阴阳相间、环环相扣、周流全身的气血循环流注。
按十二经脉循环流注规律,马王堆导引术每四个动作为一组,共分为三组,每组对应循行四条经脉。每组循经均由手阴经从胸开始,至足阴经入腹(胸)结束,每组动作均独立地推动气血完美实现环绕周身一圈的循经流注。
第一组,太阴至阳明组:通过挽弓、引背、凫浴、龙登四个动作,实现了由手太阴肺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阳明大肠经从手上头,再由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太阴脾经从足到腹的第一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一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1。
第二组,少阴至太阳组:通过鸟伸、引腹、鸱視、引腰四个动作,完成了由手少阴心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太阳小肠经从手上头,再由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少阴肾经从足到胸的第二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二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2。
第三组,厥阴至少阳组:通过燕飞、鹤舞、仰呼、折阴四个动作,完成了由手厥阴心包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少阳三焦经从手上头,再由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厥阴肝经从足到腹的第三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三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3。
二、十二经脉关联关系及循经路线与方向的共性特征
马王堆导引术每四个动作对应循行四条经脉为一组,以使每组动作能在完成一个完整的经络周身循环流注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一对手阴阳经和一对足阴阳经的交替轮换。通过一组四个循经动作,使人体气血在意念的引领下,循着指定的经络,沿着一定方向,周流到了人体的手足、四肢、躯干、头面等各个部位,完美实现了气血的周身流注。
(一)阴阳经络与脏腑对应关系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器官直接关联,一一对应。同时,十二脏腑器官之间又阴阳相交、互为表里。中医称心、肝、脾、肺、肾、心包六个脏属器官为阴;称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属器官为阳。因此,凡是名为脏属器官的经络一定是阴经;而名为腑属器官的经络一定是阳经。每一个脏属阴性器官必然要对应一个腑属阳性器官,并结对联姻,组成一对阴阳协调、表里相济、内修外攘、和谐共生的器官系统。
(二)手经与足经的“自成一家、不相混配”规律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部位,把十二经脉按照手足属性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凡走到手上的经络冠名以“手经”,凡走到足上的经络冠名以“足经”。按照前述脏腑关系结亲联姻组成的一对器官,要么同属于手经,要么同属于足经。亦即在结亲联姻构成表里的关系上,手经与足经“自成一家”,老死不相往来,不能混搭混配;这种关系还表现在手经和足经在四肢分布上的泾渭分明。比如手经肯定不能走到腿上,更不能走到脚上;同理,足经也一定不能走到胳膊上,更不能走到手上。因此,按照表里关系并结合手足交替原理排列的十二经脉流注顺序,一定是先走一对手阴阳经,再走一对足阴阳经,即“按对”进行手、足经络的交替轮换。
(三)阴阳经络人体表里分布及走向特征
中医认为,阴经主内,属里,一般分布在人体的里侧或内侧;阳经主外,属表,一般分布在人体的外侧。中医划分人体的阴阳,是以人体在爬行状态下能否接收阳光的部位做参照的。因此,阴经一般走肢体内侧入胸腹,阳经一般经背肩颈部上头面。
双手高举过头的形体姿态下:所有阴经走向均为“从下向上”,所有阳经走向均为“从上向下”。
两臂前平举或两臂侧平举的形体姿态下,手阴经走向为“由里向外”,手阳经走向为“由外向内”。
(四)手阴阳与足阴阳经络的起点、经点与落点规律
手阴经以胸为起点,经肘部内侧合穴,落于指尖井穴;手阳经以指尖井穴为起点,经肘部外侧合穴,落于头面末穴。
足阳经以头面为起点,经于膝部外侧合穴,落于足趾井穴;足阴经以足趾井穴为起点,经于膝部里侧合穴,落于腹部末穴。
(五)三阴合穴与三阳合穴在肘、膝部位的分布规律
遵循“一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中医把一阴一阳化生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阳”为阳明、少阳、太阳。“合穴”为十二经脉“井、荥、输、经、合”五俞穴之一,为手经在肘部周边、足经在膝部周边的十二个穴位。
(1)手三阴经合穴和足三阴经合穴在肘、膝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合穴在肘部的肘窝一侧(内侧),足三阴经合穴在膝部的里侧(内侧),其在肘窝及膝部内侧的分布规律在人体标准立正姿态下为:太阴走体前,厥阴走体侧,少阴走体后。
(2)手三阳经合穴和足三阳经合穴在肘、膝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合穴分布在肘部外侧(肘尖一侧),足三阳经合穴分布在膝部的前、侧、后三面,其分布规律在人体标准立正姿势形态下为:阳明走体前,少阳走体侧,太阳走体后。
(六)十二经络起、中、落三点位俞穴的“六六”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由起始穴、中点穴和落点穴三点构成一线,共计36个俞穴。这36个穴位分布在人体的6个部位,每个部位分布3阴3阳6个穴位,构成显著的“六六分布”规律。分别为:
頭面部6个;手指部6个;足趾部6个;胸腹部6个;肘部6个;膝部6个。
除肘部和膝盖部的12个合穴为中点穴位外,其余胸腹、手指、头面、足趾四个部位的6个穴位均为3始穴+3末穴。由此便形成了“从胸到手→从手到头→从头到足→从足到胸(腹)”、循行四条经络、连通六个部位、连续循行三圈的往复性周身经络流注。
三、意念循经与动作、呼吸导引的有机契合规律
马王堆导引术独具“循经导引、形意相随”的功法特点,准确把握意念循经与形神、气息导引“三调合一”的方法,使之完美契合,达到动静结合、协调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对于提高练功功效至关重要。
马王堆导引术官方教材对每个动作经络循行的节点和时机都做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结合笔者平时习练和教学实践,现把总结的意念循经与动作、呼吸相互配合的一般规律简要介绍如下:
(一)手经循行一般在形体静止状态下进行,呼吸吐纳与形神的“开合收放”相协调
手经的意念循经是根据形神的开合收放,配合呼吸,在形体动作短暂静止的状态下进行。古人认为,“神”对“形”具有超越和统帅作用,“形具而神生,神动则气行”。在形体短暂静止时,气息和气血运行根据形神“收吸放呼”的配合规律,使意念、神情、呼吸协调一致,相依相生。这一状态结合肢体开合遵循“手阴经由内及外、手阳经由外及内”的循经方向,将神志神情与呼吸气息相配合,以神统形、以神领气,实现精气神协调一致。此即所谓的“以神领气、神动气行”。
比如,第一式“挽弓”循行手太阴肺经,循经导引从转身后两臂拉开开始,随着意念和神情从胸部的中府穴自内向外运行,沿大臂内侧经肘窝的尺泽穴,一直到拇指端,然后注目少商穴。由于神情和气息是从内向外运行,遵循“放呼”的呼吸规律,故应配合呼气为主。再如,第十式“鹤舞”,循行手少阳三焦经,循经导引从转头向后两掌、两臂前后推开开始,意念和神志从注视无名指端的关冲穴,由神情引导气血从关冲沿小臂外侧向内行至肘端的天井穴,再走大臂上头到眉梢的丝竹空穴,此时神情和意念是从外向内收敛的,遵循“收吸”的呼吸规律,故应配合吸气为主。其他手经如“引背”循行大肠经、“鸟伸”循行心经、“引腹”循行小肠经、“燕飞”循行心包经等都遵循了手经循行的这一基本规律。
(二)足经循行一般在运动状态中运行,呼吸吐纳与形体的“起落提按”相配合
足经的意念循经是配合肢体动作的上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并遵循“起吸落呼”的形体动作呼吸规律,使动作、呼吸、意念在运动过程中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这一状态是根据“阳经自上而下、阴经自下而上”的循行方向,将意念循经与形体动作及呼吸的“起吸落呼”相配合。此即所谓的“以形导气、形气相随”。
比如,第三式“凫浴”循行足阳明胃经,循经导引从两掌合抱下按至眼眶下的承泣穴开始,随着两掌的继续下按,意念循经随动作行至肚脐两侧的天枢穴,再由意念下运到膝盖下方的足三里,最后行至二足趾的厉兑穴。按照“起吸落呼”的形体动作呼吸规律,动作过程应以配合呼气为主。再如,第十二式“折阴”循行足厥阴肝经,遵循阴经自下而上的循行方向,循经导引从两掌接地后捧气上行开始,意念引领动作由大趾大敦穴上行,随着两掌上托至膝部的曲泉穴,继续上行至乳头下方的期门穴为止,遵循“起吸”规律,此过程应配合吸气,实现“意、形、气”相依相随。除“鸱视”循行膀胱经处于静止状态外,其他足经如“龙登”循行脾经、“引腰”循行肾经、“仰呼”循行胆经等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各式循经导引与形神、呼吸三调协同相随情况见表4。
四、十二经脉“三点一线”俞穴助记歌诀
依照马王堆导引术官方教材明确的十二经络的“三点一线”俞穴,我们把十二条经络的名称及其功能特点,以及该经络按起落方向经过的三个点位俞穴的大体位置和名称,用十二首比较顺口的“打油诗”逐一表述出来,大体遵循七言律的格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广大功友完整准确的理解、熟悉、掌握十二经络的循行起到良好的助记作用。 十二首助记歌诀的顺序是依照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安排及其对应的经络顺序排列的。按照脏、腑表里关系及经络流注顺序共分为六对,分别是肺-大肠经系统、脾-胃经系统、心-小肠经系统、肾-膀胱经系统、心包-三焦经系统和肝-胆经系统。
肺系统
首辅之官肺太阴
阳明大肠连肺经
肩下胸前中府印
食指尖上商阳行
肘横纹前尺泽现
肘部外缘曲池水
拇指井穴少商君
鼻翼两侧迎香情
脾系统
仓廪胃经本阳明
太阴脾经五味出
承泣穴畔泪不停
始穴隐白大趾住
天枢直下足三里
膝橫纹前阴陵泉
二趾桡侧厉兑卿
腋下大包浅水湖
心系统
少阴心经帝王相
太阳小肠心之宝
腋窝极泉圣水扬
少泽起于末指梢
肘纹少海通幽处
肘横纹后小海啸
小指末端少冲镶
耳旁听宫闻曲高
肾系统
足阳膀胱与肾亲
少阴肾精作强官
睛明穴上看得真
足底劲力藏涌泉
腘窝正中委中穴
腘横纹后阴谷雨
小趾桡侧至阴尊
归入锁骨俞府湾
心包系统
厥阴心包通三焦
少阳三焦疏水吏
乳外天池飘云霄
无名指外关冲取
肘横纹中曲泽穴
肘部外侧开天井
直与中冲试比高
眉梢末处丝竹空
肝系统
少阳胆经肝相照
厥阴肝经五虎将
灵眸外眦瞳子髎
大敦坐在大趾上
环跳直奔阳陵泉
腘横纹中曲泉河
足窍阴下四趾梢
乳峰山下期门江
五、循经导引在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中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循经导引是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独门绝技”,但是,调形、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是所有健身气功功法的共性特征。作为心理活动调节的重要内容,循经导引在其他功法中如能被恰当运用,对于充分发挥健身功效必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上,在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经发布的多部健身气功功法中,每部功法对脏腑及经络系统的调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足够的重视,它们中的一部分动作要么直接有明确针对性的具体经络锻炼,要么与马王堆导引术循行经络的动作设计异曲同工,可以参照引用。
比如,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导引十二法中的“姬昌贯虱”等动作,可用来循行手太阴肺经或手阳明大肠经;导引十二法中的“凤凰来仪”可以循行手少阴心经;五禽戏中的“鹿奔”可以循行手阳明大肠经,“虎扑”可以循行手少阴心经,“鹿抵”可以循行足太阳膀胱经;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理三焦”、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导引十二法中的“双鱼悬阁”可以循行手太阳小肠经;大舞中的“开胯式”可以循行手厥阴心包经;易筋经中的“韦驮献杵第三式”可以循行手少阳三焦经;导引十二法中的“出水芙蓉”可以循行足太阴脾经或足少阴肾经;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扶肾腰”、大舞中的“抻腰式”可以用来循行足太阳膀胱经;五禽戏、易筋经、大舞等功法中的收功动作可以循行足阳明胃经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领悟经络循行的规律和方法,熟练掌握循经路线腧穴点位方向,在功法习练中勤于琢磨、活学活用、舉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一定能把循经导引这一绝佳的健身养生手段应用发挥到极致,真正达到调形、调息、调心“三调”融合为一,实现内运脏腑,外舒经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从而切实有效地巩固和扩大每部健身气功的健身养生功效。
一、全套动作编排与人体经络理论对应严谨
除去起势和收势,马王堆导引术共编排了十二式动作,每式动作循行一条经络,十二个动作刚好与人体十二正经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习练者全部动作完成后,恰好实现了对十二经脉的逐经循行,使人体气血完成了三次“从胸到手→从手到头→从头到足→从足到腹”的周身运行,从而较好的贯彻了健身气功形体动作、呼吸吐纳、心理活动“三调”并举的理念,达到了“内调脏腑、外养经络、充盈气血、滋养身心”的健身养生效果。
马王堆导引术安排经络循行的动作顺序是按照人体气血的流注顺序,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肺朝百脉”,由于各经络气血的运行均有赖于肺气的输送,因此,马王堆导引术循经顺序依据“表里相随”的气血流注规律,由肺经始并逐经相传,最后由肝经殿后,形成手足相顾、阴阳相间、环环相扣、周流全身的气血循环流注。
按十二经脉循环流注规律,马王堆导引术每四个动作为一组,共分为三组,每组对应循行四条经脉。每组循经均由手阴经从胸开始,至足阴经入腹(胸)结束,每组动作均独立地推动气血完美实现环绕周身一圈的循经流注。
第一组,太阴至阳明组:通过挽弓、引背、凫浴、龙登四个动作,实现了由手太阴肺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阳明大肠经从手上头,再由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太阴脾经从足到腹的第一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一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1。
第二组,少阴至太阳组:通过鸟伸、引腹、鸱視、引腰四个动作,完成了由手少阴心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太阳小肠经从手上头,再由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少阴肾经从足到胸的第二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二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2。
第三组,厥阴至少阳组:通过燕飞、鹤舞、仰呼、折阴四个动作,完成了由手厥阴心包经从胸到手,交接到手少阳三焦经从手上头,再由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足,最后由足厥阴肝经从足到腹的第三圈周身循行流注。第三圈循经路线及起点、中点、末点穴位情况见表3。
二、十二经脉关联关系及循经路线与方向的共性特征
马王堆导引术每四个动作对应循行四条经脉为一组,以使每组动作能在完成一个完整的经络周身循环流注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一对手阴阳经和一对足阴阳经的交替轮换。通过一组四个循经动作,使人体气血在意念的引领下,循着指定的经络,沿着一定方向,周流到了人体的手足、四肢、躯干、头面等各个部位,完美实现了气血的周身流注。
(一)阴阳经络与脏腑对应关系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器官直接关联,一一对应。同时,十二脏腑器官之间又阴阳相交、互为表里。中医称心、肝、脾、肺、肾、心包六个脏属器官为阴;称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属器官为阳。因此,凡是名为脏属器官的经络一定是阴经;而名为腑属器官的经络一定是阳经。每一个脏属阴性器官必然要对应一个腑属阳性器官,并结对联姻,组成一对阴阳协调、表里相济、内修外攘、和谐共生的器官系统。
(二)手经与足经的“自成一家、不相混配”规律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部位,把十二经脉按照手足属性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凡走到手上的经络冠名以“手经”,凡走到足上的经络冠名以“足经”。按照前述脏腑关系结亲联姻组成的一对器官,要么同属于手经,要么同属于足经。亦即在结亲联姻构成表里的关系上,手经与足经“自成一家”,老死不相往来,不能混搭混配;这种关系还表现在手经和足经在四肢分布上的泾渭分明。比如手经肯定不能走到腿上,更不能走到脚上;同理,足经也一定不能走到胳膊上,更不能走到手上。因此,按照表里关系并结合手足交替原理排列的十二经脉流注顺序,一定是先走一对手阴阳经,再走一对足阴阳经,即“按对”进行手、足经络的交替轮换。
(三)阴阳经络人体表里分布及走向特征
中医认为,阴经主内,属里,一般分布在人体的里侧或内侧;阳经主外,属表,一般分布在人体的外侧。中医划分人体的阴阳,是以人体在爬行状态下能否接收阳光的部位做参照的。因此,阴经一般走肢体内侧入胸腹,阳经一般经背肩颈部上头面。
双手高举过头的形体姿态下:所有阴经走向均为“从下向上”,所有阳经走向均为“从上向下”。
两臂前平举或两臂侧平举的形体姿态下,手阴经走向为“由里向外”,手阳经走向为“由外向内”。
(四)手阴阳与足阴阳经络的起点、经点与落点规律
手阴经以胸为起点,经肘部内侧合穴,落于指尖井穴;手阳经以指尖井穴为起点,经肘部外侧合穴,落于头面末穴。
足阳经以头面为起点,经于膝部外侧合穴,落于足趾井穴;足阴经以足趾井穴为起点,经于膝部里侧合穴,落于腹部末穴。
(五)三阴合穴与三阳合穴在肘、膝部位的分布规律
遵循“一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中医把一阴一阳化生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阳”为阳明、少阳、太阳。“合穴”为十二经脉“井、荥、输、经、合”五俞穴之一,为手经在肘部周边、足经在膝部周边的十二个穴位。
(1)手三阴经合穴和足三阴经合穴在肘、膝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合穴在肘部的肘窝一侧(内侧),足三阴经合穴在膝部的里侧(内侧),其在肘窝及膝部内侧的分布规律在人体标准立正姿态下为:太阴走体前,厥阴走体侧,少阴走体后。
(2)手三阳经合穴和足三阳经合穴在肘、膝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阳经合穴分布在肘部外侧(肘尖一侧),足三阳经合穴分布在膝部的前、侧、后三面,其分布规律在人体标准立正姿势形态下为:阳明走体前,少阳走体侧,太阳走体后。
(六)十二经络起、中、落三点位俞穴的“六六”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由起始穴、中点穴和落点穴三点构成一线,共计36个俞穴。这36个穴位分布在人体的6个部位,每个部位分布3阴3阳6个穴位,构成显著的“六六分布”规律。分别为:
頭面部6个;手指部6个;足趾部6个;胸腹部6个;肘部6个;膝部6个。
除肘部和膝盖部的12个合穴为中点穴位外,其余胸腹、手指、头面、足趾四个部位的6个穴位均为3始穴+3末穴。由此便形成了“从胸到手→从手到头→从头到足→从足到胸(腹)”、循行四条经络、连通六个部位、连续循行三圈的往复性周身经络流注。
三、意念循经与动作、呼吸导引的有机契合规律
马王堆导引术独具“循经导引、形意相随”的功法特点,准确把握意念循经与形神、气息导引“三调合一”的方法,使之完美契合,达到动静结合、协调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对于提高练功功效至关重要。
马王堆导引术官方教材对每个动作经络循行的节点和时机都做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结合笔者平时习练和教学实践,现把总结的意念循经与动作、呼吸相互配合的一般规律简要介绍如下:
(一)手经循行一般在形体静止状态下进行,呼吸吐纳与形神的“开合收放”相协调
手经的意念循经是根据形神的开合收放,配合呼吸,在形体动作短暂静止的状态下进行。古人认为,“神”对“形”具有超越和统帅作用,“形具而神生,神动则气行”。在形体短暂静止时,气息和气血运行根据形神“收吸放呼”的配合规律,使意念、神情、呼吸协调一致,相依相生。这一状态结合肢体开合遵循“手阴经由内及外、手阳经由外及内”的循经方向,将神志神情与呼吸气息相配合,以神统形、以神领气,实现精气神协调一致。此即所谓的“以神领气、神动气行”。
比如,第一式“挽弓”循行手太阴肺经,循经导引从转身后两臂拉开开始,随着意念和神情从胸部的中府穴自内向外运行,沿大臂内侧经肘窝的尺泽穴,一直到拇指端,然后注目少商穴。由于神情和气息是从内向外运行,遵循“放呼”的呼吸规律,故应配合呼气为主。再如,第十式“鹤舞”,循行手少阳三焦经,循经导引从转头向后两掌、两臂前后推开开始,意念和神志从注视无名指端的关冲穴,由神情引导气血从关冲沿小臂外侧向内行至肘端的天井穴,再走大臂上头到眉梢的丝竹空穴,此时神情和意念是从外向内收敛的,遵循“收吸”的呼吸规律,故应配合吸气为主。其他手经如“引背”循行大肠经、“鸟伸”循行心经、“引腹”循行小肠经、“燕飞”循行心包经等都遵循了手经循行的这一基本规律。
(二)足经循行一般在运动状态中运行,呼吸吐纳与形体的“起落提按”相配合
足经的意念循经是配合肢体动作的上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并遵循“起吸落呼”的形体动作呼吸规律,使动作、呼吸、意念在运动过程中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这一状态是根据“阳经自上而下、阴经自下而上”的循行方向,将意念循经与形体动作及呼吸的“起吸落呼”相配合。此即所谓的“以形导气、形气相随”。
比如,第三式“凫浴”循行足阳明胃经,循经导引从两掌合抱下按至眼眶下的承泣穴开始,随着两掌的继续下按,意念循经随动作行至肚脐两侧的天枢穴,再由意念下运到膝盖下方的足三里,最后行至二足趾的厉兑穴。按照“起吸落呼”的形体动作呼吸规律,动作过程应以配合呼气为主。再如,第十二式“折阴”循行足厥阴肝经,遵循阴经自下而上的循行方向,循经导引从两掌接地后捧气上行开始,意念引领动作由大趾大敦穴上行,随着两掌上托至膝部的曲泉穴,继续上行至乳头下方的期门穴为止,遵循“起吸”规律,此过程应配合吸气,实现“意、形、气”相依相随。除“鸱视”循行膀胱经处于静止状态外,其他足经如“龙登”循行脾经、“引腰”循行肾经、“仰呼”循行胆经等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各式循经导引与形神、呼吸三调协同相随情况见表4。
四、十二经脉“三点一线”俞穴助记歌诀
依照马王堆导引术官方教材明确的十二经络的“三点一线”俞穴,我们把十二条经络的名称及其功能特点,以及该经络按起落方向经过的三个点位俞穴的大体位置和名称,用十二首比较顺口的“打油诗”逐一表述出来,大体遵循七言律的格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广大功友完整准确的理解、熟悉、掌握十二经络的循行起到良好的助记作用。 十二首助记歌诀的顺序是依照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安排及其对应的经络顺序排列的。按照脏、腑表里关系及经络流注顺序共分为六对,分别是肺-大肠经系统、脾-胃经系统、心-小肠经系统、肾-膀胱经系统、心包-三焦经系统和肝-胆经系统。
肺系统
首辅之官肺太阴
阳明大肠连肺经
肩下胸前中府印
食指尖上商阳行
肘横纹前尺泽现
肘部外缘曲池水
拇指井穴少商君
鼻翼两侧迎香情
脾系统
仓廪胃经本阳明
太阴脾经五味出
承泣穴畔泪不停
始穴隐白大趾住
天枢直下足三里
膝橫纹前阴陵泉
二趾桡侧厉兑卿
腋下大包浅水湖
心系统
少阴心经帝王相
太阳小肠心之宝
腋窝极泉圣水扬
少泽起于末指梢
肘纹少海通幽处
肘横纹后小海啸
小指末端少冲镶
耳旁听宫闻曲高
肾系统
足阳膀胱与肾亲
少阴肾精作强官
睛明穴上看得真
足底劲力藏涌泉
腘窝正中委中穴
腘横纹后阴谷雨
小趾桡侧至阴尊
归入锁骨俞府湾
心包系统
厥阴心包通三焦
少阳三焦疏水吏
乳外天池飘云霄
无名指外关冲取
肘横纹中曲泽穴
肘部外侧开天井
直与中冲试比高
眉梢末处丝竹空
肝系统
少阳胆经肝相照
厥阴肝经五虎将
灵眸外眦瞳子髎
大敦坐在大趾上
环跳直奔阳陵泉
腘横纹中曲泉河
足窍阴下四趾梢
乳峰山下期门江
五、循经导引在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中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循经导引是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独门绝技”,但是,调形、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是所有健身气功功法的共性特征。作为心理活动调节的重要内容,循经导引在其他功法中如能被恰当运用,对于充分发挥健身功效必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上,在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经发布的多部健身气功功法中,每部功法对脏腑及经络系统的调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足够的重视,它们中的一部分动作要么直接有明确针对性的具体经络锻炼,要么与马王堆导引术循行经络的动作设计异曲同工,可以参照引用。
比如,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导引十二法中的“姬昌贯虱”等动作,可用来循行手太阴肺经或手阳明大肠经;导引十二法中的“凤凰来仪”可以循行手少阴心经;五禽戏中的“鹿奔”可以循行手阳明大肠经,“虎扑”可以循行手少阴心经,“鹿抵”可以循行足太阳膀胱经;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理三焦”、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导引十二法中的“双鱼悬阁”可以循行手太阳小肠经;大舞中的“开胯式”可以循行手厥阴心包经;易筋经中的“韦驮献杵第三式”可以循行手少阳三焦经;导引十二法中的“出水芙蓉”可以循行足太阴脾经或足少阴肾经;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扶肾腰”、大舞中的“抻腰式”可以用来循行足太阳膀胱经;五禽戏、易筋经、大舞等功法中的收功动作可以循行足阳明胃经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领悟经络循行的规律和方法,熟练掌握循经路线腧穴点位方向,在功法习练中勤于琢磨、活学活用、舉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一定能把循经导引这一绝佳的健身养生手段应用发挥到极致,真正达到调形、调息、调心“三调”融合为一,实现内运脏腑,外舒经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从而切实有效地巩固和扩大每部健身气功的健身养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