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峡地区是我国民族特色、风景特色都较为突出的地区。本文首先研究了三峡地区内多元文化的交融情况,然后对包括中西合璧式民居等在内的多种传统民居特征和风格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该地区古民居的特征风格。
【关键词】 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特征;风格
一、前言
自古以来,三峡地区便是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三峡地区的传统民居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品位。
二、三峡地区内的多元文化交融
三峡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在巫山县被发现的距今204万年的古代人类化石。在三峡地区先后存在过长阳文化、大溪文化、香炉石文化等等古人类文化的活动。这其中,大溪文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的一支,影响范围很广,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南岸。而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的巴文化,它上起夏朝,下至西周,前后长达千余年,影响东至鄂中江漢平原,与北方中原的商文化相接触相融合,西至川中成都平原,与早期蜀文化交叉融合,形成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巴蜀文化。
三峡地区主要蕴含巴、蜀、楚文化,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与汉文化交汇、融合地带。现存的文化遗址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是我国人类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由于受多种文化交替影响,使这里形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无论是酉阳龚滩的吊脚楼、石柱西沱的云梯街,还是宜昌的黄陵庙、奉节的白帝城、巴东的秋风亭,甚至云阳云安的街角小楼、秭归新滩的门洞屋脊、巴东楠木园的吊楼窗扇等等,都体现了三峡地区多种文化的交融。三峡地区传统建筑多元化的风格,是历史上大规模长期移民的结果,也是三峡地区以巴楚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进而融入中国建筑体系的结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三峡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三峡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
从地域文化的构成方面看,整个长江流域文化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荆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而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曾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区。另外,三峡地区自古便是重要的盐业产地,也是入川的主要通道,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因此三峡地区沿江各城镇和聚居地长期接受者由商业贸易活动而引入的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种类与特征分析
1.中西合璧式民居
19世纪末期,重庆开埠为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随之进入峡区。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和场镇,不但出现了洋人建造的西式住宅与教堂,而且本土居民也纷纷跟着模仿,建造了很多中西风格结合的新型民居。这些仿西建筑的外墙用砖石砌筑,高二至四层,砖木混合结构,拱形窗;墙体檐部、各层之间的窗套均作西式线角,一些柱顶还做成类似罗马柱头的花饰。此类建筑在本土民居占主导地位的峡江两岸,特点突出、风格别致,也是峡江一景。此外,三峡民居也十分重视装饰,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结构特征,把装饰与建筑构件紧密结合,实现整体构造的和谐与完美。其装饰手法多样,除了前面所述的室内各种木质雕饰之外,在大门、封火墙、檐口、抱鼓石、垛头等部位有石雕或砖雕;在屋脊、墙头、门楣、檐下、撑弓等部位有彩绘或灰塑,等等。三峡民居的内外装饰不追求繁纹丽色,注重整体格调的素净恬淡、简洁朴拙,观者能从中感受到古雅的情趣和悠远的意蕴。
2.吊脚楼式民居
吊脚楼亦称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底层架起悬空,人在楼上居住和生活,形如空中楼阁。但是,三峡地区吊角楼和其它地方的干栏式建筑相比,在建构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构一般为房屋的前面或两厢用木柱架起悬空,后半部或正屋则处于实地,构成一种前虚后实的半干栏式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的形成与峡区的地形环境有关:三峡沿江及其支流的地形地貌多为V形或U形谷地,峡区居民在这种“地无寻丈之平”的岸边建造房屋,不仅要顺依沿岸的斜坡地形,还要适应江水的涨落。
3.封火山墙式民居
封火山墙式民居是在城镇中因防火防盗的要求,逐步形成的。其做法是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而及屋脊,并以水平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从建筑的空间属性上划分,封火山墙民居属于封闭式的民居建筑这类民居在三峡地域传统民居类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类民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在平面布局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式民居总的特点是平而布局紧凑,功能分区十分明确,但在不同地方,这种平面上的布局特点又表现为如下三种不同的布局方式:①规模较小的沿街商业性民居,平而布局随意性强,每户三开间或稍大,铺面与居住部分以一重或多重天井相隔开;②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高的富人住宅,平面布局讲究轴线,注重多重天井的组合;③规模大,多为官吏或乡绅住宅,平面布局注重宗法礼制精神,天井扩大到院落的形式,整个建筑往往是多重院落和天井的组合。
(二)立面形式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民居认面最有特征性的是高低起伏的封火山墙,引墙体砌块采用当地材料烧制的青砖空心斗砌式砌成,颜色呈青灰色。整个山墙面色彩、黑自灰对比鲜明、墙头形态可谓“如鸟斯革,如翠斯飞”。
(三)在空间组织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民居的空间组织中,天井是整个建筑空问的灵魂。在建筑轴线的组成中都必然包含天井这个不可或缺的儿索数城少则一个,多则数个。天井设置主要用于室内的采光,有了天井的存在建筑室内产生了明暗交替变化效果,增强了室内空间的引导性,同时也使建筑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和有趣。由于地形的限制,三峡地区民居中的天井大小不拘格,形式丰富多样,规模较大的建筑往往有多进深的天井只至多市院落。
四、古民居建筑特征与风格 传统民居是三峡库区各种古建筑中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三峡地区传统民居融汇了长江中下游以及周边地区民居的风格,现在遗存的优秀古民居是我国古建筑珍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1.住宅的朝向
传统古民居建设是讲风水的,而风水学的核心是取势纳气。峡江地区山陡而地狭,住宅不易按常规布置,为了纳气,住宅布局并不十分追求传统的朝南、朝东方向,而十分看重与大江的关系。要面向大江,所谓大荡大江收气厚,不分元运也亨通。为了纳气,住宅大门常与院墙偏斜,或大门与建筑中轴线偏离,形成歪门斜道以达到视野开阔、通畅取势纳气的效果。
2.类型与布局特点
由于古民居建造地点的社会经济环境、建造场地的地形条件以及建造者的文化、经济背景和居住需求的不同,因而民居的布局、形制、规模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单幢或以主、附建筑单元组合的条形或曲尺形布局的民居建筑。这类民居多在农村陡坡地段,由于地形的限制,多由砌筑堡坎、半挖半填形成宅基场地。一般房前为纵窄横长院坝,是生产、生活的活动空间,房后或为陡坡峭壁,或临陡坎、沟谷。建筑朝向主要由地形环境决定,并无一定的定式。如巴东楠木园村王宗科的老屋、田祚先老屋等都属这类住宅布局的典型。这种传统民居,在库区各县、区农村比较普遍。
(二)三合院式宅院布局。这种住宅布局,是以正房中轴线为中心,以正房及正房前对称或不对称的两侧厢房以及周围附属房屋等建筑单元组合的宅院。厢房之前或筑矮院墙、门楼,形成相对封闭的院落,或不做墙篱,采用完全敞开的形式,正房和厢房在建筑结构上一般少有联系。这种住宅在库区地形较平坦的农村中有相当普遍。
(三)独立的天井式四合院住宅布局。以正房中轴为中心,由在结构上聯系较紧密的正房、厢房组合的一进或二进住宅院落。这类住宅由前厅、后堂和厢房的外墙形成的围护结构,一般只设有前门、前窗,少数还有后门、侧门,其内部以小天井为中心,房间多用隔扇门窗作隔断,形成一种对外厚重、封闭,对内相应轻灵、通透、开敞的住宅布局。新滩镇郑韶年老屋就是这类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置呈长方形,为三开间,二进二层天井式院落,由前厅、堂屋、天井、厢房及侧屋等单元组成,为砖木结构,硬山屋顶,五花封火山墙。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多种文化、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三峡地区的民居有多种,期特征与风格也各不相同,它们都代表着某一个时期、某一种文化的特色。在研究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特征与风格的时候,更加应该考虑到该地区的时期、文化、历史等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方面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万民.“巴”文化与三峡地域聚居形态.华中建筑,2011年,第10期:7-10.
[2]严广超.浅析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华中建筑,2013年,第1期:81-84.
[3]汤羽扬.中西合璧峡谷回音,生生不息[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5期:33-35.
[4]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32-33.
【关键词】 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特征;风格
一、前言
自古以来,三峡地区便是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三峡地区的传统民居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品位。
二、三峡地区内的多元文化交融
三峡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在巫山县被发现的距今204万年的古代人类化石。在三峡地区先后存在过长阳文化、大溪文化、香炉石文化等等古人类文化的活动。这其中,大溪文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的一支,影响范围很广,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南岸。而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的巴文化,它上起夏朝,下至西周,前后长达千余年,影响东至鄂中江漢平原,与北方中原的商文化相接触相融合,西至川中成都平原,与早期蜀文化交叉融合,形成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巴蜀文化。
三峡地区主要蕴含巴、蜀、楚文化,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与汉文化交汇、融合地带。现存的文化遗址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是我国人类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由于受多种文化交替影响,使这里形成独特的人文环境。无论是酉阳龚滩的吊脚楼、石柱西沱的云梯街,还是宜昌的黄陵庙、奉节的白帝城、巴东的秋风亭,甚至云阳云安的街角小楼、秭归新滩的门洞屋脊、巴东楠木园的吊楼窗扇等等,都体现了三峡地区多种文化的交融。三峡地区传统建筑多元化的风格,是历史上大规模长期移民的结果,也是三峡地区以巴楚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进而融入中国建筑体系的结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三峡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三峡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
从地域文化的构成方面看,整个长江流域文化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荆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而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曾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区。另外,三峡地区自古便是重要的盐业产地,也是入川的主要通道,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因此三峡地区沿江各城镇和聚居地长期接受者由商业贸易活动而引入的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种类与特征分析
1.中西合璧式民居
19世纪末期,重庆开埠为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随之进入峡区。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和场镇,不但出现了洋人建造的西式住宅与教堂,而且本土居民也纷纷跟着模仿,建造了很多中西风格结合的新型民居。这些仿西建筑的外墙用砖石砌筑,高二至四层,砖木混合结构,拱形窗;墙体檐部、各层之间的窗套均作西式线角,一些柱顶还做成类似罗马柱头的花饰。此类建筑在本土民居占主导地位的峡江两岸,特点突出、风格别致,也是峡江一景。此外,三峡民居也十分重视装饰,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结构特征,把装饰与建筑构件紧密结合,实现整体构造的和谐与完美。其装饰手法多样,除了前面所述的室内各种木质雕饰之外,在大门、封火墙、檐口、抱鼓石、垛头等部位有石雕或砖雕;在屋脊、墙头、门楣、檐下、撑弓等部位有彩绘或灰塑,等等。三峡民居的内外装饰不追求繁纹丽色,注重整体格调的素净恬淡、简洁朴拙,观者能从中感受到古雅的情趣和悠远的意蕴。
2.吊脚楼式民居
吊脚楼亦称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底层架起悬空,人在楼上居住和生活,形如空中楼阁。但是,三峡地区吊角楼和其它地方的干栏式建筑相比,在建构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构一般为房屋的前面或两厢用木柱架起悬空,后半部或正屋则处于实地,构成一种前虚后实的半干栏式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的形成与峡区的地形环境有关:三峡沿江及其支流的地形地貌多为V形或U形谷地,峡区居民在这种“地无寻丈之平”的岸边建造房屋,不仅要顺依沿岸的斜坡地形,还要适应江水的涨落。
3.封火山墙式民居
封火山墙式民居是在城镇中因防火防盗的要求,逐步形成的。其做法是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而及屋脊,并以水平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从建筑的空间属性上划分,封火山墙民居属于封闭式的民居建筑这类民居在三峡地域传统民居类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类民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在平面布局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式民居总的特点是平而布局紧凑,功能分区十分明确,但在不同地方,这种平面上的布局特点又表现为如下三种不同的布局方式:①规模较小的沿街商业性民居,平而布局随意性强,每户三开间或稍大,铺面与居住部分以一重或多重天井相隔开;②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高的富人住宅,平面布局讲究轴线,注重多重天井的组合;③规模大,多为官吏或乡绅住宅,平面布局注重宗法礼制精神,天井扩大到院落的形式,整个建筑往往是多重院落和天井的组合。
(二)立面形式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民居认面最有特征性的是高低起伏的封火山墙,引墙体砌块采用当地材料烧制的青砖空心斗砌式砌成,颜色呈青灰色。整个山墙面色彩、黑自灰对比鲜明、墙头形态可谓“如鸟斯革,如翠斯飞”。
(三)在空间组织上
三峡地区封火山墙民居的空间组织中,天井是整个建筑空问的灵魂。在建筑轴线的组成中都必然包含天井这个不可或缺的儿索数城少则一个,多则数个。天井设置主要用于室内的采光,有了天井的存在建筑室内产生了明暗交替变化效果,增强了室内空间的引导性,同时也使建筑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和有趣。由于地形的限制,三峡地区民居中的天井大小不拘格,形式丰富多样,规模较大的建筑往往有多进深的天井只至多市院落。
四、古民居建筑特征与风格 传统民居是三峡库区各种古建筑中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三峡地区传统民居融汇了长江中下游以及周边地区民居的风格,现在遗存的优秀古民居是我国古建筑珍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1.住宅的朝向
传统古民居建设是讲风水的,而风水学的核心是取势纳气。峡江地区山陡而地狭,住宅不易按常规布置,为了纳气,住宅布局并不十分追求传统的朝南、朝东方向,而十分看重与大江的关系。要面向大江,所谓大荡大江收气厚,不分元运也亨通。为了纳气,住宅大门常与院墙偏斜,或大门与建筑中轴线偏离,形成歪门斜道以达到视野开阔、通畅取势纳气的效果。
2.类型与布局特点
由于古民居建造地点的社会经济环境、建造场地的地形条件以及建造者的文化、经济背景和居住需求的不同,因而民居的布局、形制、规模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单幢或以主、附建筑单元组合的条形或曲尺形布局的民居建筑。这类民居多在农村陡坡地段,由于地形的限制,多由砌筑堡坎、半挖半填形成宅基场地。一般房前为纵窄横长院坝,是生产、生活的活动空间,房后或为陡坡峭壁,或临陡坎、沟谷。建筑朝向主要由地形环境决定,并无一定的定式。如巴东楠木园村王宗科的老屋、田祚先老屋等都属这类住宅布局的典型。这种传统民居,在库区各县、区农村比较普遍。
(二)三合院式宅院布局。这种住宅布局,是以正房中轴线为中心,以正房及正房前对称或不对称的两侧厢房以及周围附属房屋等建筑单元组合的宅院。厢房之前或筑矮院墙、门楼,形成相对封闭的院落,或不做墙篱,采用完全敞开的形式,正房和厢房在建筑结构上一般少有联系。这种住宅在库区地形较平坦的农村中有相当普遍。
(三)独立的天井式四合院住宅布局。以正房中轴为中心,由在结构上聯系较紧密的正房、厢房组合的一进或二进住宅院落。这类住宅由前厅、后堂和厢房的外墙形成的围护结构,一般只设有前门、前窗,少数还有后门、侧门,其内部以小天井为中心,房间多用隔扇门窗作隔断,形成一种对外厚重、封闭,对内相应轻灵、通透、开敞的住宅布局。新滩镇郑韶年老屋就是这类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置呈长方形,为三开间,二进二层天井式院落,由前厅、堂屋、天井、厢房及侧屋等单元组成,为砖木结构,硬山屋顶,五花封火山墙。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多种文化、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三峡地区的民居有多种,期特征与风格也各不相同,它们都代表着某一个时期、某一种文化的特色。在研究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特征与风格的时候,更加应该考虑到该地区的时期、文化、历史等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方面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万民.“巴”文化与三峡地域聚居形态.华中建筑,2011年,第10期:7-10.
[2]严广超.浅析三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华中建筑,2013年,第1期:81-84.
[3]汤羽扬.中西合璧峡谷回音,生生不息[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5期:33-35.
[4]李秀清.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协调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