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业务增长快于国内铁路基建行业成出海先锋
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后,国内铁路基建行业率先“出海”,成为开路先锋。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在铁路出海项目中,目前至少已经启动建设的有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莫斯科—喀山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始勘测,巴西到秘鲁的两洋铁路也开始勘测。另有报道,今年铁路建设重点攻克推进的海外项目包括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横跨南美洲大陆的两洋铁路、坦赞铁路等。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的政策出台后,铁路基建企业在海外业务的扩张开始加速。其中,中国铁建新签海外合同占比逐年提升,2015年上半年末达19.45%。海外业务遍及83个国家,在建项目520个。截至2015年底,中国中铁累计实现海外新签合同总额700余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0余亿美元。目前,中国中铁在境外72个国家设有境外机构开展业务,在建工程项目300余个。
点评:“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首先发展的是基础建设业务,这将有利于铁路基建相关公司在海外业务的扩张,提高公司海外收益。未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铁路基建企业面临着“走出去”的历史性机遇,海外业务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口奶收购价创九年新低国内奶企将继续承压
因供应过剩问题,市场持续承压,全球最大乳品出口商恒天然此前宣布,将2015年至2016年度固体奶预期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15新西兰元(约合2.81美元)降至3.90新西兰元(2.64美元)。这一收购价格也创下了九年来新低。
数据显示,近几年传统的欧美市场,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源重要产地的供大于求现象越发凸显,导致进口大包原料奶粉到岸价格屡创新低,长时间保持在1.5-2.5万元人民币/吨,与此同时,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的成本,在每吨3.3-3.5万元左右;一些乳品企业开始大量改用进口奶粉复原乳作为乳制品原料,造成了国内奶源市场出现严重的“过剩”。 此次恒天然再度调低固体奶收购价,将会进一步拉低全球原奶价格,国内奶企竞争压力会继续增大。
点评: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许多奶企纷纷选择转向国外进口奶源,同时不少本土乳企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如光明食品斥资153亿元收购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 56%股权;合生元斥资63亿元收购澳大利亚Swisse公司约83%股权;伊利集团投资32亿元在新西兰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以及雅士利在新西兰投资11亿元建立乳制品基地等。这也使得中国食品行业海外投资“走出去,再回来” 明显超过其他行业。
保健品格局悄然变化:中国资本+国外品牌模式渐起
新西兰人参(KiwiSeng)有限公司老板Glen近期活跃于中国,这是他最近一年中第三次回到中国市场。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人参种植企业,该公司去年底首次获得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为其保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找到了支点。
据Glen介绍,在新西兰,像KiwiSeng这样的中小型保健品企业都成为中国资本的香饽饽,中国许多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医药保健企业都在新西兰寻找投资、收购标的,目的是把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
受欢迎的不仅是新西兰的保健品。此前,汤臣倍健宣称与美国保健品公司NBTY成立合资公司,曲线获得自然之宝(Nature‘s Bounty)和美瑞克斯(Met-Rx)两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此前,合生元已通过海外收购获得澳大利亚第二大保健品公司SwisseWellness。
点评: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得国外的保健品企业均把中国市场作为主攻方向,而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信赖也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把获取海外保健品资源作为的重要市场战略。两者的高度契合有力促进了保健品市场“中国资本+海外品牌” 格局的形成。
中美航企争夺航线市场份额日渐白热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境游的爆发,以及美国对中国开放10年签证政策,中美之间的商业和旅游市场也不断升温,但随之而来的两国航企对于航线市场份额的争夺也越发白热化。
如,去年美国航空在一年内连续开通了3条中国到北美的直飞航线,并不断增加会讲汉语的空乘,配备符合亚洲人口味的餐食以及播放中文电影等,以吸引更多中国旅客选乘。而中国国航不甘落后,近年来大力开通新航线,目前成为开通中美航线总量最多的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启用空客巨无霸A380飞机执飞广州到洛杉矶的航线,同时加密了广州到纽约的航线,并开通了广州直飞旧金山的新航线。海南航空去年连续开通了3条到美国的直航航线后,今年1月又开通了长沙到洛杉矶的直航航线。而东方航空更是推出“太平洋计划”,将新到付的波音777-300ER飞机投放到洛杉矶及纽约等重点航线上。
点评:2004年《中美航空协定》给了中美两国航企等额对飞的航线数量,但长期以来中美航线上的运力布局占绝对优势的是美国的航空公司。近两年,中国航企急起直追,国内四大航空加紧“收复失地”,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数据显示,2011年,中美航空市场上中方的份额是38%,美方为62%,到了2014年,双方已平分天下,中方市场份额上涨到49%,而美方则缩水至51%。
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后,国内铁路基建行业率先“出海”,成为开路先锋。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在铁路出海项目中,目前至少已经启动建设的有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莫斯科—喀山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始勘测,巴西到秘鲁的两洋铁路也开始勘测。另有报道,今年铁路建设重点攻克推进的海外项目包括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横跨南美洲大陆的两洋铁路、坦赞铁路等。
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的政策出台后,铁路基建企业在海外业务的扩张开始加速。其中,中国铁建新签海外合同占比逐年提升,2015年上半年末达19.45%。海外业务遍及83个国家,在建项目520个。截至2015年底,中国中铁累计实现海外新签合同总额700余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0余亿美元。目前,中国中铁在境外72个国家设有境外机构开展业务,在建工程项目300余个。
点评:“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首先发展的是基础建设业务,这将有利于铁路基建相关公司在海外业务的扩张,提高公司海外收益。未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铁路基建企业面临着“走出去”的历史性机遇,海外业务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口奶收购价创九年新低国内奶企将继续承压
因供应过剩问题,市场持续承压,全球最大乳品出口商恒天然此前宣布,将2015年至2016年度固体奶预期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15新西兰元(约合2.81美元)降至3.90新西兰元(2.64美元)。这一收购价格也创下了九年来新低。
数据显示,近几年传统的欧美市场,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源重要产地的供大于求现象越发凸显,导致进口大包原料奶粉到岸价格屡创新低,长时间保持在1.5-2.5万元人民币/吨,与此同时,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的成本,在每吨3.3-3.5万元左右;一些乳品企业开始大量改用进口奶粉复原乳作为乳制品原料,造成了国内奶源市场出现严重的“过剩”。 此次恒天然再度调低固体奶收购价,将会进一步拉低全球原奶价格,国内奶企竞争压力会继续增大。
点评: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许多奶企纷纷选择转向国外进口奶源,同时不少本土乳企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如光明食品斥资153亿元收购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 56%股权;合生元斥资63亿元收购澳大利亚Swisse公司约83%股权;伊利集团投资32亿元在新西兰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以及雅士利在新西兰投资11亿元建立乳制品基地等。这也使得中国食品行业海外投资“走出去,再回来” 明显超过其他行业。
保健品格局悄然变化:中国资本+国外品牌模式渐起
新西兰人参(KiwiSeng)有限公司老板Glen近期活跃于中国,这是他最近一年中第三次回到中国市场。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人参种植企业,该公司去年底首次获得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为其保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找到了支点。
据Glen介绍,在新西兰,像KiwiSeng这样的中小型保健品企业都成为中国资本的香饽饽,中国许多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医药保健企业都在新西兰寻找投资、收购标的,目的是把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
受欢迎的不仅是新西兰的保健品。此前,汤臣倍健宣称与美国保健品公司NBTY成立合资公司,曲线获得自然之宝(Nature‘s Bounty)和美瑞克斯(Met-Rx)两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此前,合生元已通过海外收购获得澳大利亚第二大保健品公司SwisseWellness。
点评: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得国外的保健品企业均把中国市场作为主攻方向,而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信赖也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把获取海外保健品资源作为的重要市场战略。两者的高度契合有力促进了保健品市场“中国资本+海外品牌” 格局的形成。
中美航企争夺航线市场份额日渐白热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境游的爆发,以及美国对中国开放10年签证政策,中美之间的商业和旅游市场也不断升温,但随之而来的两国航企对于航线市场份额的争夺也越发白热化。
如,去年美国航空在一年内连续开通了3条中国到北美的直飞航线,并不断增加会讲汉语的空乘,配备符合亚洲人口味的餐食以及播放中文电影等,以吸引更多中国旅客选乘。而中国国航不甘落后,近年来大力开通新航线,目前成为开通中美航线总量最多的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启用空客巨无霸A380飞机执飞广州到洛杉矶的航线,同时加密了广州到纽约的航线,并开通了广州直飞旧金山的新航线。海南航空去年连续开通了3条到美国的直航航线后,今年1月又开通了长沙到洛杉矶的直航航线。而东方航空更是推出“太平洋计划”,将新到付的波音777-300ER飞机投放到洛杉矶及纽约等重点航线上。
点评:2004年《中美航空协定》给了中美两国航企等额对飞的航线数量,但长期以来中美航线上的运力布局占绝对优势的是美国的航空公司。近两年,中国航企急起直追,国内四大航空加紧“收复失地”,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数据显示,2011年,中美航空市场上中方的份额是38%,美方为62%,到了2014年,双方已平分天下,中方市场份额上涨到49%,而美方则缩水至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