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史使人明智,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灵活生动地讲解历史,熟练驾驭教材,注重核心素养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高中历史;驾驭教材;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75
新一轮高考改革不再分文理科,语数外成为必考科,其余六科选两科或三科来参加高考。从上海和浙江试点来看,很多高校不需要历史学科,历史将成边缘学科,进而冲击着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真的不重要吗?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有哪些思考呢?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学科作用巨大,历史价值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都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善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传承历史中的精华,从中采撷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一个漠视历史的人,他会被无知笼罩,他的眼界会受到限制,纵然此人天赋很高,但他也会遭受逆境。现行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通过专题模块学习,能给学生很大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站在历史角度去思考社会和人生,学习高中历史,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灵活生动地讲解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阅读一首艺术回旋诗。培根曾经说过,阅读历史是提高智慧的根本办法。亲近和了解历史,开阔眼界,拓宽胸怀,提升生命质量。阅读历史,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理性判断、科学探索、认真总结。我们要和历史人物交流,融入到历史长河中,才能感同身受历史人物遭受的生存、磨砺、打拼和辉煌,发现更深刻的东西。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历史讲得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到教材的内涵,让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学习效率。
二、熟练地驾驭教材
要认真备课,掌握历史阶段特征;通读教材,广泛阅读历史资料,使之尽在脑海,把所学内容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做到胸有成竹。如在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这一专题,由于我们四川省现行的人民版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布在必修一、二、三本教材,学生很陌生,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薄弱,年代不清,思绪混乱,但古代史又是考试重点,所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讲: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时期。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一方面,儒家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明清之际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对外方面:闭关锁国和海禁,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样给学生们讲解,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轮廓,就能加深认识,很快复习掌握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超越所教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的本质———反思性;在变化的情境中各个核心素养是联结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讲《辛亥革命》时,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孙中山为了捍卫革命果实,于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在袁世凯赞成共和,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学生体会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富民强,追求民主共和的情怀。让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文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蕴含的人文教育知识可从学科知识、文化、人类意识三方面归纳,以人类意识为例,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等都是人类意识包含的内容。如公民意识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每个公民都要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在不同环境下,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公民意识也各有不同。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时: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看出在封建社会只有臣民没有公民,公民意识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切的体会到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意识才真正建立起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往往对历史人物进行单方面定性,学生更多的是掌握考试所涉及的知识,而不是感受历史的人文魅力。因此,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把人文教育目标和应试目标有机结合,在此综合目标导向下,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打造人文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陶冶情操,升华道德。
五、历史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相联系,根据历史知识对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
如設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笔者在教学中把它和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结合起来。学生感受到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南富北穷”将在本世纪发生变化。又如很火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实再现了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笔者就把它和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西方的民主制衡制度、中国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知道如何与腐败做斗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领悟历史真谛,师生共同进步。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驾驭教材;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75
新一轮高考改革不再分文理科,语数外成为必考科,其余六科选两科或三科来参加高考。从上海和浙江试点来看,很多高校不需要历史学科,历史将成边缘学科,进而冲击着高中历史教学。历史真的不重要吗?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有哪些思考呢?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学科作用巨大,历史价值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都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善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传承历史中的精华,从中采撷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一个漠视历史的人,他会被无知笼罩,他的眼界会受到限制,纵然此人天赋很高,但他也会遭受逆境。现行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通过专题模块学习,能给学生很大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站在历史角度去思考社会和人生,学习高中历史,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灵活生动地讲解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阅读一首艺术回旋诗。培根曾经说过,阅读历史是提高智慧的根本办法。亲近和了解历史,开阔眼界,拓宽胸怀,提升生命质量。阅读历史,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理性判断、科学探索、认真总结。我们要和历史人物交流,融入到历史长河中,才能感同身受历史人物遭受的生存、磨砺、打拼和辉煌,发现更深刻的东西。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历史讲得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到教材的内涵,让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学习效率。
二、熟练地驾驭教材
要认真备课,掌握历史阶段特征;通读教材,广泛阅读历史资料,使之尽在脑海,把所学内容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做到胸有成竹。如在高三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这一专题,由于我们四川省现行的人民版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布在必修一、二、三本教材,学生很陌生,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薄弱,年代不清,思绪混乱,但古代史又是考试重点,所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讲: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时期。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一方面,儒家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明清之际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对外方面:闭关锁国和海禁,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样给学生们讲解,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轮廓,就能加深认识,很快复习掌握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超越所教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的本质———反思性;在变化的情境中各个核心素养是联结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讲《辛亥革命》时,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孙中山为了捍卫革命果实,于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在袁世凯赞成共和,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学生体会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富民强,追求民主共和的情怀。让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文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蕴含的人文教育知识可从学科知识、文化、人类意识三方面归纳,以人类意识为例,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等都是人类意识包含的内容。如公民意识是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每个公民都要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在不同环境下,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公民意识也各有不同。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时: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看出在封建社会只有臣民没有公民,公民意识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切的体会到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意识才真正建立起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往往对历史人物进行单方面定性,学生更多的是掌握考试所涉及的知识,而不是感受历史的人文魅力。因此,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把人文教育目标和应试目标有机结合,在此综合目标导向下,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打造人文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陶冶情操,升华道德。
五、历史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相联系,根据历史知识对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
如設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笔者在教学中把它和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结合起来。学生感受到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南富北穷”将在本世纪发生变化。又如很火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实再现了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笔者就把它和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西方的民主制衡制度、中国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知道如何与腐败做斗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领悟历史真谛,师生共同进步。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