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可持续性变得有趣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jark Ingels,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少年时代曾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为了画好背景画,在父亲建议下攻读建筑专业。曾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学习,后在荷兰OMA建筑事务所工作, 2005 年创立了BIG(Bjarke IngelsGroup)。他将建筑定义为确保城市和建筑符合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艺术和科学。


1.Copenhill是丹麦哥本哈根的发电厂项目,将约90米高的建筑物屋顶作为滑雪坡道。现已成为市民喜爱的自然休闲场所。同时,这里也是一个环境教育基地。


2.BiodivercityPenang是马来西亚槟城海面上计划建设的3个人工岛项目,它们由住宅、办公、复合区、公园、海滩等构成,人工岛之间通过小型无人船连接。充分发挥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旨在建设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未来之城。


3.BIG为特斯联(Terminus Group)在国内落地的首座AICITY项目提供设计方案,“重庆云谷”将被打造为一座由高精尖科技支撑的未来之城。项目整体以人、植物、动物等多元生命形态为核心,将是一座人、科技、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享受型可持续性”——丹麦建筑师Bjark Ingels在20年前就开始用这个词了。可持续性绝不是需要痛苦坚持的东西,它可以是有乐趣的。建筑师就是把这种乐趣用建筑物和空间体现出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为了节能就必须去洗冷水澡。人们相信可持续性和生活品质无法两全。但其实对环境友好就意味着对人类更友好。”Ingels会产生这个想法,还要追溯到当年承接哥本哈根港海水浴场的项目。2001年建成的海水浴场,是治理哥本哈根港工业废水污染的杰作。“如今,哥本哈根的市民要想去美丽的沙滩,已经不必再驱车几个小时了。在很近的地方就可以游泳。这让我想到,如果赋予可持续性乐趣,那么它一定更有说服力。”
  从那以后,Ingels和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BIG承接了众多项目,并提出了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现在,Ingels已成为世界最受瞩目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是有形的存在,Ingels将可持续性问题的答案编织其中,并同时保证了使用者的乐趣。人们认为错综复杂、难以兼顾的条件,Ingels会想方设法全部满足。他主张“Yes is more:如果能对很多事说Yes,就能获得更多”。
  2019年建成的哥本哈根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展示享受型可持续性的案例之一。这是一个每年处理44万吨废弃物,并把它们转换成清洁能源的场所,也就是垃圾处理厂。这里有最先进的大型仪器,而Ingels又为这里赋予了一个新的功能:滑雪场。约90米高的建筑物屋顶呈坡状,Ingels把它建成了綠色的滑雪场。人们可以一边俯瞰这座城市,一边从约400米的坡道上滑下来。甚至在坡道旁边还建造了林荫小路。市民在城市中就能体验到户外活动的乐趣,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这个垃圾处理厂好像自豪地说着,这里散发着最清新的空气。




位于深圳的国际能源大厦,建筑一侧调整了窗户的方向,呈现出褶皱状的外观。这样的立面具有高度的隔热性能,能让阳光散射进室内,同时将最强的光线反射到太阳能电池板。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首先我会考虑建筑物和窗户的朝向、设计遮阳方式,这样就可以提升建筑物自身的功能性。同时,我会关注当地现有资源,琢磨是否有可利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思考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建筑物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喜悦。”
  随着科技的发展,还诞生了很多服务于可持续性建筑的新技术。在硅谷,由Bjark Ingels和Thomas Heatherwick共同负责设计的谷歌公司新本部大厦,将成为采用最先进技术的先驱项目。“建筑物的基础层利用地热调节室内温度。覆盖建筑物屋顶的银色材料是太阳能电池板,能产生数千兆瓦的电量。我们把整个环境设计成了一个有机的污水处理厂,来自建筑物内部的所有污水都会在这里处理。这些技术既有肉眼可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会通过整合技术,使建筑物承担起可持续性的责任。”
  如今Ingels的事务所BIG拥有数人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为了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正在不断搜寻着新技术。迄今为止,BIG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案,比如面向低收入群体的模块化公寓、能应对自然灾害的水上城市、城市的海岸线计划等。BIG不仅追求精美的建筑设计,而且还不断摸索建筑是如何与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建立联系的,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最近他们又提出了超越建筑和城市规模的“master planet(主星球)”理念。“我们能为改善地球环境做些什么?正是从整个地球出发去思考,才能找到既能整合地球环境、又符合地球上的建筑和人们生活特点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Natuzzi Italia  Posidonia系列三人座沙发  由米兰设计师Elena Salmistraro设计的新颖可调节式Calilla沙发带有一个将座位包裹其中的“保护壳”,扶手呈现海绵形状,呼应贯穿该系列的海洋主题。Versace Home  Stiletto 三座人沙发  经典的咖啡色真皮沙发以曲线形态呈现,纤细的沙发脚令整体更显轻盈。Living Divani  Kasbah 模
期刊
LUMA Arles 艺术园区坐落于阿尔勒小镇东南角,老城区衬托出The Tower 充满现代感的崭新外表,近处圆形建筑为阿尔勒竞技场(Arènes d'Arles)。外立面局部,由1万余片带有纹理的铝板及不锈钢曲面构件焊接而成,同时与凸出的长方形玻璃窗体共同构成总面积达五千平米的外立面。1.The Tower在夕阳下显得波光粼粼,晕染并反射自然光影。THE DESIGNER  Frank Geh
期刊
制作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静置于工作室内。1.经过纸浆糊制的半成品与最终手绘完成的Sillage d’Hermès座椅。  印度孟買市南部的Byculla区高楼林立,不远处却是低矮的民屋,屋子之间常是紧密晾晒着的衣物。建筑事务所Studio Mumbai的工作室便隐匿于此处。掌舵爱马仕家居系列的两位艺术总监 Charlotte Macaux Perelman 与 Alexis
期刊
DESIGNER  设计师Paul Hsu,来自中国台湾,上海MHPD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喜欢用双手探索材质的可能性,因设计的实验性而闻名,主攻室内设计,也为不同项目提供艺术装置的创作。Paul的创作往往结合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实验结果。面对“竹子”这一创作主题, 构思的过程并未花费很多时间,更多地是通过不断上手实验,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作品“竹节”座椅的草图, 以GUCCIDI
期刊
01喬治·伯恩(George Byrne)“城市幻象Ubran Mirage”中国首次摄影展  地址:Fibre画廊,上海市胶州路273弄60号现所内  时间:8月28日-10月17日02共代谢Co-Metabolism,2021  地址:Mao space,上海市安义路61号  时间:7月30日-10月15日03雷电所: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  地址: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市永
期刊
标题标题绿色脉动  植物占据地球85%的生物量,人类的生存与幸福与之息息相关。近些年来,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人们越来越感到大自然的吸引力。2021米兰设计周期间,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试图将生物学与美学、农学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对话,让人们聆听到“绿色的心跳”。Studiopepe的Arianna Lelli Mami和Chiara Di Pinto与Mohd Design合作,呈现
期刊
前台也兼具吧台、品酒台的作用,打磨的钢质墙板可以推拉成为隔断,墙后就是清酒陈列柜。来到二楼,迎面就是一长排钢架结构制作的展示架,上下光源可以很好地陈列清酒。靠墙一排是隐藏在钢板包裹后的冰柜,用于存放各色酒类。左侧油画来自艺术家林菁,展示柜上静置一樽清乾隆年间花瓶,两者皆来自空间主人的私人收藏。  根据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空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再用单一的办公、展示、私人会所
期刊
建筑如何改变社会?建筑可以为地球做什么?我们能为未来留下什么?关于这些宏大的命題,我们特别采访了4 位建筑师,对于传统与未来,对于人类与自然,对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通往未来的教育,他们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做出了回答。  海南科技馆整体创造了“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主展馆形如祥云,与天地自然对话。
期刊
马岩松,1975年出生在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在马岩松还不太了解建筑的时候,他对电影十分着迷,
期刊
位于美国纽约的Little Island,设计师将混凝土支柱设计成高低错落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富有起伏变化的公园。  Thomas Heatherwick,1970年生于英国。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RCA毕业后,于1994年在伦敦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此后,主要从事建筑、空间设计,并承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一些有助于改善环境、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项目。1.Maggie’s Leeds是一家用绿色治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