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课前要认识到机能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中要注重机能实验的教学质量,课后要进行巩固等方面对机能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理学实验 教学 能力 培养
目前,中等卫生学校的校名已经改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二字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来说,其目的更为明确。由于卫生学校医学生中主要涉及的专业为护理专业,其将来工作环境处于临床工作的最基层,因而学生工作责任心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卫生学校来说,是判断医学生“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试就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充分认识机能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技之母,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源头。医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个重要环节。职业卫生学校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多种,而对于医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把实验课当做培养医学生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一)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做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验证有关理论,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结果的分析等来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起步快,上手快,适应能力更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教师只是起着传递的作用,这种模式难以适应和培养出现代社会要求的能力俱全的人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验课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动手操作或动口相互进行交流。

(二)把好实验质量关
要求学生实验中要做准、做好、做到位,促使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并严格要求自己。目前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处于“二低”状态,即录取分数低与素质操行低,与以往学生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上实验课,会出现有的学生来亮个相,然后溜之大吉;有的干脆不来;有的即使来了,也是静坐一旁,两耳不闻身旁事;有的在做动物实验时,戴着口罩隔窗而望,浪费了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针对这些状况,在学生第一次上本学科实验课时,首先就应强调本实验对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及课后要复习实验内容。在上实验课中,要求学生要严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则,教师先抽出短暂时间讲解实验内容、步骤,同时引出实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ABO血型鉴定》时,先抽查学生相关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如血型分型的依据等,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提出问题:自己是什么血型?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按照实验步骤来操作、观察、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观察、动手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促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传授者
具体的做法是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并在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认真、负责的学生充当组长。组长的产生可以不按平时理论成绩来选,这样可以避免平时理论成绩分数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而让其有充分的自信心做好实验。在实验中先让组长认真听取、观看老师的讲解及实验步骤、操作,然后由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并讨论实验结果。让组长在实验小组中发挥老师“教”的作用,教师必须在一旁耐心地督导甚至是指导。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上实验课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把操作考核成绩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其成绩即与整个实验相关联(生理实验考核标准见表1)。每次上实验课时,教师可先抽查部分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得如何,下课前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抽查部分学生对此次实验课的内容、操作掌握的程度。其他学生在一旁仔细观看当“考官”,让“考官”们指出、纠正同学在操作中的错误。在抽查中,教师还可有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如实验课《人体动脉血压的间接测量方法》教学中,教师先用5~10分钟时间讲解实验内容并进行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多次演练操作,反复听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声音。下课前再进行抽查,对于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考官”可自由发表意见,并一一指出,最后教师再结合临床上容易出现的违规操作进行分析解释,以便学生改正,同时导出间接与直接测量血压的区别,让学生加深印象。
三、课后巩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果
(一)实验课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有具体要求,如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验的设想及实验体会等都要写入实验报告。这样让学生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养成课后勤观察、勤思考、多提问、多讨论的习惯。由此既可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利用课余、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试剂配制,消毒实验用品等,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既可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又可让他们了解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的辛苦。
(三)尽可能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生理实验室,将各类仪器分别陈列,专人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内容,按需要学习,尽可能地进行操作练习,以弥补过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实验操作不到位的缺陷。
总之,目前各职业卫校的现状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而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下降,笔者在生理实验课中通过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为医学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形成了良性循环,最后达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俞丽琴,余辉,梅钧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2)
[2]尹敏琳.改革生化实验教学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2)
关键词 生理学实验 教学 能力 培养
目前,中等卫生学校的校名已经改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职业”二字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来说,其目的更为明确。由于卫生学校医学生中主要涉及的专业为护理专业,其将来工作环境处于临床工作的最基层,因而学生工作责任心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卫生学校来说,是判断医学生“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试就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充分认识机能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技之母,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源头。医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个重要环节。职业卫生学校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多种,而对于医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把实验课当做培养医学生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一)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做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验证有关理论,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结果的分析等来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工作起步快,上手快,适应能力更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教师只是起着传递的作用,这种模式难以适应和培养出现代社会要求的能力俱全的人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验课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动手操作或动口相互进行交流。

(二)把好实验质量关
要求学生实验中要做准、做好、做到位,促使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并严格要求自己。目前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处于“二低”状态,即录取分数低与素质操行低,与以往学生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上实验课,会出现有的学生来亮个相,然后溜之大吉;有的干脆不来;有的即使来了,也是静坐一旁,两耳不闻身旁事;有的在做动物实验时,戴着口罩隔窗而望,浪费了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针对这些状况,在学生第一次上本学科实验课时,首先就应强调本实验对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及课后要复习实验内容。在上实验课中,要求学生要严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则,教师先抽出短暂时间讲解实验内容、步骤,同时引出实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ABO血型鉴定》时,先抽查学生相关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如血型分型的依据等,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提出问题:自己是什么血型?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按照实验步骤来操作、观察、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强观察、动手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促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传授者
具体的做法是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并在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认真、负责的学生充当组长。组长的产生可以不按平时理论成绩来选,这样可以避免平时理论成绩分数低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而让其有充分的自信心做好实验。在实验中先让组长认真听取、观看老师的讲解及实验步骤、操作,然后由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并讨论实验结果。让组长在实验小组中发挥老师“教”的作用,教师必须在一旁耐心地督导甚至是指导。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上实验课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把操作考核成绩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其成绩即与整个实验相关联(生理实验考核标准见表1)。每次上实验课时,教师可先抽查部分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得如何,下课前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抽查部分学生对此次实验课的内容、操作掌握的程度。其他学生在一旁仔细观看当“考官”,让“考官”们指出、纠正同学在操作中的错误。在抽查中,教师还可有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如实验课《人体动脉血压的间接测量方法》教学中,教师先用5~10分钟时间讲解实验内容并进行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多次演练操作,反复听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声音。下课前再进行抽查,对于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考官”可自由发表意见,并一一指出,最后教师再结合临床上容易出现的违规操作进行分析解释,以便学生改正,同时导出间接与直接测量血压的区别,让学生加深印象。
三、课后巩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果
(一)实验课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有具体要求,如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验的设想及实验体会等都要写入实验报告。这样让学生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养成课后勤观察、勤思考、多提问、多讨论的习惯。由此既可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利用课余、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试剂配制,消毒实验用品等,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既可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又可让他们了解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的辛苦。
(三)尽可能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生理实验室,将各类仪器分别陈列,专人指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内容,按需要学习,尽可能地进行操作练习,以弥补过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实验操作不到位的缺陷。
总之,目前各职业卫校的现状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而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下降,笔者在生理实验课中通过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为医学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形成了良性循环,最后达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俞丽琴,余辉,梅钧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2)
[2]尹敏琳.改革生化实验教学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