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分了我们的心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天的工作是完成这篇文章。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标题……之后,转而打开QQ,浏览QQ上未查看的信息和吸引我的新闻;然后拿起手机看看微信上是否有昨晚未看到的留言,朋友圈有没有好玩的更新;淘宝上的宝贝推荐还让我花了几分钟逛了逛淘宝商城……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近1个小时了,我这才开始考虑这篇该完成的文章。然而,写了不到10分钟,注意力就开始转移:想起昨天有人推荐了一首好听的歌,现在听听看,于是戴上耳机,聆听歌曲;“叮铃”,手机响了,是一条新微信;“嘀嘀嘀”,QQ又响了,朋友有事找我聊……
  相信被现代数字产品包围的你与我感同身受,注意力分散的频率越来越高,导致应该完成的工作或学习被拖延。在这场注意力被啃食的灾难中,老人们都不能幸免,青少年则更是深受其害。
  我们被干扰的工作状态
  这一现象始于数字产品图形用户界面的诞生,图形界面采用图像指示各个程序或各种功能,取代了过去纯二维、以文字为基础、行行排列的阅读方式。它构造了一个多感观的世界,同时开启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我们可以观看高清晰度或者模拟3D效果的视频,甚至进入沉浸式虚拟现实。我们还可以听到高音质的音频,戴上耳机就如同声音在整个房间环绕。
  我们的电子设备时而响铃,时而振动,时而闪光,来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还为不同的人或程序设置不同的铃声,悦耳的钢琴曲响起,是女友;低沉的大提琴声,是哥们儿。
  各个网络平台和商家也火上浇油,利用眼球经济赚取金钱。几乎每个APP都推送信息,直接跳到手机屏幕上方,微信页面用小红点示意你有未查看信息,电脑右下角总有没完没了的弹出广告……我们的眼球被简单粗暴地牵来拽去。
  在工作场所,各种打扰也纷至沓来,邮件提醒、视频会议、客户来电、业务群信息……根据一项调查,办公室里的员工每天其实只花了一半的时间来从事真正的工作任务。
  “F”型阅读模式
  以前,人们逐行阅读,现在,人们跳行阅读。根据眼球追踪研究,现代人阅读采用“F”型模式,先浏览大标题或第一二行,然后快速在竖直方向上浏览页面左侧,如果有重要信息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就横向阅读,甚至随机横向阅读。这也难怪,网页上到处是广告、超链接、视频、菜单或滚动条,所以要跳动着阅读主要内容,要不然就被分心而点到其他页面。
  以前,人们用完整的词句表达想法,现在,只用简化或片断的字词,甚至字母。微博刚出现时,发表信息的字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人们一开始对这种限制很难接受,但后来居然慢慢培养出言简意赅、长话短说、直击重點的习惯,并且非常适应多任务快速转换的生活节奏。后来,当微博取消这一限制时,很多人反而觉得这会削弱其短小精炼的风格。
  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曾经有一条“4秒法则”提示了一个现象,当人们在线购物时,如果页面在4秒之内未载入,购物者就离开这个页面了。而现在,4秒法则似乎被更短的时间所刷新。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从网络服务器上收集了230万条人们点看视频的数据。数据显示,视频缓冲超过2秒,人们就开始放弃观看了,6%的人会在2秒之后点开其他链接;而当视频延时10秒之后,2/3的人就都干别的去了。而现在,人们查看网页或APP时,如果在半秒钟内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跳转至其他页面或平台。
  外扰转内扰
  在科技和各种信息的包围下,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在各种媒体或信息处理任务之间迅速转换。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一群志愿者配戴嵌入了摄像头的眼镜,记录他们在任务间转换的速度。其中年轻人每小时转换27次,平均每2分钟转换一次;老年人也不示弱,每小时转换17次,平均每3分钟转换一次。这说明我们丧失了长时间只做一件事的能力,即使没有外界干扰,也无法专注。
  在一项针对办公室工作的研究显示,那些工作中的干扰有2/3是自我启动的,无故而频繁地停下手头工作去查看手机、电子邮件或其他社交信息。即使确实因为外界干扰而暂停手头的工作,当打扰的事项结束后,员工还要再花额外的10~15分钟去查看其他的APP、新闻、更新等,才回到眼下的工作上来,思维要与刚才的工作衔接起来也得花上好几十秒。
  学生们在学习时,即使被告知这项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他们也坚持不过3~5分钟,就要开一次小差;如果学习15分钟,只有9分钟是真正在学习。针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三个小时的学习中,他们会听1个多小时的音乐,平均查看手机、网络资讯等约35次。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在睡觉时也让手机保持振动或响铃状态,以免错过深夜的电话。
  看来,干扰已经由外转内,形成人们内在的习惯了。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干扰对当代年轻的学生们影响更大,他们对数字信息,尤其是社交信息形成了一种情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查看一下信息,他们就心绪难平,以至于无法继续学下去。这是因为当下的学生们是第一代完全在网络电子设备的浸染中成长起来的,这些科技产品对他们造成的诸多影响会逐渐浮现出来。
  重新培养不分心的习惯
  是否有办法改变这种状态?为工作或学习任务设置一个严格的截止日,可以减少分心的次数或时间,当人们产生分心的念头时,考虑到超过期限的后果,会对自己多一些控制。安排特定的时间回复信息、邮件,或查看其他资讯,在工作或学习时则关闭手机,如果不妨碍工作,最好断开网络。
  然而,由于人们已经形成自我干扰的习惯,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强自我改变的意识,首先要意识到这种状况的坏处——效率降低,工作或学习质量也因为不专注而下降。每当分心时,努力把自己拽回来,重塑专注的习惯。一旦我们快速完成了工作或学习任务,就用这种成就感时刻鼓励自己,形成良性循环。以我自己为例,由于今天必须截稿,我做到了写本文最后一部分的时候,3~5次把自己从想去查看手机的冲动中拉回来。据说坚持28天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不妨一试。
其他文献
珊瑚礁于我们而言是赏心悦目的存在,于海底生物而言却是生死殊斗的决战之地。有些生物因为“人”多力量大而不受欺负;有些则学会了正面还击;还有的与拥有相同敌人的物种交好,共同抵御外敌。河鲀(俗称“河豚”,海水中的一种鱼类,剧毒)却与众不同,它们通过吸入大量的水或空气,让自身膨胀成球状以躲避捕食者。如果大于正常体积3~4倍的身体还不足以吓跑饥饿的敌人,许多河鲀的身上还会进化出尖刺,让捕食者更加难以下咽。哪
期刊
眼睛帮助我们看清物体,帮助我们揣摩彼此的心意,如果没有眼睛,我们的生活将很困难。但是我们眼睛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比如在不借助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就看不到精彩的微观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微观摄影大赛,许多照片都是专业的科研人员拍攝的。在这些微观摄影作品中,我们只知其名,未见其身的微小物体被放大数倍到数十倍,呈现出或惊悚、或惊艳的效果。当然,这些照片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科学
期刊
在日本四国岛的一个乡村,一些老人长埋于故土之下,而大部分年轻的村民也逐渐举家搬离故乡,前往大城市。村里的人口不足40人,昔日热闹的乡间变得冷冷清清。艺术家月见绫野看到故乡人气凋零,決定通过制作人偶来帮助恢复荒村的面貌。  在十年之间,她利用稻草、旧衣服等材料制作了超过350个真人大小的人偶,形态各异。旧屋门前,荒废的乡村校舍,田间地头,到处可见这些人偶,它们在池塘边钓鱼,在农田里劳作,在家门口休憩
期刊
瑞士的弗里堡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穿城而过的萨林河悠闲地蜿蜒在瑞士西部的土地上。萨林河上建起的罗桑大坝,围截形成了瑞士第二大的人工湖——格吕耶尔湖。2016年9月的一天,一声巨响突然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激流从水坝底部突然冲出。人们一开始误以为这是一场灾难性的工程事故,但实际上,这是一次专家刻意策划的洪水。  自从建立了这座大坝,半个世纪以来,此段萨林河就再也没有自由地流淌过,曾经汹涌澎湃的河水变
期刊
早晚刷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卫生习惯,但是古人也像我们一样刷牙吗?他们是怎样清洁口腔的呢?  早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人和埃及人就开始“刷牙”了,当时的人们咀嚼细树枝的末端,将其嚼软成为类似刷子的纤维条,用来清洁口腔。  公元前1600年,炎黄子孙有选择地咀嚼芳香植物的嫩枝来清洁牙齿,同时这种牙具也使人的口气更加清新。到了唐朝,人们以兽骨为柄,以动物鬃毛为刷毛,创造了植毛牙刷
期刊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便造出无数款飞行汽车的试验品,这些试验品大都有着相似的外表——轻型飞机的翅膀和驾驶舱,家用轿车的车身,两种零件有模有样地整合在一起,发明家们便自诩做成了飞行汽车。但它们的表现如何呢?  从外观上讲,这种飞行汽车毫无美感可言,看上去像是一辆汽车驮着一架飞机;实用性也不太好,又宽又长的固定机翼直接要占用七八个车道,长长的机尾使飞行汽车的臃肿程度不亚于超级大货车;至于安全性,
期刊
最乖巧的年轻人也冲动  乔纳森是一个18岁的青少年,他学习成绩优异,担任学生自治会秘书,还是学校足球队的明星队员。他对所有人都很友善,而且在学校各种社交圈里都受到欢迎。他的父母、亲友们一致认为他一定会有所作为,而他也能轻松面对人们对他的重托。他看起来是那种典型的大人们所喜爱、同龄人也欢迎的乖孩子或优秀青少年,跟青少年常见的爱冒险、爱冲动、爱搞事、无厘头这些特质毫不沾边。  然而,深入了解下去,就会
期刊
2017年,一位女性的头像出现在英国新发行的10英镑纸钞上。这是该国历史上首位非皇室女性获此殊荣。尽管之前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和加拿大的一座岛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和月球的一个陨石坑也被冠以她的名字,但知道她的人并不多。她的名字叫玛利亚·索末菲。  痴迷科学的富家女  1780年,玛利亚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并在那儿长大。她自小就对自然界着迷,喜欢收集贝壳和化石,观察鸟类和海洋生
期刊
一个以色列研究者希望建立一个冷冻眼泪银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按照性别、年龄等订购所需的眼泪,研究哭泣和眼泪的秘密。  眼泪稀有,拖了研究的后腿  当助产士听到躺在她臂弯里的新生女婴发出哭声,她总算舒了一口气,宝宝能哭意味着她开始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呼吸。在产房的角落里的男人,刚当上爸爸,当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儿时,眼眶湿润了。母亲躺在床上,因为分娩的痛苦与哭喊,泪痕犹在,当她看到女儿健康地出
期刊
电影中的超人往往都是超级英雄,现实中的超人却往往名不见经传,但无可否认,他们确实异于常人。以“冰人”威姆·霍夫来说,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兰人,生理上并无特别之处,但他可以赤脚在北极冰上连续跑步160千米,赤身在北极的海洋里游泳、潜水,近乎赤身裸体在冰中站立超过60分钟,而且他将近花甲之年,还赤脚赤膊在珠峰的冰雪上跑步。  普通人长时间呆在酷寒环境中,会患上冻疮或低体温症,但霍夫是个例外。医学观察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