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铁人”更是好人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a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党之初,介绍人的一番寄语让他终生难忘,希望他真正成为“新中国的先锋、社会主义的栋梁”。他始终牢记这句话,将其作为座右铭和奋斗目标,在炼钢厂一干就是20年,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展现了当代工人的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和奉献之美。他就是孙新社,本钢集团北营炼钢厂吊车作业区的一名电工。2014年,他被授予“最美辽宁工人”荣誉称号。
  把自己锻造成“铁人”
   孙新社在吊车作业区负责电路维修,登高作业在所难免,维修时,离他脚下四五米的地方就是温度高达1000℃的高温炉渣。汗水从脸上滴落,还在半空就被自下而上的热浪蒸发掉。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不用多说,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所以,孙新社永远第一个冲上去的行为便格外让人敬佩。别人问他为啥这么拼命,他总是憨憨地说:“多干点儿活又累不死人。”
   2011年有一段时间,孙新社咳嗽得非常严重,吃药完全不见效。经诊断,他患上了胸膜炎,并且伴有重度胸腔积水。医生习惯性地对他说:“你的病很严重,需要戒烟戒酒。”而事实上,他烟酒不沾。知道他的工作性质后,医生感慨地说:“你太累了,该歇歇了!”住院后,医生先后两次从孙新社的胸腔中抽出3200毫升积液,并为他制订了一个20天疗程的治疗方案。然而,就在住院第9天的时候,他接到一项紧急维修任务,竟然瞒着医生和家人偷偷跑回单位,带领工友们冲上工作第一线,排除了生产故障。当时的孙新社依然咳嗽得很厉害,一旁的工友看到他因咳嗽不断剧烈起伏的后背,纷纷心酸地扭过头去。大家都知道,一旦孙新社来到工作岗位,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把他撵走,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排除故障,让他早点回到医院休息。这时,“怒气冲冲”的家人也赶到了工厂。然而,孙新社还是再次仔细确认了一遍维修结果,又慢条斯理地对工友们叮嘱完各种注意事项后,才在家人的“押解”下坐上了返回医院的车里。
  做大家公认的好人
   在工作单位,孙新社是称职的好工人、好师傅、好同事;在家中,他更是远近闻名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是邻里和社区居民公认的好人。孙新社住在一间只有47平方米的老式两居室内,只要有空,他总会背着90岁高龄的母亲下楼,四处走一走,陪母亲说话,做母亲爱吃的饭菜,倾尽一切履行儿子应尽的义务。
   孙新社家所在的那栋老旧楼房,正面临街,一楼都是门市房,背面才有上楼的通道,一楼与二楼之间跨度很大,楼梯也陡,甚至连扶手都没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邻居每次上下楼都胆战心惊,都要歇几回,喘喘气。孙新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声不响地自费买来材料,用PVC管和铝板做出一排简易而结实的楼梯扶手,为老年人解决了上下楼难的问题。邻居们高兴之余要凑钱给他,“不能让你忙活一通还得自己花钱呀!”可孙新社屡屡婉言谢绝。
   楼道中的声控灯不亮了,孙新社就自费买来新灯泡换上。换过之后没多久又不亮了,他就把整栋楼的电路重新检修一遍,活儿不干利索决不罢休,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街坊邻居不管谁家的电路出了故障需要维修,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起初,大伙儿还有些不好意思,但每次孙新社都笑眯眯地把故障排除,一不收钱二不用谢,连口水都不喝。时间久了,孙新社便毫无争议地成为大家一致信赖的“万能维修工”。
   大家信任孙新社,虽然颇感不好意思,却还是不得不总麻烦他。而孙新社始终乐此不疲地为大家排忧解难,虽然有时确实辛劳,但幸福快乐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我把身边所有人的幸福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这就是孙新社,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铁人”、一个好人。
其他文献
《国际歌》歌词写于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歌》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国际歌》1920年便有中文翻译,曾在《华工旬刊》等中文刊物上发表,但都有词无曲,无法传唱。配曲的《国际歌》是由瞿秋白首先翻译的,刊于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复刊第1期上。
期刊
对于现年64岁的于泽文来说,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歇歇,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平时言语不多的他一再向村民重申,自己到了退休年龄,再担任村支书已经有些力不能支了,可最终选举结果一公布,他又一次以满票当选。村民们对他的信赖,似乎要比对他的体谅多。“退下来歇歇”的愿望落空了,却没有让于泽文感到遗憾,乡亲们的信赖和支持反而让他心里分外热乎,村“两委”班子开会时,他语气铿锵地表态:
期刊
在范杖子村,说起侯鉴,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这位村书记,我们打心眼儿里服气,他是大家伙儿公认的好村官。”这是对侯鉴最为公正的评价,让我们沿着范杖子村的发展轨迹对这一评价去探根溯源。  领办合作社 走上致富路   范杖子村是一个有788户、3018口人,而耕地面积仅为5100亩的山村。这里曾与许多贫穷落后的山村别无二致,2004年以前村里一度负债20多万元,百姓收入也不高。侯鉴是土生土长的范杖子村人
期刊
王士兰村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东南山区,村域面积12057亩,耕地5600亩,人口1560人。2008年4月,通过公选,于宏海成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有这么多的土地资源,咋能让老百姓受穷呢?”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于宏海决定要在自己热爱的这片乡土上一展身手,“要想让土地里长出‘金子’,王士兰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于大胆”卖紫薯   刚过而立之年的于宏海显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稳重。凭
期刊
体重是不是轻了?很多人都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但要是体重无缘无故地轻了,那可能是疾病的征兆。一旦发现父母的体重明显减轻,就应该带他们去做个检查。  行为正常吗?不妨在家里转转,看灯泡是不是都亮,水池里有没有碗没洗,要是发觉一向勤快的父母突然不愿做家务了,应该小心他们是否有老年抑郁症的倾向。  生活可以自理吗?观察父母的外表,看他们是不是还在坚持一贯的卫生习惯,还要注意观察像刷牙、洗澡这样的生活细节
期刊
古城子村可称得上是盘山县众多行政村中的“老资格”。由于村子形成较早、地理位置相对偏僻,10年前,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状况成了令村民最难堪的“简介”。眼看着别的村子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古城子村的百姓更加渴望早日富裕起来。为了帮助古城子村摘掉贫困帽子,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开展了系统的帮扶活动。正当镇领导斟酌村党总支书记人选的时候,十几名村民代表找上门来,诚恳地推荐了一个人——杨松柏。  一个
期刊
这是一段激荡心灵的思想洗礼——丹东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弘扬焦裕禄精神,使自身的党性修养显著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根植于灵魂深处。   这是一场抓铁有痕的作风锤炼——“四风”问题得到整治,党风建设的新常态进一步形成。   这是一次惠民帮民的集中行动——县、乡、村建立健全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大力推进党员活动阵
期刊
“渔民的血汗钱决不能打水漂”   黄海边出生,喝着咸水长大,听惯了海涛拍岸,祖辈三代掌船,疾风中穿行,海浪里搏击……富饶的大海塑造了于长福性格中的坚忍。而这种坚忍,就是他矢志不渝领航渔村十四载的信念和力量。   2001年春季,时年53岁的于长福走马上任,挑起了锦江渔民委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顶着“一把手”的荣光,于长福却丝毫没有感受到成为“当家人”的喜悦,相反,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此
期刊
如果现在问法库县的农民一个问题:“你幸福吗?”那么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就是“幸福!”如果你继续问:“老乡,为什么回答得这么肯定?”他们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难事有人办。”为推动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深化县直机关包村工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转变机关作风,着力解决服务群众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法库县在县直各部门及驻法库中省市直单位中
期刊
虽然右眼失明,左眼戴着度数高达1600度的近视镜,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斗志,坚持上路作业几十年,成为当代养路工人的时代楷模;他获得的荣誉称号已经很多很多:“抚顺市优秀养路工”“抚顺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最美辽宁工人”“全国百名模范养路工”……他至今仍然工作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这位共产党员的名字叫孙本学,是清原满族自治县公路管理段土口子养护公司的一名普通养路工。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