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利斧激起的体悟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i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人戈麦以其塑造的“大风”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语言塑造的魅力。本文试图通过赏析戈麦的语言利斧,赏析诗人语言背后的智慧,让读者更清晰地思考人生与现实社会,加深对诗人和诗歌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 诗歌《大风》 语言利斧 语言智慧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算起,戈麦的实际写作时间不足六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六年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戈麦在短文《关于诗歌》中写道:“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一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读戈麦的诗歌《大风》,我们就能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的语言智慧。
  全诗对于大风外在形态的描写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开篇便用“晴日”与“黑雨”,构成诗歌语词的对抗;“大雨”与“宿命”看似因果结局,它们的交汇后又迅速在碰撞中融合。诗人用现实可感的事物来刻画大风的形态:“一座高楼危然高耸”、“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云窝里抖动的发绿的心”,这些形象的连缀,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风的凌厉气势。“像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把大风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诗在刻画大风形态时运用了多种色彩来表达,“黑雨”、“黑云”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大风卷起乌云的形象图景;“黑夜”和“黑色的豹子”让我们体味到了大风洗礼下人的生存境况的艰难;“发绿的心”让我们感受到大风来临前的焦灼和恐惧。色彩的运用形象地点缀了大风的视觉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把大风的形态刻画与人的生存艰辛不露痕迹地交融在一起,诗歌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意象都深刻地表达了出人的生存艰辛。诗歌中依次出现三个秋天的意象:枫叶的云、秋日的旷野、秋天的肃杀,使全诗在开篇便置于悲凉的意境之中。诗歌中运用了这样的语词描述人在大风洗礼下的生存境况:“肃杀、神经、落魄、不食烟火、咯血的鹿、宽广的胸怀”,诗人想象奇特,把许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却把人生遭遇描述得艰辛异常但贴切生动。但诗人并非完全在表达悲观,“宽广的胸怀”也从另一方面看到诗人对生存温暖的渴望。心中裂为两掰,进而裂为两半,生存的希望在大风的袭击下经受着考验。诗人把大风的来源归于上帝中山装的四只口袋,这看似宿命论一般的表达,无疑增加了人生存艰难的程度。
  诗歌最后对大风形态的表达中,整个空间画面跳跃不定,给人以视觉凌乱的感觉。诗歌空间画面的跳跃性在这里表现得异常突出,在大风的侵蚀下,诗人由“啃食玉米的房屋”转到“庄园丰盛的雪骨”,由“劫掠着树木”到“劫掠着牙齿”再到“劫掠着采石场”,这些跳跃的画面,记录着自然的无情和诗人对生存艰难的感慨。诗歌的最后把大风的攻势提高到顶峰,黑夜“一个骑着一个”,“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把大风的可感性特征用奇特的语言逼真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形象刻画
  在古今诗文中,写“风”之作并不少见,戈麦这首诗,则通过独具创造力的语词组合,写出了具体可感而又令人惊恐的“大风”之象。由“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一个人“心中裂为两瓣”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暴虐之势;由“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凶残与可怖;由“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横过秋日的旷野”上“只露胸围”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无知与狡诈;由“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疯狂。诗歌中空间画面跳跃不定,诗行间的意绪亦凌乱纷繁,正与“大风”的狂乱之势相契,增强了诗歌整体意象的冲击力。诗歌独到的语言运用,闪耀着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语词的内涵深刻丰富,在深奥的境界中体验着心灵的震撼,给人全新的艺术享受。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奇妙组合及独特意象的创造是重要的,但毕竟是诗人情思驱动的结果。戈麦这首诗的价值,当然亦不仅在于语言智慧及相关意象的创造,而更在于由“大风”而唤起的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体悟与思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是也常见这类狂暴凶险而又狡诈的“风”吗?面对这样的风,人们的心胸往往被撕裂,而失魂落魄,或者被卷入相互之间的恶斗。诗人的希望,当然是能够遇上一个宽广的胸怀。在宽广的胸怀面前,那“已登上疯狂的顶峰”的,即使是“一颗最大的头颅”,也未免滑稽可笑。
  
  参考文献:
  [1]杨守森.精美诗歌读本[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2]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1.
  [3]西渡.拯救的诗歌与诗歌的拯救——戈麦论.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6).
  [4][美]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后现代精神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社,1995.1.
其他文献
摘 要: 终身道德学习是个体在其人生历程中,通过不断内化社会价值和建构个体品德,从而终身不断地追求其道德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终身道德学习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即教师应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关键词: 终身道德学习 教
毕业的学生回校探望,在回忆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三年语文的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计其数的听写与默写,而他们所谓临考前的复习,大量的时间仍是花在背诵与记忆上。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什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只能给学生留下如此的回忆?应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美的享受的语文课到哪去了?  一  诚然,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实际运用学科,它的工具性毋庸置疑。准确说来,在高中现行的众多学科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之中,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课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及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四方面入手,深入论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运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 要: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因此,本文提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推行形成性教学评价理念,并阐述了作者的实际操作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口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求有较
摘 要: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和手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作者根据亲身实践的体会,对“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了介绍,并就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教室”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是,在课堂教学中,低效的现象相当普遍,既浪费教学的宝贵时间,又影响教学效率,导致“堤内损失堤外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时间最大浪费的地方是在课堂上。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每一分钟都要发挥效益。教师应吸纳经济工作的理念、规律,即“时间就是财富”。那么,对教育来说时间就是知识、能力和智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力争用足用好每一分钟,最大限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1]。诗歌鉴赏阅读,是指以古典诗词为对象的一种鉴赏性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要求:“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历年高考及平时教学训练
摘要: 在英语高考卷中,书面表达是对考生的知识驾驭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对于想在考试中拿高分的考生来说更是举足轻重。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经验浅谈一下写作的相关技巧。  关键词: 英语作文高考写作技巧    一、慎重审题,确定提纲    考生在仔细审完作文题目后首先要确定一下文章的人称、时态、段落分配等重点内容。这几项在评分时所占的分值都较高。文章人称错一般扣2—5分,时态错一般扣5—7分。一篇文章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和突破。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使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一、先学  “先学”不是漫无目的地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个合理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足够的自学时间作保证的,通过课前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自身现有的问题。  1.有计划地“先学”
器材是体育教学的要素之一,灵活运用体育器材可以使课堂教学魅力无穷。生活类物品常常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如果用体育器材的眼光审视它们,并合理地在教学中运用,则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探寻:理论与实际的需求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