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素养的提升,也包括了心理、人格、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中小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而小学更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代。因此,我们要从小抓起,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兴趣;教材;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各类的音乐演出不断,音像制品的更新更是锦上添花,喜欢音乐的朋友越来越多。作为音乐工作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有许多人听不懂经典音乐,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好听、欢快、悲伤”这些肤浅的层面上,得到的也只是快乐而已,而真正的“艺术之美”在欣赏过程中则品味不出。音乐欣赏课成为小学生打闹、游戏的“理想场所”。如何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真正把他们的“耳朵”叫醒对音乐老师是一种挑战。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生活阅历、情感体验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因为要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最好自己有这方面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同志肯定比其他人更深有体会,对作品会理解得更深刻。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间接地了解一些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也会对欣赏这部作品大有益处的。英国音乐学家柯克曾以他自己为例说:“我自己对莫扎特的大调作品的理解是:( 1 )在童年时期,悦耳的音乐;( 2 )青春时期,优美而典雅的,但不深刻的音乐;( 3 )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在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里边。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欣赏所起的重要作用。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樂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高品位、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者,就必须努力汲取各种人类文化成果,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的深刻程度。必须把一切理论知识和现实经验同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服务于欣赏,只有这样,我们的各种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泛舟于音乐海洋的得力风帆。
参考文献:
[1]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 瞿菁. 当代音乐. 2017(07)
[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 张小静. 中国校外教育. 2013(S2)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兴趣;教材;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各类的音乐演出不断,音像制品的更新更是锦上添花,喜欢音乐的朋友越来越多。作为音乐工作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有许多人听不懂经典音乐,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好听、欢快、悲伤”这些肤浅的层面上,得到的也只是快乐而已,而真正的“艺术之美”在欣赏过程中则品味不出。音乐欣赏课成为小学生打闹、游戏的“理想场所”。如何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真正把他们的“耳朵”叫醒对音乐老师是一种挑战。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生活阅历、情感体验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因为要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感情,最好自己有这方面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同志肯定比其他人更深有体会,对作品会理解得更深刻。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间接地了解一些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也会对欣赏这部作品大有益处的。英国音乐学家柯克曾以他自己为例说:“我自己对莫扎特的大调作品的理解是:( 1 )在童年时期,悦耳的音乐;( 2 )青春时期,优美而典雅的,但不深刻的音乐;( 3 )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在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里边。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欣赏所起的重要作用。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樂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高品位、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者,就必须努力汲取各种人类文化成果,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的深刻程度。必须把一切理论知识和现实经验同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服务于欣赏,只有这样,我们的各种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泛舟于音乐海洋的得力风帆。
参考文献:
[1]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 瞿菁. 当代音乐. 2017(07)
[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 张小静. 中国校外教育.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