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现彩虹又见阴霾
中学毕业后的田英申幸运地成为镇办企业的一名职工,上班不久他的父亲交给他5700元的欠款单。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田英申的工资是46元。要想尽快还上5700元的欠款真比登天还难。
于是,他决定辞职回乡、创业赚钱。熟悉的玉米地成了他创业还债的起点,他把各家各户的玉米收起来卖给四川等地的养殖大户,用3个月时间彻底还清了5700元的外债。三年以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就在田英申赚了钱的同时,他原来干过的那个镇办企业,正处于困境之中,大伙都知道他做生意有一套,镇里希望他回来帮助企业重振旗鼓。
当时企业全部资产加起来还不足两万元,厂区连一间像样的厕所都没有,血气方刚的田英申毅然回到那个企业担任了总经理。
凭着几年来闯荡市场的经验,田英申大胆决定建一个粮食加工厂,把当地积压的玉米加工后卖出去,再把外地的小麦大米收回来,加工后卖给当地人。
一年下来,他领导的企业达到160万元销售收入,第二年增加到600万元,第三年达到了1300万元。
在加工粮食的基础上,田英申连续建起养猪场、养鸭场,其中养鸭场的规模在当时的临潼甚至西安,首屈一指。
天有不测风云。田英申的养鸭场出现了鸭瘟,损失1000多万元。养殖发生问题后,他的7个分公司也出现了连锁性赔钱的局面。三个月内,亏损2000万元。为了挽救危局,田英申向亲朋好友借来100多万砸了进去,而且欠下乡亲们200多万元的粮款。昔日坐拥千万资产的大能人,顷刻间债务缠身。
秸秆叩开财富之门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田英申举步维艰的时候,他居然会从玉米秸秆中发现商机,理性地开启了一扇财富之门,创造了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的奇迹。
那是200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西安咸阳机场发生了罕见的停飞事故,原因是周边的大田里焚烧玉米秸秆,滚滚浓烟弥漫到机场上空,严重影响了飞机的起降。
正在机场告急,浓烟四起的时候,临潼区西关村的玉米地里却来了一个吆喝着买秸秆的人,那个人就是田英申。
那么,田英申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花钱买人们要烧掉的秸秆呢?原来,那次惨败以后,他并没有急着去找新项目,而是在国家正在实施的一项大政策上思考了很久。当时国家退耕还林举措方兴未艾,田英申在西北地区跑了一圈,发现各地普遍实行了羊下山、牛进圈的做法,而与此同时各地又都在大力发展养殖业,饲草的缺口很大。他由此联想到家乡乃至北方地区随处可见的玉米秸秆,心想,如果能把人们的秸秆做成饲料,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商机呀。于是,他成立了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
国家当时实行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要把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从10%多,调整到50%左右,在这个政策下,牧区、半牧区、农区、城郊型农业都需要大量的饲草,那么秸秆转化,就是一个势在必行、势在必得的一个大的产业,这个大的产业可同时带来一个挣钱的难得的机会。
田英申在旧厂区开劈了一块场地,开始广收秸秆。当时只要给点辛苦费就可以收到大量秸秆。然而,田英申明白,如果收回来只是像传统秸秆饲草一样简单切割,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不会有人买他的饲草,他东山再起的梦想也就无从实现。
破结使秸秆饲草化
田英申发现,喂过牛的人都知道牛不吃玉米秆的结,就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结,秸秆饲草居然要浪费掉30%以上。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破了这个结,对于秸秆饲草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让秸秆破结呢?他跑了大半个中国,居然没发现理想的机器设备。他没有灰心,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让他跑到陕西省农机局请求援助,没想到,他的设想让农机专家们也非常兴奋。
在政府部门的资金和人力援助下,田英申一鼓作气,相继做了六套不同设备,一年半之后,一套能破开那个结并可以使秸秆柔丝化的理想设备面世。
普通的玉米秸秆,在田英申的手里变成了赚钱的宝贝。黄伟是来自重庆的饲草经销商,2010年10月,他跟田英申签了3000吨的供货协议。
如今,秸秆的收购价已经涨到了100元一吨,田英申的成品饲草一吨可以卖到320元以上。由于秸秆有了出路,临潼区的老百姓再也舍不得让秸秆付之一炬了。
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饲草和揉丝机、生物菌技术销售的巨大利润拉动了一个农源型朝阳产业的兴起,这将不仅解决人畜争粮的问题,也等于在传统农业区为发展奶畜业提供了一片巨大的绿色草场。
中学毕业后的田英申幸运地成为镇办企业的一名职工,上班不久他的父亲交给他5700元的欠款单。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田英申的工资是46元。要想尽快还上5700元的欠款真比登天还难。
于是,他决定辞职回乡、创业赚钱。熟悉的玉米地成了他创业还债的起点,他把各家各户的玉米收起来卖给四川等地的养殖大户,用3个月时间彻底还清了5700元的外债。三年以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就在田英申赚了钱的同时,他原来干过的那个镇办企业,正处于困境之中,大伙都知道他做生意有一套,镇里希望他回来帮助企业重振旗鼓。
当时企业全部资产加起来还不足两万元,厂区连一间像样的厕所都没有,血气方刚的田英申毅然回到那个企业担任了总经理。
凭着几年来闯荡市场的经验,田英申大胆决定建一个粮食加工厂,把当地积压的玉米加工后卖出去,再把外地的小麦大米收回来,加工后卖给当地人。
一年下来,他领导的企业达到160万元销售收入,第二年增加到600万元,第三年达到了1300万元。
在加工粮食的基础上,田英申连续建起养猪场、养鸭场,其中养鸭场的规模在当时的临潼甚至西安,首屈一指。
天有不测风云。田英申的养鸭场出现了鸭瘟,损失1000多万元。养殖发生问题后,他的7个分公司也出现了连锁性赔钱的局面。三个月内,亏损2000万元。为了挽救危局,田英申向亲朋好友借来100多万砸了进去,而且欠下乡亲们200多万元的粮款。昔日坐拥千万资产的大能人,顷刻间债务缠身。
秸秆叩开财富之门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田英申举步维艰的时候,他居然会从玉米秸秆中发现商机,理性地开启了一扇财富之门,创造了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的奇迹。
那是200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西安咸阳机场发生了罕见的停飞事故,原因是周边的大田里焚烧玉米秸秆,滚滚浓烟弥漫到机场上空,严重影响了飞机的起降。
正在机场告急,浓烟四起的时候,临潼区西关村的玉米地里却来了一个吆喝着买秸秆的人,那个人就是田英申。
那么,田英申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花钱买人们要烧掉的秸秆呢?原来,那次惨败以后,他并没有急着去找新项目,而是在国家正在实施的一项大政策上思考了很久。当时国家退耕还林举措方兴未艾,田英申在西北地区跑了一圈,发现各地普遍实行了羊下山、牛进圈的做法,而与此同时各地又都在大力发展养殖业,饲草的缺口很大。他由此联想到家乡乃至北方地区随处可见的玉米秸秆,心想,如果能把人们的秸秆做成饲料,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商机呀。于是,他成立了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
国家当时实行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要把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从10%多,调整到50%左右,在这个政策下,牧区、半牧区、农区、城郊型农业都需要大量的饲草,那么秸秆转化,就是一个势在必行、势在必得的一个大的产业,这个大的产业可同时带来一个挣钱的难得的机会。
田英申在旧厂区开劈了一块场地,开始广收秸秆。当时只要给点辛苦费就可以收到大量秸秆。然而,田英申明白,如果收回来只是像传统秸秆饲草一样简单切割,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不会有人买他的饲草,他东山再起的梦想也就无从实现。
破结使秸秆饲草化
田英申发现,喂过牛的人都知道牛不吃玉米秆的结,就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结,秸秆饲草居然要浪费掉30%以上。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破了这个结,对于秸秆饲草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让秸秆破结呢?他跑了大半个中国,居然没发现理想的机器设备。他没有灰心,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让他跑到陕西省农机局请求援助,没想到,他的设想让农机专家们也非常兴奋。
在政府部门的资金和人力援助下,田英申一鼓作气,相继做了六套不同设备,一年半之后,一套能破开那个结并可以使秸秆柔丝化的理想设备面世。
普通的玉米秸秆,在田英申的手里变成了赚钱的宝贝。黄伟是来自重庆的饲草经销商,2010年10月,他跟田英申签了3000吨的供货协议。
如今,秸秆的收购价已经涨到了100元一吨,田英申的成品饲草一吨可以卖到320元以上。由于秸秆有了出路,临潼区的老百姓再也舍不得让秸秆付之一炬了。
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饲草和揉丝机、生物菌技术销售的巨大利润拉动了一个农源型朝阳产业的兴起,这将不仅解决人畜争粮的问题,也等于在传统农业区为发展奶畜业提供了一片巨大的绿色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