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理念及审美趣味,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正确认知与理解。美国作家欧·亨利运用文字深刻地讽喻腐败的社会及其文化,彰显出其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跨文化视角下熟悉和掌握欧·亨利及其文学作品的风格,有利于清除中西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有效促成中西文化的认同、融合及其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欧·亨利 文学作品 风格 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在一些中国读者眼里,欧·亨利的文学作品最为人熟悉和掌握的特征即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设计,而实际上,此种看法未免过于局限抑或是缺少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持此看法势必会堙没了欧·亨利文学作品的更多文学价值及欣赏性,同时更是对欧·亨利本人的狭隘评价。如果在跨文化视角下对欧·亨利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深入发掘蕴藏于其文学文本中的文化现象,一定会从中获得在别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寻找到的闪光点以及其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及其魅力。
一 欧·亨利及其文学作品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伟大作家,享有“美国现代小说之父”的美誉。其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文学作品,留下了众多故事情节曲折、语句精辟、彰显真理、晓喻后人的佳作名篇,为评论家们誉为同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列齐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一生大多时期生活于贫民窟、小吃馆及工地中,历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生活,面对过形式各样的事情及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累积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虽然他只写过短篇小说,但若是把这些小说中的一个个画面连接在一起,就会构成一幅美丽的整体画卷来。欧·亨利的小说语言幽默简练、通俗易读,作品内容接近生活,大多以生活中普通“小人物”的命运为素材。欧·亨利同情自己笔下的生活弱者;敢于揭露骗子及其丑恶勾当;弘扬本土人的善良、淳朴和正义;有时于滑稽剧中也描述大富翁等人物。欧·亨利善于利用巧妙的构思与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段,促成读者达到消遣之目的。其小说故事的结局总是于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之外,使人读罢啼笑皆非。所以,欧·亨利与其短篇文学作品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美国生活的幽默之百科全书”等。
二 跨文化视角下的欧·亨利小说素材分析
不同国家及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习俗。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始终深深地影响着本国或本民族人们的认知行为与生活方式。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拥有着其所敬仰的内容,体现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欧·亨利的文学作品中习惯运用英语语系的双关语、讹音与谐音,促成旧典寓新意,妙趣无穷,极富想象与创造力。许多由历史典故构成的语句,语句结构虽然简单,可意义却很深远,通常是不可以单一地从文字的表面意义去理解。欧·亨利小说作品里的字句间无不凸现出其夸张和幽默的智慧,同时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我们解读其文学作品不能够单一以猎奇的视角来鉴赏作品,而是要从欧·亨利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明辨是非,只有如此,解读欧·亨利文学作品才能收到入木三分的效果,熟悉掌握其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1 解读欧·亨利小说的幽默风格
所谓的幽默,指的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不寻常的琐碎小事情逗人发笑,同时乐过之后可以感悟出一些哲理来的经过。无疑,欧·亨利称得上是这一类型的幽默大师。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幽默,并非只为经意营造作品气氛而为的幽默,而是借助对客观实际生活敏锐的观察,发掘出的具有戏剧化的场景来促成幽默之效果。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双关语增添小说的幽默性,让读者瞬间有了恍然大悟的领会之感觉。欧·亨利的写作语言素有活泼欢快之特点,其巧妙地运用文字跳跃之灵动,不仅达到调动读者兴奋的笑点功能,而且也为作品添增了轻松幽默的色彩。如他曾经在描述一些骗子题材内容的小说中,利用对骗子的揭露,讥讽了在上流社会中存在的那种所谓“正人君子”的骗子,同时不乏那种所谓的高级骗子抑或成功的骗子。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掌握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幽默风格,才能更好地做到入乡随俗,使自己完全融入其小说作品所描述的境界里。
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多表现直白、坦率,而欧·亨利作品中的幽默则并非如此。他的幽默并非只是在讲述一个幽默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幽默融在他所表达的每一句话里面,让读者看了任何一句话都会忍俊不禁地失声大笑。这比单一讲述幽默故事难度要大,需要具备很高的创作才能。欧·亨利喜欢描述小人物并且擅长于小人物的讲述,这促使他对于生活的细节具有很高的捕捉能力。他经常会关注到常人很难关注到的地方,借助重现使人啼笑皆非的带有戏剧化色彩的场面,向读者述说一个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其采取漫画式的模式勾勒出的作品欲表达的人物形象,尽管有些不切实际,但仍旧令人感觉到是在身边遭遇的人或事。因此收到很强的社会效应,令人感到深思。这里,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1)欧·亨利小说诙谐语言的运用
《黄雀在后》(The Man Higher Up)是欧·亨利的一部典型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他把上述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坑蒙拐骗的老手——杰夫的故事,这个人物在欧·亨利的系列小说中均扮演一个极其能干的骗子角色。而在这个故事中,杰夫勾结了盗窃老手比尔与投机老手里克斯,三人均各自倡导自己的行当是最具本事。后来,杰夫利用自己的拿手本领,骗走了盗窃能手比尔盗来的5000块钱,而这5000块钱,最终竟被里克斯拿不值几个钱的股票给套去了。在这个故事中,幽默的语句随处可见。在小说的开始,欧·亨利这样写道:
“有两种骗局”杰夫说,“应当受到法律的取缔。我指的是华尔街的投机和盗窃。” “取缔其中的一项,几乎人人都会同意。”我笑着说。
“嗯,盗窃也应当取缔。”杰夫说,我不禁怀疑我刚才的一笑是否多余。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能够看到,对于杰夫来讲,其认为投机比盗窃更为丑恶。而此类型的曲解在外国幽默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可在中国往往就不会采用此种形式。
(2)欧·亨利小说“活泼的文调”的反讽风格
轻松愉快的反讽手法是欧·亨利的拿手特征之一,这其中有一小部分缘于外国文化同中国文化的差异,而一大部分则属于欧·亨利自身所独特具备的风格。即便是描绘最穷苦的人与极为品质低劣的人,欧·亨利叙述的口气仍旧是调侃式的,给人一种轻松的茶余饭后一般的聊天讲故事的悠哉感觉。然而,在此种口气之下讲述的故事,体现出来的主题往往是严肃并值得深思的。这里,不妨以《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来研究一下欧·亨利的反讽风格。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的是流浪青年索比为了抵御冬季寒冷,在冬天来临之前,他想尽所有办法去干一些轻微的违法行当,以求能够被关押到南方小岛上的牢狱中御寒,结果却总是不能遂人愿。然而,就在他听到赞美诗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之时,却被警察莫名地捉走,并被关进了小岛的牢狱。小说主人公之反常心理,波澜起伏之情节,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人捧腹之余又生辛酸。警察应该捉他之时不捉,不该捉他时却偏偏被捉住,这一系列有悖情理的场面无不让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阶段中的“不合理性”往往被人们巧妙地运用来表达幽默,而欧·亨利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此种方法,并以此深刻地体现社会现实。这便是黑色幽默之效果。输入自己独具的“存在”体验,让生存即是不停的选择,而选取的很难把握及荒唐等性质这些具有存在主义的特征蕴藏于其与众不一样的幽默里——充满了苦涩的笑声,在夸张、讥讽、调侃、诙谐、机敏的幽默之中,包含着忧郁、苦楚的冷峻情绪。该小说的主题应当说是比较沉重的,因为其体现了一系列带有社会性质的问题。可是从作者的讲述中,读者却未有丝毫的沉重感,而有的却是读罢戏剧性情节之后的阵阵爆笑。等读者听过了故事,意犹未尽地再去拒绝时,方感觉到其所牵涉的社会问题之严肃性。该小说全文融汇着风趣的语言,而且做到了几乎每一句语言都很风趣,此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本领。
此种少见的“活泼的文调”,其主要缘故是利用反讽的原因。所谓“反讽”,《辞海》的解释是:来源希腊语eironia,原指希腊古典戏剧中的一类角色,也就是“佯作无知者”。成为一项艺术手法,最早从柏拉图(plato)塑造的苏格拉底形象上早已有过成熟老到的运用,其出发点是为了辩论,及至成了愚弄辩论对手的有力武器。直至西方现代文学兴起以后,此手法大放光彩。因此,关于新批评理论方面,反讽系语境针对陈述性语句的显著的歪曲,也就是文章词语于上下文中产生了意义的变化,也就是言非所指。反讽系叙事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的一项修辞手法,叙述人在叙述时,给读者摆出最少两组代码,一组代码属于表面、显在的,从字面上摆出了貌似正确的理论,而另一组代码则是内在、隐藏的。通过解读《警察与赞美诗》,我们完全体会到作者创作历程的艰辛。
2 解读欧·亨利小说中对宗教的赞美
在西方信奉宗教的国家中,其宗教的力量的确是很强大的,特别是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来说,宗教完全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之路的指路明灯和精神支柱。欧·亨利颠沛的生活环境为他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丰富的素材,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像他本人一般,或于社交场地出尽了“洋相”,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戒心重重,甚至把闪烁人性爱的光芒之礼物罩上了宗教神圣的色彩,及至以宗教来调侃法律,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中富裕的人穷奢极欲,贫穷的人无处栖身,无法于社会落脚;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里富裕的人为所欲为,贫穷的人无辜入狱;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的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的荒诞悲凉。我们不妨继续以《警察与赞美诗》进入剖析:在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警察所代表的是法律,而赞美诗代表的则是宗教信仰。这也恰好说明了,宗教即是为国家服务的,而广大民众所需履行的就是虔诚地信奉上帝。国家利用宗教之力量来麻痹人们的思想,促使他们保持安于现实的状态,而无反抗意识。这里,欧·亨利借助调侃法律对宗教进行了赞美。
三 结语
纵观欧·亨利的文学作品,其体现生活的深度广度令人叹服:或体现时代脉搏;或体现现实纠葛;或体现心灵轨迹;或体现地域风情,等等。同时,他将笔触拓展到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道德方面以及人情世态的“禁区”方面,他借助自己所擅长的短篇小说手法揭露出对现实的思索和警告,熏陶人们不要因为虚名浮利而丢弃了自己身上最为珍贵的东西。欧·亨利小说显露出的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慨及声讨,以及对贫困小人物的呵护与同情等,都充分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生命的价值、道德之准则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用貌似普通的细节、生动的故事情节,不落痕迹地给以展示,目的不但是为了揭穿不良倾向,更主要的是为了倡导社会重新构建新的道德秩序,提倡人们重树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浅析欧·亨利小说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0期。
[2] 卢玫:《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吴晓燕、赵民兴:《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0期。
[4] 刘洋:《人性向善再解读——欧·亨利小说语言特征及艺术特色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4期。
[5] 王慧敏:《从〈命运之路〉圣经人物原型看欧·亨利的悲悯宗教意识》,《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马丽芬,女,1979—,云南丽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育、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欧·亨利 文学作品 风格 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在一些中国读者眼里,欧·亨利的文学作品最为人熟悉和掌握的特征即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设计,而实际上,此种看法未免过于局限抑或是缺少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持此看法势必会堙没了欧·亨利文学作品的更多文学价值及欣赏性,同时更是对欧·亨利本人的狭隘评价。如果在跨文化视角下对欧·亨利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深入发掘蕴藏于其文学文本中的文化现象,一定会从中获得在别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寻找到的闪光点以及其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及其魅力。
一 欧·亨利及其文学作品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伟大作家,享有“美国现代小说之父”的美誉。其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文学作品,留下了众多故事情节曲折、语句精辟、彰显真理、晓喻后人的佳作名篇,为评论家们誉为同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列齐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一生大多时期生活于贫民窟、小吃馆及工地中,历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生活,面对过形式各样的事情及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累积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虽然他只写过短篇小说,但若是把这些小说中的一个个画面连接在一起,就会构成一幅美丽的整体画卷来。欧·亨利的小说语言幽默简练、通俗易读,作品内容接近生活,大多以生活中普通“小人物”的命运为素材。欧·亨利同情自己笔下的生活弱者;敢于揭露骗子及其丑恶勾当;弘扬本土人的善良、淳朴和正义;有时于滑稽剧中也描述大富翁等人物。欧·亨利善于利用巧妙的构思与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段,促成读者达到消遣之目的。其小说故事的结局总是于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之外,使人读罢啼笑皆非。所以,欧·亨利与其短篇文学作品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美国生活的幽默之百科全书”等。
二 跨文化视角下的欧·亨利小说素材分析
不同国家及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习俗。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始终深深地影响着本国或本民族人们的认知行为与生活方式。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拥有着其所敬仰的内容,体现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欧·亨利的文学作品中习惯运用英语语系的双关语、讹音与谐音,促成旧典寓新意,妙趣无穷,极富想象与创造力。许多由历史典故构成的语句,语句结构虽然简单,可意义却很深远,通常是不可以单一地从文字的表面意义去理解。欧·亨利小说作品里的字句间无不凸现出其夸张和幽默的智慧,同时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我们解读其文学作品不能够单一以猎奇的视角来鉴赏作品,而是要从欧·亨利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明辨是非,只有如此,解读欧·亨利文学作品才能收到入木三分的效果,熟悉掌握其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1 解读欧·亨利小说的幽默风格
所谓的幽默,指的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不寻常的琐碎小事情逗人发笑,同时乐过之后可以感悟出一些哲理来的经过。无疑,欧·亨利称得上是这一类型的幽默大师。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幽默,并非只为经意营造作品气氛而为的幽默,而是借助对客观实际生活敏锐的观察,发掘出的具有戏剧化的场景来促成幽默之效果。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双关语增添小说的幽默性,让读者瞬间有了恍然大悟的领会之感觉。欧·亨利的写作语言素有活泼欢快之特点,其巧妙地运用文字跳跃之灵动,不仅达到调动读者兴奋的笑点功能,而且也为作品添增了轻松幽默的色彩。如他曾经在描述一些骗子题材内容的小说中,利用对骗子的揭露,讥讽了在上流社会中存在的那种所谓“正人君子”的骗子,同时不乏那种所谓的高级骗子抑或成功的骗子。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掌握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幽默风格,才能更好地做到入乡随俗,使自己完全融入其小说作品所描述的境界里。
西方文化中的幽默多表现直白、坦率,而欧·亨利作品中的幽默则并非如此。他的幽默并非只是在讲述一个幽默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幽默融在他所表达的每一句话里面,让读者看了任何一句话都会忍俊不禁地失声大笑。这比单一讲述幽默故事难度要大,需要具备很高的创作才能。欧·亨利喜欢描述小人物并且擅长于小人物的讲述,这促使他对于生活的细节具有很高的捕捉能力。他经常会关注到常人很难关注到的地方,借助重现使人啼笑皆非的带有戏剧化色彩的场面,向读者述说一个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其采取漫画式的模式勾勒出的作品欲表达的人物形象,尽管有些不切实际,但仍旧令人感觉到是在身边遭遇的人或事。因此收到很强的社会效应,令人感到深思。这里,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1)欧·亨利小说诙谐语言的运用
《黄雀在后》(The Man Higher Up)是欧·亨利的一部典型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他把上述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坑蒙拐骗的老手——杰夫的故事,这个人物在欧·亨利的系列小说中均扮演一个极其能干的骗子角色。而在这个故事中,杰夫勾结了盗窃老手比尔与投机老手里克斯,三人均各自倡导自己的行当是最具本事。后来,杰夫利用自己的拿手本领,骗走了盗窃能手比尔盗来的5000块钱,而这5000块钱,最终竟被里克斯拿不值几个钱的股票给套去了。在这个故事中,幽默的语句随处可见。在小说的开始,欧·亨利这样写道:
“有两种骗局”杰夫说,“应当受到法律的取缔。我指的是华尔街的投机和盗窃。” “取缔其中的一项,几乎人人都会同意。”我笑着说。
“嗯,盗窃也应当取缔。”杰夫说,我不禁怀疑我刚才的一笑是否多余。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能够看到,对于杰夫来讲,其认为投机比盗窃更为丑恶。而此类型的曲解在外国幽默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可在中国往往就不会采用此种形式。
(2)欧·亨利小说“活泼的文调”的反讽风格
轻松愉快的反讽手法是欧·亨利的拿手特征之一,这其中有一小部分缘于外国文化同中国文化的差异,而一大部分则属于欧·亨利自身所独特具备的风格。即便是描绘最穷苦的人与极为品质低劣的人,欧·亨利叙述的口气仍旧是调侃式的,给人一种轻松的茶余饭后一般的聊天讲故事的悠哉感觉。然而,在此种口气之下讲述的故事,体现出来的主题往往是严肃并值得深思的。这里,不妨以《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来研究一下欧·亨利的反讽风格。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的是流浪青年索比为了抵御冬季寒冷,在冬天来临之前,他想尽所有办法去干一些轻微的违法行当,以求能够被关押到南方小岛上的牢狱中御寒,结果却总是不能遂人愿。然而,就在他听到赞美诗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之时,却被警察莫名地捉走,并被关进了小岛的牢狱。小说主人公之反常心理,波澜起伏之情节,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人捧腹之余又生辛酸。警察应该捉他之时不捉,不该捉他时却偏偏被捉住,这一系列有悖情理的场面无不让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阶段中的“不合理性”往往被人们巧妙地运用来表达幽默,而欧·亨利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此种方法,并以此深刻地体现社会现实。这便是黑色幽默之效果。输入自己独具的“存在”体验,让生存即是不停的选择,而选取的很难把握及荒唐等性质这些具有存在主义的特征蕴藏于其与众不一样的幽默里——充满了苦涩的笑声,在夸张、讥讽、调侃、诙谐、机敏的幽默之中,包含着忧郁、苦楚的冷峻情绪。该小说的主题应当说是比较沉重的,因为其体现了一系列带有社会性质的问题。可是从作者的讲述中,读者却未有丝毫的沉重感,而有的却是读罢戏剧性情节之后的阵阵爆笑。等读者听过了故事,意犹未尽地再去拒绝时,方感觉到其所牵涉的社会问题之严肃性。该小说全文融汇着风趣的语言,而且做到了几乎每一句语言都很风趣,此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本领。
此种少见的“活泼的文调”,其主要缘故是利用反讽的原因。所谓“反讽”,《辞海》的解释是:来源希腊语eironia,原指希腊古典戏剧中的一类角色,也就是“佯作无知者”。成为一项艺术手法,最早从柏拉图(plato)塑造的苏格拉底形象上早已有过成熟老到的运用,其出发点是为了辩论,及至成了愚弄辩论对手的有力武器。直至西方现代文学兴起以后,此手法大放光彩。因此,关于新批评理论方面,反讽系语境针对陈述性语句的显著的歪曲,也就是文章词语于上下文中产生了意义的变化,也就是言非所指。反讽系叙事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的一项修辞手法,叙述人在叙述时,给读者摆出最少两组代码,一组代码属于表面、显在的,从字面上摆出了貌似正确的理论,而另一组代码则是内在、隐藏的。通过解读《警察与赞美诗》,我们完全体会到作者创作历程的艰辛。
2 解读欧·亨利小说中对宗教的赞美
在西方信奉宗教的国家中,其宗教的力量的确是很强大的,特别是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来说,宗教完全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之路的指路明灯和精神支柱。欧·亨利颠沛的生活环境为他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丰富的素材,他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像他本人一般,或于社交场地出尽了“洋相”,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戒心重重,甚至把闪烁人性爱的光芒之礼物罩上了宗教神圣的色彩,及至以宗教来调侃法律,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中富裕的人穷奢极欲,贫穷的人无处栖身,无法于社会落脚;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里富裕的人为所欲为,贫穷的人无辜入狱;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的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充分体现出美国社会的荒诞悲凉。我们不妨继续以《警察与赞美诗》进入剖析:在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警察所代表的是法律,而赞美诗代表的则是宗教信仰。这也恰好说明了,宗教即是为国家服务的,而广大民众所需履行的就是虔诚地信奉上帝。国家利用宗教之力量来麻痹人们的思想,促使他们保持安于现实的状态,而无反抗意识。这里,欧·亨利借助调侃法律对宗教进行了赞美。
三 结语
纵观欧·亨利的文学作品,其体现生活的深度广度令人叹服:或体现时代脉搏;或体现现实纠葛;或体现心灵轨迹;或体现地域风情,等等。同时,他将笔触拓展到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道德方面以及人情世态的“禁区”方面,他借助自己所擅长的短篇小说手法揭露出对现实的思索和警告,熏陶人们不要因为虚名浮利而丢弃了自己身上最为珍贵的东西。欧·亨利小说显露出的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慨及声讨,以及对贫困小人物的呵护与同情等,都充分表明了作者自己对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生命的价值、道德之准则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用貌似普通的细节、生动的故事情节,不落痕迹地给以展示,目的不但是为了揭穿不良倾向,更主要的是为了倡导社会重新构建新的道德秩序,提倡人们重树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浅析欧·亨利小说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0期。
[2] 卢玫:《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吴晓燕、赵民兴:《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10期。
[4] 刘洋:《人性向善再解读——欧·亨利小说语言特征及艺术特色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4期。
[5] 王慧敏:《从〈命运之路〉圣经人物原型看欧·亨利的悲悯宗教意识》,《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马丽芬,女,1979—,云南丽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育、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