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审题、勤于阅读、感受能力等四种基本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做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真情实感,思想健康。”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地位之重,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除此之外,学生还能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有中心,有条理”。不少的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问他为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便是没有内容可写,没有写作文的愿望。这当然与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充实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太关心,不注意观察,也不动脑筋去想,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首要的一点,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不仅要加强指导,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表达内容通顺具体要靠平时的积累。那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积累厚实的生活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何为“习惯”呢?《辞海》解释为“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那么,良好的写作习惯如何培养呢?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窗口,观察可以获取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巴金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教授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首先要从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景开始,学会写生活作文。生活作文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生活空间有多大,作文内容的取向范围就有多大。生活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博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实行开放性的取材指向。它可以向社会生活开放,让学生把视野投向瞬间万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的社会热点,甚至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人的世界性主题,这些都可以是生活作文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
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分解到综合,即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观察细致深入这就需要反复观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审题,就是作者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认真审察,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如体裁内容、选材的范围等。审题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如果文不对题,即使内容很精彩,语言表达很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在农村小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走题”、“偏题”、“离题”的现象。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经常采用:①认真读题,审清题目的体裁,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写说明文。记叙文的话,究竟记事还是记人,或者状物,这样才能确保内容准确的形式表达出来。②仔细读题,审清题目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看清题目的限制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内容。③分析读题,审清题目的“题眼”。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寻找出文章题目中关键字、词,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落脚点。④反复读题,审清题目的额外要求,即审清题目的副标题以及一些附加要求。诸如:“不得写成诗歌”、“要联系实际”、“字数不得超过六百”、“字迹端正、格式正确”等等。⑤琢磨读题,比较相似题材的异同。这也是学生审题方法中不可缺少的。当你看到某一题目时,要同其他相似题目作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什么地方它可以借鉴,什么地方要“留神”,要注意通过循环往复的“阅读——思维——判断”,训练小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深入生活是广泛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阅读也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写作上它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写法等多方面的作用。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道破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环节。好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好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则是对阅读中体会到的知识运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阅读数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和学习经验不高也制约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如果能在课外广泛阅读,去积累有关词句,这样不仅可让他们了解写作,还能使他们乐于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将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渐渐用于写作中。由此,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得到提高。我们可以在学校举行有关专题阅读活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有关书籍。比如让他们去搜集有关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然后用活动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还再让他们去写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还让他认识很多名人,更可以丰富他们写作的素材。课外活动中的阅读对于自主性还不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可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材料,一方面是直接感知——主要是观察而获得的,另一方面从间接经验——主要是阅读而获得的。人们的直接生活实践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因此,阅读是人们获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广泛深入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人们还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从这几方面来看,阅读的确是写作的基础。
四、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自己真情实感的习惯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感受是写作的开端。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会行之于文。如果以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没有或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则很难引起写作的冲动。有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学生,有的能写出文章,有的却不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感受能力的问题。感受是传情的基点。传达感情与感受一脉相承。表情达意、语言的运用决定于学生多方面的因素,与感受也有密切关系。学生对客观对象缺乏准确、深刻的主观感受,自然就难以传达出自身微妙的情绪和情感。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必须依赖于写作者在观察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总之,以上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还需要在社会实践和阅读训练中培养锻炼。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做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真情实感,思想健康。”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地位之重,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除此之外,学生还能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有中心,有条理”。不少的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问他为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便是没有内容可写,没有写作文的愿望。这当然与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充实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太关心,不注意观察,也不动脑筋去想,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首要的一点,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不仅要加强指导,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表达内容通顺具体要靠平时的积累。那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积累厚实的生活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何为“习惯”呢?《辞海》解释为“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那么,良好的写作习惯如何培养呢?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窗口,观察可以获取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巴金说:“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教授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首先要从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景开始,学会写生活作文。生活作文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生活空间有多大,作文内容的取向范围就有多大。生活作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博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实行开放性的取材指向。它可以向社会生活开放,让学生把视野投向瞬间万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的社会热点,甚至地球生存、自然生态、战争与和平等人的世界性主题,这些都可以是生活作文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
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分解到综合,即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观察细致深入这就需要反复观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审题,就是作者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认真审察,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如体裁内容、选材的范围等。审题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如果文不对题,即使内容很精彩,语言表达很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在农村小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走题”、“偏题”、“离题”的现象。指导学生掌握审题方法——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经常采用:①认真读题,审清题目的体裁,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写说明文。记叙文的话,究竟记事还是记人,或者状物,这样才能确保内容准确的形式表达出来。②仔细读题,审清题目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看清题目的限制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内容。③分析读题,审清题目的“题眼”。要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寻找出文章题目中关键字、词,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落脚点。④反复读题,审清题目的额外要求,即审清题目的副标题以及一些附加要求。诸如:“不得写成诗歌”、“要联系实际”、“字数不得超过六百”、“字迹端正、格式正确”等等。⑤琢磨读题,比较相似题材的异同。这也是学生审题方法中不可缺少的。当你看到某一题目时,要同其他相似题目作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什么地方它可以借鉴,什么地方要“留神”,要注意通过循环往复的“阅读——思维——判断”,训练小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深入生活是广泛收集材料的主要途径,阅读也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写作上它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写法等多方面的作用。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道破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环节。好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好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则是对阅读中体会到的知识运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阅读数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和学习经验不高也制约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如果能在课外广泛阅读,去积累有关词句,这样不仅可让他们了解写作,还能使他们乐于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将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渐渐用于写作中。由此,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得到提高。我们可以在学校举行有关专题阅读活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有关书籍。比如让他们去搜集有关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然后用活动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还再让他们去写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还让他认识很多名人,更可以丰富他们写作的素材。课外活动中的阅读对于自主性还不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可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写作角度来说,阅读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材料,一方面是直接感知——主要是观察而获得的,另一方面从间接经验——主要是阅读而获得的。人们的直接生活实践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因此,阅读是人们获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广泛深入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人们还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从这几方面来看,阅读的确是写作的基础。
四、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自己真情实感的习惯
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感受是写作的开端。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会行之于文。如果以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没有或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则很难引起写作的冲动。有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学生,有的能写出文章,有的却不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感受能力的问题。感受是传情的基点。传达感情与感受一脉相承。表情达意、语言的运用决定于学生多方面的因素,与感受也有密切关系。学生对客观对象缺乏准确、深刻的主观感受,自然就难以传达出自身微妙的情绪和情感。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必须依赖于写作者在观察基础上的主观感受。
总之,以上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还需要在社会实践和阅读训练中培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