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皇帝与皇室被“革命”之后,如何找到一种纪律化、组织化的政治精英团结核心,以应对内外危机,是中国转型的巨大问题。孙文为此所做的重大努力之一,就是组建党魁极权式的中华革命党。这不仅是孙文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是革命党人惩前毖后的结果,更是时代大势施于国人的被动而又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中华革命党;党魁;誓约
帝制之后的国家元首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脉主线,而元首制度能否成功转型又是中国政治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破旧立新”的关键。平心而论,从1912年孙文先生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中国在元首问题上引发的争议之大,走过的弯路之多,恐非百万言不能澄清。观滴水以见沧海,今且以孙文先生手创的《中华革命党誓约》之“党魁”问题为核心,以期能管窥一二。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文流亡到日本,痛定思痛,认为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严重不纯,“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同年9月27日,他组建中华革命党,亲手拟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誓约全文如下:“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在黄兴等原同盟会员看来,“附从孙先生”与“每人加按指模”这两条无异于江湖帮会作风,与近代政党殊异,当时有人就指谪孙先生“以党魁统一事权,则近于专制;以党员服从命令,则为丧失自由”。后世学界谈及此事,亦多差评。但若把孙文的这一偶然举动放入大历史的视野,不难发现,以党魁为核心的极权政党,并非偶然,实为近代中国应对“救亡”危机时的无奈之举。
一、现实斗争的需要:重拾信心凝聚力量
孙文迫不及待地通过宣誓组党,主要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两大生存困境:一是让革命党人重拾信心;二是凝聚力量对付袁世凯。袁世凯的打击使二次革命后的革命党人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在此危机存亡之秋,有必要迅速恢复革命党人的信心,使革命事业不致于前功尽弃。所以,孙文重组一个团结的革命党,凝心聚力,共赴前程,已成当务之急。然而,鉴于兴中会成立以来的革命斗争教训,仅靠危急时刻构筑的临时团结,对抗强敌尚且力不从心,更遑论“竟辛亥之功”。
二、惩前毖后的教训:纯洁队伍整饬纪律
总的看来,会党这一传统组织形式弊端有三:一是人员素质流品不一,思想混乱;二是组织架构松散,纪律松弛;三是帮会义气色彩浓厚,区域家族特征明显,难以承载“天下为公”的理想。尽管已赋予会党新的行动纲领,但实践证明,此类团体既难聚心以同仇敌忾,又易囿于小惠被各个击破。而此时的会党纲领又与孙文“三民主义”的初衷格格不入。他曾深恶痛绝地说,会党“既无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为了惩前毖后,进行组织调整,纯洁队伍、整饬纪律尤为必要。而他的游历见闻和个人偏好,加上梁启超等人不断地介绍西方组建政党的方式,使他倾向于将传统会党改组为思想纯粹、纪律严明的现代精英组织,即中华革命党。
相比传统的精英团体,新的团结组织剥离了“家”的层层负担,使精英从“家”的束缚中挣脱,以全心为国效命。同时该组织将用党的形式把全国的政治精英吸纳于同面旗帜下,以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来代替皇室,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但是,完全剥离“家”的因素又会损耗“家”的顽强斗志。为了全力应对内外危机,单单有一个团结的、纪律严明的党还是不够的,这个党还必须保留“家”的核心,即由富有权威的党魁来做领袖。
三、时代大势:以党魁来促进精英团结核心的重构
无疑,党魁的存在形式会决定国家的体统,这一点,孙文亦很清楚。二次革命之后的革命党客观上需要一位强势人物挺身而出,助党渡过难关。孙文组建中华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条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然而当时的孙文,名为党魁,实为党傀。故而在《中华革命党誓约》中,他围绕党魁,作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决定:第一,党魁的权威近乎专制。第二,党魁的政治影响近乎终身。这两个决定,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首先,不确定党魁的权威,以党治国的效率就不高。国民党后来的委员会制松松垮垮,成事不足,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党治所需的核心,是有强有力的党魁。再次,从历史发展看,党魁的政治影响近乎终身,不是孙中山一个人想要如此,蒋介石、毛泽东等亦然。
传统时代的国家通过文官郡县制,将天下精英聚拢于皇室朝堂之下,实现统治。皇室既为核心,皇帝即为魁首。至于近代,国基震荡,政治精英“自处处人,两无是处”。中国要御侮图存,首先需要一个极强的、团结的精英集团的力量。在时人看来,能堪此任者,非以皇帝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莫属。但事实证明,该精英团体实属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应对西方的全面冲击。辛亥革命虽然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公天下”的转变。但旧核心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新核心的建立,国家需要党魁来领导一盘散沙的精英力量,完成政治精英团结核心的重构。
誓言中的“誓共生死”,“誓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等字眼,具有浓厚的中国帮派色彩。但作为基督徒,孙文又对西方的誓约仪式极为重视。[[]]除了孙文个人意志坚决外,广大革命党员相对消极默认的态度,也使得中华革命党的这种极权党魁观念极易生成。一方面军中元老黄兴未公开反对,同时虽然当时国民党要员多“因对寡头政治没胃口而闻风远逸”,但多是消极观望,否定者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中华革命党誓约》中的极权党魁理念,是传统皇室的核心——皇帝在现代西方冲击下的一种蜕变,是政治精英团结核心的再造。鉴于传统中国的集权特征及国家元首在其中的角色分量,可以说,在当时环境下,没有核心式的权威人物存在,国家难以安宁。这是在皇帝与皇室被“革命”之后,为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纪律性、组织化的政治精英团结核心,孙文及其领导的革命党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
关键词:中华革命党;党魁;誓约
帝制之后的国家元首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脉主线,而元首制度能否成功转型又是中国政治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破旧立新”的关键。平心而论,从1912年孙文先生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中国在元首问题上引发的争议之大,走过的弯路之多,恐非百万言不能澄清。观滴水以见沧海,今且以孙文先生手创的《中华革命党誓约》之“党魁”问题为核心,以期能管窥一二。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文流亡到日本,痛定思痛,认为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严重不纯,“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同年9月27日,他组建中华革命党,亲手拟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誓约全文如下:“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在黄兴等原同盟会员看来,“附从孙先生”与“每人加按指模”这两条无异于江湖帮会作风,与近代政党殊异,当时有人就指谪孙先生“以党魁统一事权,则近于专制;以党员服从命令,则为丧失自由”。后世学界谈及此事,亦多差评。但若把孙文的这一偶然举动放入大历史的视野,不难发现,以党魁为核心的极权政党,并非偶然,实为近代中国应对“救亡”危机时的无奈之举。
一、现实斗争的需要:重拾信心凝聚力量
孙文迫不及待地通过宣誓组党,主要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两大生存困境:一是让革命党人重拾信心;二是凝聚力量对付袁世凯。袁世凯的打击使二次革命后的革命党人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在此危机存亡之秋,有必要迅速恢复革命党人的信心,使革命事业不致于前功尽弃。所以,孙文重组一个团结的革命党,凝心聚力,共赴前程,已成当务之急。然而,鉴于兴中会成立以来的革命斗争教训,仅靠危急时刻构筑的临时团结,对抗强敌尚且力不从心,更遑论“竟辛亥之功”。
二、惩前毖后的教训:纯洁队伍整饬纪律
总的看来,会党这一传统组织形式弊端有三:一是人员素质流品不一,思想混乱;二是组织架构松散,纪律松弛;三是帮会义气色彩浓厚,区域家族特征明显,难以承载“天下为公”的理想。尽管已赋予会党新的行动纲领,但实践证明,此类团体既难聚心以同仇敌忾,又易囿于小惠被各个击破。而此时的会党纲领又与孙文“三民主义”的初衷格格不入。他曾深恶痛绝地说,会党“既无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为了惩前毖后,进行组织调整,纯洁队伍、整饬纪律尤为必要。而他的游历见闻和个人偏好,加上梁启超等人不断地介绍西方组建政党的方式,使他倾向于将传统会党改组为思想纯粹、纪律严明的现代精英组织,即中华革命党。
相比传统的精英团体,新的团结组织剥离了“家”的层层负担,使精英从“家”的束缚中挣脱,以全心为国效命。同时该组织将用党的形式把全国的政治精英吸纳于同面旗帜下,以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来代替皇室,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但是,完全剥离“家”的因素又会损耗“家”的顽强斗志。为了全力应对内外危机,单单有一个团结的、纪律严明的党还是不够的,这个党还必须保留“家”的核心,即由富有权威的党魁来做领袖。
三、时代大势:以党魁来促进精英团结核心的重构
无疑,党魁的存在形式会决定国家的体统,这一点,孙文亦很清楚。二次革命之后的革命党客观上需要一位强势人物挺身而出,助党渡过难关。孙文组建中华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条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然而当时的孙文,名为党魁,实为党傀。故而在《中华革命党誓约》中,他围绕党魁,作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决定:第一,党魁的权威近乎专制。第二,党魁的政治影响近乎终身。这两个决定,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首先,不确定党魁的权威,以党治国的效率就不高。国民党后来的委员会制松松垮垮,成事不足,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党治所需的核心,是有强有力的党魁。再次,从历史发展看,党魁的政治影响近乎终身,不是孙中山一个人想要如此,蒋介石、毛泽东等亦然。
传统时代的国家通过文官郡县制,将天下精英聚拢于皇室朝堂之下,实现统治。皇室既为核心,皇帝即为魁首。至于近代,国基震荡,政治精英“自处处人,两无是处”。中国要御侮图存,首先需要一个极强的、团结的精英集团的力量。在时人看来,能堪此任者,非以皇帝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莫属。但事实证明,该精英团体实属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应对西方的全面冲击。辛亥革命虽然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公天下”的转变。但旧核心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新核心的建立,国家需要党魁来领导一盘散沙的精英力量,完成政治精英团结核心的重构。
誓言中的“誓共生死”,“誓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等字眼,具有浓厚的中国帮派色彩。但作为基督徒,孙文又对西方的誓约仪式极为重视。[[]]除了孙文个人意志坚决外,广大革命党员相对消极默认的态度,也使得中华革命党的这种极权党魁观念极易生成。一方面军中元老黄兴未公开反对,同时虽然当时国民党要员多“因对寡头政治没胃口而闻风远逸”,但多是消极观望,否定者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中华革命党誓约》中的极权党魁理念,是传统皇室的核心——皇帝在现代西方冲击下的一种蜕变,是政治精英团结核心的再造。鉴于传统中国的集权特征及国家元首在其中的角色分量,可以说,在当时环境下,没有核心式的权威人物存在,国家难以安宁。这是在皇帝与皇室被“革命”之后,为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纪律性、组织化的政治精英团结核心,孙文及其领导的革命党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