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明师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hez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以为上面标题中的“明”字用错了,认为该是“名家”的“名”——百岁名师。其实没有错,这一节的小标题来自父亲的法国学生英杰。
  2008年5月,英杰像往年一样,照例从巴黎又来济南,专程学习形意拳。有一天,他对我说:“李老太爷真是一位难得的明师啊。我念书到博士,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不找名牌老师,专找明白老师。有些名牌老师是炒作出来的,而明白老师是真才实学,从他那里能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能学到真东西。李老太爷就是我内心特别敬佩的明白老师。拳理体悟得极深,东西好,不保守。”
  他最近发来一篇文章,摘录如下:
  “我第一次接触李老太爷的时候,是在2005年的夏天。来到他家里,便开始请教了几个问题。没有想到的是,他会跟我这个素不相识的武术爱好者,毫无保留地谈那么久,而且说得那么津津乐道。虽100多岁高龄,但是一点也不保守,在武术方面比很多年轻人的思想还开放。当时,他讲了很多形意拳的深层理论,他老人家用的一套套术语和概念不是一般人可以讲出来的,也不是一般人愿意讲出来的,他一点都没有忌讳,真是有问必有答。”
  “本人因为以前曾经练过内家拳,早已听说对‘劲’的要求,应该‘合、整’。对此,我请教了不少武术家,一般的解释都限在手脚并到而已。我向李老太爷请教此事,他用四个字先回答了我的问题:‘手领腰催’。意思是说出手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想它和脚的关系,这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相反,要先出手(梢节),同时用腰(根节)来催它。换句话说,梢节的变化快所以要先出,但都是由根节来支配的。如此就不至于出现手空出或腰到而手未到的错误。李老太爷当时用了军事作战中先头部队和大部队相互配合的例子启发我,说手就像先头部队,身体就是大部队,司令部号令一出,先头部队出击在前,但全军需同时启动方可奏效,这就是内家拳要求的‘一合百合,一合无不合’。”
  “当时我立即大彻大悟。别人讲的大都是外形的配合,谈不到实质的问题。李老太爷讲的是一语中的,既有形,又有意。说的是平常话,讲的是大道理。这也证实了他本人对拳理的理解到达了高深的层次。”
  “第二天来到了场地,第一眼发现的是李老太爷在练拳,这才知道他练得比说的还带劲!那时他已经活动了一个多小时了,可是还是认认真真、聚精会神地走趟子。我内心知道:一个想习拳的学生想找好老师,一定要找一位自己坚持练拳的老师,这证明他本人真正热爱武术,而且完全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谋生方式。从此之后,我年年都从法国来济南拜访一次李老太爷。李老太爷每次还是那么积极和精心地教我。每年来,老师还是第一次见面时的模样,我却增加了皱纹……”
  英杰说父亲“练得比说的还带劲”,正是父亲崇尚的教学方法——身教胜于言教。
  跟父亲练了20多年拳的刘刚回忆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情景:“20多年前,我从《武术健身》杂志上面看到《形意拳谱研究》,很神往,一心想学。当时刚考上山东医学院。清明节学校组织去英雄山扫墓,无意中看到李老师在拳场子中练拳,看动作很像在杂志中看到的形意拳,真是喜出望外。不过看到李老师练得那么认真起劲,还以为是来学拳的呢。”
  父亲的弟子史继涛撰文说:“去英雄山拳场,李老师是每天去得最早,练功最长,而且很少休息,很少讲话,练功不止,十分专注。我每次上山学拳,李老师都在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练功,他练拳的身影和年轻人练拳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初到山上的人都以为他是个来学形意拳的老学生,根本想不到他就是一位盛名在外的形意名家,因为在人们心里,走来走去指点学生的才是老师。在英雄山拳场,李老师数十年练功的场地,被他踩出一趟十几米的长槽。这不能不使我们做后辈的感到汗颜。”
  加拿大的弟子张立军在文章中说:“每天清晨我赶到拳场时,首先看到的是李老师在蒙蒙亮的晨光中练功的身影,我看师父练功,每天都把劈崩钻炮横五行拳操练数遍。按常人的理解,到了师父这种层次,肯定是只练秘不传人的绝招了,但李老师似乎从不把五行拳当成简单初级的功夫,天天都认真地重复地一遍遍地操练这些看上去简单平常的拳式,从不懈怠,从不厌烦。
  “我请教李老师,他说:五行拳也号称形意母拳,是形意拳的基础。练好这五拳,打下扎实的根基,再练其他拳式套路就容易掌握了,其他拳式也是从母拳中变化而来的,所以一定要练好这五拳。这五拳看似简单,实则很吃功夫的。五拳中劈拳又是其中最基本的拳式,要练好五行拳,要在劈拳上多下功夫。而想练好功夫,一定要按部就班,认真锻炼,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看到听到李老师这样高龄还如此身体力行地反复操练五行拳,如千锤百炼,我深受感动和启迪。李老师成为我的榜样,我不贪图速效和捷径,踏实练功,我曾向师父请教发力,他说:起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展于脊,布于两膊,形于指。练拳至今,师父所言,字字珠玑。”
  循循善诱——是父亲教学的另一特点。
  张立军说:“老师是位宽厚长者,他给人的印象不像电影或武侠小说中描写的师傅,对徒弟们威严有加,令徒弟们见了师傅如耗子见了猫。李老师教过很多学生,在教授时,他不但讲解拳式的每个细节,需要时还亲自示范有难度的动作。我在初学十二形时,李老师那样高的年龄,还示范了龙形和猴形的纵跳动作,令人叹服。有一次,在我感觉比较好,练得挺投入时,李老师过来,指出我胯出的不够,还得再送出一些。按师父的指点,我做了调整后,结果发现不容易控制平衡了,我没有怀疑师父的指点,天天反复操练,直到基本达到师父要求后,方感其妙。”
  史继涛说:“我在滨州工作,学了练了好多年的形意拳后,出拳时总觉得不对劲,别人看着也不顺眼,自己也是不舒服。例如劈拳时,双手做青龙出洞时双肩耸起,引起其他拳路出拳也是这个毛病。别的老师和朋友师兄弟都说要松肩,但自己怎么也做不到,心里很懊恼。那次到济南,李老师看见我的毛病便说了一句妙语‘未曾出拳先松肩’。简单的七个字让我顿开茅塞,从此练拳竞也一天天好起来。我的头曾经摔成轻微脑震荡,平时按传统练法震得头痛,李老师又让我以八卦步的落步特点,与形意步相结合试着练,效果十分理想。”   父亲的英国再传弟子欧文·詹姆斯在一篇文章中说:“即便有时练习者不是能很快地领悟或掌握李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李老师也始终是很耐心的对他们一遍遍的讲解,一次次的示范。每次我见到李老师,总能感受到他给周围人的那种力量,每次都鼓舞着我更加认真地练习。虽然我的中文水平很有限,但语言的障碍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李老师对我耐心的辅导,我们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有时是不需要语言的。其次,我认为在评价一个老师的成绩时,必定要看他的学生。看他的学生的水平、知识还有品德。而我发现我所遇到的所有李老师的学生都是那么善良、友好、正派,他们都尊重他们的老师,都认真地对待他们所学的武术还有生活。所有这些品质并不是偶然,而是因跟随了一个好老师,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好东西要让大家分享——是父亲的教学目的。
  父亲拳术的高超和教拳的耐心,口口相传,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以及上小学的孩子,工人、干部、教师、商业家、企业家,都来山上向他请教。父亲总是微笑着一遍又一遍地为他们做示范,纠正动作,在山上一待就是一上午。大家怕父亲累,有时就劝父亲把时间缩短一点。父亲说:“当年恩师教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不能只自己享用。就像好吃的东西,不能光自己吃,得让大家尝尝。形意拳,只要是学上,就会感觉到它的好处,多一些人学,就多一些人受益,我天天这样做,就觉得我这一天没有白过,有价值。”
  果然,父亲不仅教出了一大批强身健体的学生,也教出了一批努力钻研拳法拳理、有一定造诣的高徒。在父亲的努力下,传统形意拳像春风化雨般洒遍大地,造就了我们这批形意拳第五代传人,现在第六代学生也在茁壮成长。这是父亲无比欣慰的事情,也给父亲的人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父亲的高徒之一刘刚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感谢老师,敬佩老师,老师的确是博大精深。老师常说学拳要一下手就按规矩,不能自由化,不能练走了样,不能走近路,找便宜。我越琢磨越有道理,越练越觉得正确。越练越感受到形意拳的神奇,形意拳的道理太深了,不踏踏实实,老想走近道,满足于花拳绣腿,那是绝对学不好的。20年下来,我不仅身体强壮了,也改变了性格。过去我脾气急,好犟,现在中和、内敛、自信,遇事轻易不上火,静下心来去处理,事业也越来越好。老师把我领上了学习形意拳这条路,我终身受益。我们的恩师是一位伟大的榜样,恩师的境界非常之高,是一位智者,在和你平平常常点点滴滴的对话中,都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父亲经常拿师弟朱蕴山的高徒于成银的例子鼓励因患病学拳的拳友。于成银上中学大约十六七岁时,左腿得了骨髓炎,拍片子显示,骨头上的阴影有核桃大,腿伸不直,疼得厉害,晚上睡觉都躺不下。医生都说没有办法,只能把左腿锯掉。找到朱蕴山老师。朱老师先教给他站桩。他就天天一早来站,左腿无法伸直,只能练左三体式桩。后来腿渐渐地不太疼了,也能伸直了。又开始学习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很痴迷。后来又犯了一次,膝窝下鼓出一个大疙瘩,往外淌水,到医院,还是说锯腿。但于成银一边敷中草药,一边仍坚持练功,骨髓炎彻底好了,现在身体很棒,由于他练功特别刻苦,武艺高强,所以成为朱老师门下最出色的弟子之一。他身体好,工作好,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许多人通过坚持习练形意拳重新获得了健康。父亲的弟子李培三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在2000年55岁时,患了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当时检查的情况:冠状动脉硬化;心肌严重缺血;血压是高压168毫米汞柱,低压60毫米汞柱,压差大说明血管弹性很差;空腹血糖11.80mmol/L。当时走路都很困难,走几十步就发生严重胸闷。天天都非常疲劳,腿上无力。为了治病,我跑了很多医院,吃了很多药,但效果总不明显。2004年9月5日,我有幸认识了形意拳大师李静轩先生。大概我决心学练形意拳的真诚态度使老人家认可了。老人家并没有问我更多的情况,只问我是否愿意学,能否坚持练。老人家当时已有98岁高龄,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那慈祥和蔼的面容,健康的体魄,使我肃然起敬。李老让我先学站桩,说起码要站3个月。此后,我在李老的教授下,天天练三体式桩。练了4个月后开始学劈拳,然后学崩拳、钻拳、炮拳、横拳。至今一直坚持学练形意拳,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原先天天那种疲惫感不存在了,困扰我8年的便秘完全好了,血糖降到正常值,血压基本稳定,冠心病也有一定的好转。学练形意拳使我受益匪浅,真得感谢恩师李老先生。”
  而在父亲的心目中,弟子们功力渐进身体好,是他最欣慰的事。阿根廷拳友范刚柳于1998年和2000年两次来济南向父亲学习形意拳。2005年7月12日重又来济,父亲见其拳练得很有点劲力,只是刚劲太冲。遂作诗以嘱其今后应注意刚柔相济。
  阿邦拳友范刚柳,
  数载睽违又重游,
  拳势刚健地摇动,
  宜将明暗连续走。
  武为止戈,练拳为强身健体——这是父亲的武学理念。
  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这些后辈们说:“习武为健身,是一个崇高的目的。决不能有了点功夫,就想和别人动手。当年我的老师李应埙对我说:强身健体,学一身武艺,一次也不用在和别人动手上是最幸福的。”父亲习武之初,还是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社会不安定,多数人习武的目的,是防身斗勇,或者是当镖师讨生活养家糊口。
  父亲说:“李应埙老师担心我们之中有的人逞自己有些武艺就想与人动手,给我们讲了上面那句话和他的一次教训。”
  李应埙老师跟随李镜斋老师学习期间,有一个练长拳的同乡功夫很好。他看李应埙老师练形意拳,大不以为然。这拳来来回回的太单调,有什么好的。他好几次对李应埙老师说:“你这拳不行,不服气的话咱俩比试比试。”李应埙老师说:“咱各练各的,不必争个你高我低。”那人说:“你要真有两下子还怕动手?”李应埙老师不接碴,但那人还就是摽上了,只要一见面就想过过手。李应埙老师平日里尽量躲避开,不愿和他交手。
  有一天,李镜斋先生差李应埙去办件重要的事,让他办完赶紧回来,没想到回来时走到一条枯水河的桥上,迎面就遇到了那位同乡,那人大笑:“这回你不和我较量一下,我就不让你过去。”这可怎么办呢,还得回去给老师复命呢。李应埙老师不论咋说,那人就是拦着不让过去。李应埙老师实在也没法了,说:“那就来吧。”那人上前就是一拳,被李老师顺手接过,迎面使一个虎扑,那人一头就栽下桥去。李应埙老师顿惊:“可不得了,闯下大祸了,他摔死了我就得给他偿命,摔伤了我就得给他治病,这一刹那我的头皮一下子就炸了。”李应埙老师忙探头朝下一看,两丈来深的河沟里正好因天旱没水,因那同乡精于摔跤,但见被摔下去后立即来了个抱头屈膝,就地一滚无伤而起。用李应埙老师的话说:“这时我才把心放在肚子里。”   父亲说,当年李应埙老师讲完之后,很郑重地对我们说:“如果习武为了争强好胜,和别人动手,难免结仇结怨,或死或伤,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不如不练。如有拳友前来切磋拳艺,要有礼貌地让人家能进能出,不以胜负为主,而以友谊为重。”
  2003年我被国际精华功夫会聘为“形意拳、八卦掌拳师”,并应邀赴阿根廷传授形意拳、八卦掌。,临行前,父亲很郑重地说:“小鸽,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你不仅要把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地教给外国的武术爱好者,还要向他们宣传‘形意拳是技击与养生并行不悖’,把练拳养生的理念放在前面。”
  “强身健体,不争强斗狠;服务人民,不恃强凌弱。”父亲制定的习武原则也写进了新生入门拜师誓言之中。
  如今,父亲已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布海内外。
  师生的情谊极其深厚,十分感人。
  弟子们感念父亲教授的形意拳使他们受益,他们说:“老师给予我们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生活,这是无价之宝,老师功德无量。”
  学生刘传生说:“我原在民族饭店(现为明珠饭店)当经理。1989年创办卫生城,很忙很累,出现了心动过速,非常难受。当时我认识的一位鲁菜大师崔伯诚说,他跟李老师打拳,让我也去学学。我到山上,李老师说:行,你先打太极拳,必须用心打。老师教我,每个式子都很朴素,没有花架子。我3月份开始打拳,5月份就停了药。以后工作千变万化,我都没有再犯病,同时打拳也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远在异国的弟子张立军给父亲来信:“当恩师早晨8点在拳场指导学生练功的时候,也是加拿大东部晚上8点我练拳的时间,我时常仰望夜空,从心中向师父说:徒弟也正在万里外练功呢。人生中有起伏坎坷,我以练功时的自然之心待之,在人生得意时练功让人变得心境平和;在失意的时候,练功让人重新振作,勇敢面对困境。师父对我来说,就像教徒心中的神,区别在于,我的师父是实实在在的慈祥和气的百岁功夫老人,他教给了我习武为人处世之道。”
  弟子们无比感谢老恩师,他们早就酝酿成立一个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武术场馆。
  早在2005年,父亲在英雄山形意拳辅导总站举行的交班仪式上提出卸任时,弟子们就倡议以老恩师的名字命名成立“静轩拳社”,因老恩师的年龄已近百岁,这在全国形意拳历代大师中尚属先例。且老恩师60多年如一日研练形意拳的精神、堪称楷模。以老恩师名字命名。就是给后学者注入了一种“功以久练而方成”的精神。但父亲不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件事就暂时放下了。
  2009年底,父亲的入室弟子王运为感谢父亲的授业之恩,把他自己投资兴建的厂房,无偿地贡献出来,作为济南英雄山形意拳辅导总站的训练场馆。
  在王运的感召下,英雄山辅导总站的师生们,也为场馆的装修踊跃捐款,一时间,有钱的出钱,有物的献物,有力的出力,很快筹资3万余元。前后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武馆装修一新。接下来就是武馆的命名,经辅导站师生代表们反复商讨,认为恩师所传之形意拳就是出自当时的山东省国术馆,我们现在的武馆,也应沿用国术馆三字,并冠以老恩师名字中“静轩”二字,合称“静轩国术馆”,既具承上启下的意义,又表达了对恩师的崇敬之意。这次父亲考虑到弟子们再三请求,如再不同意,有违众意,方才应允。
  2010年1月10日,弟子们热烈庆贺父亲104岁华诞,同时“静轩国术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由父亲和世界武术家联合会主席牟俊东先生亲自为“静轩国术馆”揭牌。
  “静轩国术馆”座落于济南市二环南路济南大学东南门对面,面积160平方米。进门左边是办公接待室,右边是演武大厅。进入大厅,地面上铺着紫红色的地毯,迎面墙上悬挂着由父亲的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中国禅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应明先生亲笔书写的“静轩国术馆”金子匾额;对面墙上是济南英雄山形意拳辅导总站的白底蓝字巨幅徽标。西墙上是形意拳第三代宗师李应埙先生和八卦掌第三代宗师高义盛先生的巨幅照片,以及高医俗、罗本祺、朱蕴山、师吉珍、刘凤彩等第四代先师的大幅照片。东墙上悬挂着父亲同高医俗、罗本祺师兄弟三人与李应埙恩师的合影,以及父亲的习武拳照。下面是供习武练功用的大幅镜面;左右陈列着济南英雄山形意拳辅导总站简介图片,以及兵器架、训练沙袋等,整个演武大厅布置得威严庄重。自“静轩国术馆”成立以来,举办了祭拜形意拳先祖师大典,接待了来自美、英、法及国内外各地武术爱好者的来访,还举办了父亲第十一次收徒仪式、山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演武大会参赛队员颁奖仪式,以及英雄山辅导总站的武术观摩和交流活动,还定期举办了武术培训班……静轩国术馆一经成立,就起到了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
  现在父亲和他的弟子们也已是四世同堂,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以及美、英、法、德、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学生们都以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恩师而自豪,他们这样赞颂自己的百岁恩师:“武林耕耘德艺双馨,育人不辍桃李满园。”
其他文献
该拳是五行拳中的第五拳,其形似弹,它在五行中属土,在人体中属脾,在八字功中为裹劲。土生万物,故横拳为百拳之母。亦说“无横不成拳”,因此有“出手就有横”的定义,但又有“起横不见横”之道,故练横拳应特别注意体悟内中之意。  口诀:  斜身拗步起式横,  戊己二土居中宫,  阴阳消长合太极,  龙虎相交大道成。  动作名称  1 起势  2 左拗步右横拳  3 右拗步左横拳  4 回身  5 右拗步左横
期刊
春节前夕,永年武氏太极学院孙建国院长受厦门翔安区武术协会良菽会长之邀请到厦门传功授艺。为使传统武氏太极拳更好更快地在厦门翔安扎根普及,林会长安排有学校校长、税务局局长、莲塘村支部书记、派出所干部、化工公司经理助理等传统武术爱好者,每天晚上加班学习太极拳,并计划在蛇年大年初三举办宋江阵、五祖拳、白鹤拳、太极拳及到台湾武术大汇演。  厦门翔安武术协会宋江阵武术表演团有200多人。每天晚上有工人、农民、
期刊
我的父亲、本书主编李静轩先生,1906年农历11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雅和庄,到今年2011年,已是105岁。父亲跨越两个世纪,历经百年沧桑。他幼年志高,刻苦攻读,金榜题名;少年独闯济南,成为陈六子的得意门生;青年创业办厂,开创济南三大染厂之一;中年罹患重病,幸遇恩师,成就百岁武林长老。  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不论人生起伏跌宕,顺境逆旅,还是季节更迭转换,雨雪风霜;从而立之年,至年逾期颐,父亲在
期刊
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说起自己的恩师,敬佩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曾写过一首诗,表达对恩师李应埙先生的景仰之情:  悲歌慷慨燕赵英,  晚年稷门树雄风,  艺业精深武德关,  博得后辈念师情。  父亲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英烈,我的老师李应埙先生出生于燕赵大地,以他的人生经历和高尚武德,当在此列。”  父亲的恩师李应埙先生,字向左,生于1890年,1966年于济南去世,是河北省祈州(现安国县)马固村人
期刊
目前关于形意拳的论述在市面上出现的不少,各地区各门派部有,其中所说的练法与风格各有不同,但基本要领是一致的。但是,对横拳的论述,却千篇一律,大部离不开横拨的意思。这与先师李应埙先生的说法不太一致,特分析如下。  拳经云:“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又说:“起横不见横,出手就有横。”“横拳为百拳之母,无横不成拳……”  根据这些说法,仅仅一个横拨的意思就概括不了横拳了。拳经日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即说明横拳
期刊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物,能上天能人海,能大能小能隐能现,并能惩恶扬善。龙形取其刚柔之体,升降之形,伸缩自由、变化莫测之功。  口诀:  一波未平一波起,  好似神龙水上行,  忽而升天高处跃,  任冲得调内虚清。
期刊
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发展,在太极拳理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1993年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中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形,斜中寓正”。对这样的风格特点,我们在行拳实践中如何去体现,即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规范呢?李秉慈老师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吴式太极拳“定式斜中正,动势立身行”的理念和方法,具体地解析和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所谓“定式”,是在套路演
期刊
父亲自1942年幸遇恩师走上尚武之路,已经度过了70个寒暑春秋,跨越了两个世纪。  父亲初学拳,是在中山公园。1945年,日寇投降,王耀武主鲁兼山东国术馆馆长,王龙翼副之,又将李应埙老师请回国术馆,任形意拳教练,我们这些徒弟也随之进入了国术馆练形意拳,地址是济南商埠四大马路小纬五路南首路西,现在的经四路纬五路。  国术馆开办发工资的师范班和不发工资的民众班。师范班是全日制,毕业后留馆或到各县国术馆
期刊
什么是拳?拳是人们用于提高人体的攻防格斗能力而研究总结出来的训练体系。  各门拳种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各有各的练法,各有各的打法。然而“练拳到底是要练什么?”这个问题却会把很多练拳多年的朋友问得哑口无言。他们也许从来都不曾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练拳就是打沙袋、击木桩、举石锁,增大拳腿的力量和硬度,再加上套路练习、双人拆招对练,把招法练熟,这样就可以在临阵对敌时见招拆招
期刊
一九九一年春,我脑血管硬化,经CT诊断是得了“脑萎缩”。医生说,这个病不是好治的病。  我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就这么等死。于是就找到涉县有名的太极拳老师豆玉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边看病,一边开始学习太极拳。二十几年来,我每天坚持最少练两个小时,别人管我叫“太极迷”,身上的病也渐渐好转。太极拳给了我健康,我是一个太极拳的受益者。  2004年3月10日,我请来了永年杨露禅太极拳学院的院长韩清民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