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于就业导向,初步分析社工专业就业现状及成因,探讨如何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克服专业就业困境带来的挑战,促进社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社会工作;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42
  1 社会工作专业遭遇就业困局及原因探讨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遍地生根,截至今年8月,全国开办社工专业本科院校达339家,开设MSW教育院校达105家,年毕业学生达到2万人。然一直以来,社工专业受专业化、职业化先天不足的限制,专业人才就业遭遇困局,突出表现在市场、政策、学校、专业、学生几大主体间的不同期望所导致的矛盾。市场需求大,但专业就业岗位设置不足;专业获得政府重视,但政策实践与支持滞后;高校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究其原因:
  就业者层面,社工毕业生在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导致专业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学校层面,高校在社工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失准,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配备不足等,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市场化要求。专业层面,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舶来品,行走在边缘专业之列,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专业权威,专业认可度不高,专业文化尚未形成,均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吸引力,也导致市场、公众对专业的认可度偏低。市场层面,相关岗位提供的待遇水平缺乏吸引力;就业市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较低,相关就业岗位设置有限,社会工作对口岗位过少。政府层面,社会工作就业对口岗位开发不足、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与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多维度关系模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统筹推进的六大人才队伍之一,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列举了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职业化管理、市场岗位开发、政府购买服务等路径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些政策集中体现了政府、学校、市场等多元主体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以克服社工专业就业困境为出发点,以拓宽该专业就业口径、提高该专业对口就业率、减少人才流失率,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与满足社会多元需要之间高度匹配为目标,以就业者、学校、市场、政府为参与主体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涉及四大主体六大维度,深刻理解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建构和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有着深刻的意义。
  维度一:就业者与学校关系维度——个人成才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磨合。一方面,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办学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办学层次和地方发展特色,全面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具备应用动手能力、具备就业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基于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及限制瓶颈等因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正确定位本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课程和内容、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指导等工作,来满足就业者专业能力学习、就业能力培养等要求,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顺利高效就业。
  维度二:就业者与市场关系维度——不容小觑的市场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就如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市场就如“消费者”,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产品生产的要求,也就是市场决定了容纳就业者的数量、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里所说的市场可视作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际需要,近年来这一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但就业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却并未出现趋之若鹜的局面,源于在市场竞争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得到的市场价值定位偏低,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期望值。
  维度三:就业者与政府关系维度——政策导向下的就业实现。社工专业毕业生在实现就业中,受政策驱使。政府工作报告凸显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对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纲要》指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引导10萬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这为该专业人才走向具体社会工作岗位创造了政策条件。
  维度四:学校与市场关系维度——持续的人才与信息交换。一方面,学校依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职业变化等确定学校办学目标、专业办学特色与培养标准,并基于就业状况确立专业规模;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一定要融合专业特色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向市场输送专业人才,市场向学校提供人才反馈,协助学校调整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和就业市场存在持续的人才、能量、信息互换,使高校专业结构与外部环境两大系统结构之间渐趋合理化。
  维度五:学校与政府关系维度——迎合高校专业发展与政策需求。学校与政府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前者提供专业教育,后者提供实习训练之政策与资金支持;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设置,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设计与安排,近年来政府推行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项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政府统筹教育发展、实现专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将办学思路和特色融于政策中,多途径多策略促进学生就业。
  图1 就业导向的多维度模型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维度六:市场与政府关系维度——相互依存的“两只手”。这里的市场主要是指能够提供专业对口岗位的就业市场,政府通过强化专业宣传、提供优惠策略有效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控;同时,市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影响政府政策的导向。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存在辩证关系。   3 基于就业导向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乃高等学校基于一定教育理念,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
  本文基于就业导向下的多维模型,探索建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三个方面進行探讨。
  3.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取向”中凸显“就业力”
  能力取向当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核心,离开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将是空中楼阁。如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致力于社会工作与管理之世纪工作与研究专才。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学生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基于两校经验,能力取向下的能力意涵是一个有机复合体,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伦理与价值能力;语言、写作与研究能力。其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乃就业力的核心,因就业力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和胜任工作、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就业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包含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多维度关系模型,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就业者与市场(社会)、政府(政策)的关系,必然要求学校在围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在能力取向下进一步凸显就业力,不光体现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包括进一步发展其原初理念“获取工作的能力”,响应当前党和中央倡导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方针,因应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瓶颈与困境。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的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将对就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与贯彻,在课程设置、在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与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就业力。
  3.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取向”下立足“专业能力为本”
  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学环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前者又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课程体后者系则呈现出板块化结构,对应学习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模块。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立足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这里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三是实务能力。这种专业能力不仅是就业者实现就业的基石,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实现职业化和本土化,逐渐获得专业权威和社会认可的必然要求。
  只有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就业者才能真正在就业市场中、在职业发展和维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立足专业能力为本,才能逐渐确保社会工作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社会)需要,迎合高校专业发展与政策需求等方面凸显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而“专业能力为本”这一逻辑,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体系,包括专业教学环节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实务工作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真正用专业能力包裹自己,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处理个人与学校、市场、政府等主体关系的能力。
  3.3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取向”下坚持“就业导向”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基于系统取向,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置于时间、空间和具体操作过程,将人才培养的过程置于时空场所,将时空系列下的各个系统要素置于生态系统脉络下,实现教学时间、空间、过程的灵活超越。回到本文探讨的重点上来,因应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境、突破就业瓶颈,笔者认为需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在系统取向下的灵活超越,而灵活超越的指引必然回归到专业就业问题上来,因此这种超越,需要基于就业导向,即有效利用市场需求,广泛拓展多元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整合个人、学校市场、政府以及其他主体内外部资源,开展广泛合作,实现联合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刘芳.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初探[J]. 经营管理者,2016,(31):118+491.
  [2]刘英. 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2014,(27).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的破产清算指的是企业在遭遇财务危机后,企业无法正常的经营下去,而对企业债务进行清偿的一项法律制度。企业在宣布破产后首先会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接着法院会成立清算组对该破产企业的财务进行严格仔细的清算,以保障该企业所欠下的债务能够有效地进行清还,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而我国的企业破产时财产清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的财务问题,例如财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会
期刊
摘 要:以研究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为出发点,以生态视角看待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分析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财经专业设置的生态环境,构建一个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生态位;财经专业;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84  1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生
期刊
摘 要:FLASH交互式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能够更好的满足“互联网+教育”的新要求。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FLASH交互式课件为例,介绍课件的开发理念和总体设计,并对课件在教学实施中的运用和教学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FLASH交互式课件;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87
期刊
摘 要:《国际商务函电》是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今后商务职场与外贸活动中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与沟通的能力,据此,以该课程教学中开发信写作为例,讨论信息化教学中微课、慕课等资源运用于函电课程带来的教学改革成效。  关键词:教学设计;微课;慕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80  《国际商务函电》是商务英
期刊
摘要:对宜居城市评价问題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按照综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线性加权求和法确定评分指数,建立宜居城市评价模型。以淮海经济区的8个城市为例,对其宜居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宜居城市;熵权法;淮海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
期刊
摘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是外贸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三个外贸新业态之一。通过案例分析一达通综合服务平台的业务、特点和优势分析,这种新模式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传统外贸行业的价值链以及所需的繁杂手续,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时间。同时,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平台操作流程,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与其他B2B平台合作,吸引更多企业,促进平台的健康长期发展。  关键词:综合服务平台; 外贸新业态;一达通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环境模型的分析,结合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的特点,构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凸显装配式建造方式在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方面的优势。同时基于该模型创建住宅小区环境评价系统,并以生态值的形式在响应模型中得以反映。  关键词:DSR模型;装配式住宅;环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90  随着人
期刊
摘要:现代学徒制“师傅带徒弟”模式是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认为:高职院校要从积极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努力构建校企“双导师”教学团队、实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5+2”教学形式、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
期刊
摘要:随着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极大成就。纵览国内电影市场表现,各种纪录不断刷新。2015年观影人次突破11.4亿,票房突破400亿,其中“大学本科及大专”人数占81%,如今传统影视巨头纷纷在“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上进行多线布局,“网生代”逐渐成为电影观众的主体,线上线下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一个比较庞大的独立观影群体。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为例,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现代大学生群体观
期刊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伴随着三地产业的分工、调整、转型与升级,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雄安新区的成立、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为保定市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鉴于此,在对人力资本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保定市人力资本支持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制度、教育、医疗保障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人力资本支持的政策建议,为保定实现经济的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