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两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内方面,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体制机制性矛盾更为凸显,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化解潜在风险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国际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对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也构成负面影响。
多重因素下,中国实体经济势必经历阵痛,其中尤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感受到的压力最大。一时间,中国民营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的声音愈演愈烈。继去年9月份“民营经济离场论”引起巨大争议和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接连谈话表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给中国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之后,中国民营经济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一场救助民营企业的行动自上而下开展。救助的内容除了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最核心的仍然是“钱”,怎样给民营企业资金支持,让企业正常转起来并有所发展,是救助的关键。
先是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即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紧接着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提出了大型银行对民企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随后,2018年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民企的四大举措,并力争当年四季度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要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等等。总之,政策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谓“暖风”劲吹。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政策如此密集的扶植民营企业?简而言之,就是情况已经很危急,为民营企业输血,恢复其造血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从市场环境上看,自2015年至今,上市公司市值伴随股价的大幅震动,严重干扰了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估值体系,一方面,国内A股平均市盈率屡创新低,企业经营情况尤其是创业板的表现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市场融资环境趋紧,各类金融机构抱团取暖,大量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提高、融资利率提升、融资难度增加,作为民营企业翘楚的上市公司阵营,不得不依靠股票质押的方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可因当前股价大幅下跌的原因,大量上市公司股票被强制平仓或已经触及平仓线。国内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以及急需外部救助的迫切性已经显露无疑。
市场之手虽好,但是政府不能“无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市场的繁荣、百姓的就业以及物价的稳定,如何采取统筹治理的手段,多管道、多元化出击,恢复民营企业的造血机制与经营信心,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融资困境,短期内有哪些可以采取的措施呢?
第一,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轴,但应切实解决金融机构对于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存在的不平等待遇問题。易纲行长说过,“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融资可得性、可及性差,这就表现为融资难;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这就导致了融资贵”。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管理不规范、信用水平低、缺乏抵押物;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有严格的风控体系,存贷比、坏账率、贷款成本、利润率等一系列外部监管和内部考核指标都会让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放给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则慎之又慎。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等金融配套体系的不发达,又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第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救助基金,通过统筹规划,为暂时陷入流动性问题的优质民营企业提供多种专项纾困融资工具,比如纾困基金、专项银行贷款、专项债券、专项补贴等。这里面,核心金融工具是纾困基金的使用。纾困基金在这里要做广义理解,包括金融机构设立的资产管理产品以及非金融机构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可喜的是,证监会、银保监会以及地方政府,立足于本单位职能,已经号召各类金融机构发起了为数众多、类型多样的纾困基金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融资困难的问题,比如证券业协会召开的“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发起人会议,会议中共有11家证券公司作为联合发起人签署《发起人协议》,共同发起总计规模为255亿元的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银保监会先后下发《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为股票市场注入流动性,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
第三,政府采取特殊支持手段,慎用查封冻结措施,为企业债务重组争取谈判时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日前,北京、上海等地的证监局向各辖区券商下发了《关于支持证券机构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谨慎采取股票质押强制平仓手段,相关投资应坚持以财务投资为主,不谋求实际控制权,综合运用债转股、协议转让、股权重组、债务重组等市场化方式,并有明确清晰的退出方案。而中国银保监会在“第二届中国AMC发展‘使命与担当’杭州高峰论坛”上也表示,当前的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处置不良资产本身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希望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化解别人风险的同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慎用查封冻结措施。一些金融企业包括债权人往往利用债权人的优势,在诉讼中采取查封、冻结企业账户的行为,往往导致处于困境的企业面临破产,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下一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倡导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能因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顾对方合法权益。
上述监管部门的喊话,为民营经济的纾困基金打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使药效发挥到最大。救助民营企业,应重点帮扶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确保所注入的资金能够切实解决企业的流动性危机,稳定企业就业以及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要严防向一些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摊派“贷款指标”,使本来不需要纾困,或者本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强制贷款或虚假贷款,否则也就出现了网上广泛流传却有可能是真事的“段子”:某银行为完成指标,向民营企业贷款4%的利率都不到,但是又不情愿埋下未来坏账爆发的隐患,民营企业老板也不想借了银行的钱去贸然扩张,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民企老板以不到4%的利率借钱,转身存回银行,买了4%以上的理财。尽管这种做法让双方“皆大欢喜”,然而对于整个融资环境来说,这种以行政方式刻意压低民营企业贷款利率的做法,不但扭曲了市场资金的价格,破坏了风险定价的原则,而且这些逐利的资金一旦流向楼市、股市等,还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轮的救助民营企业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加强政府引导、综合施策,但要长远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问题,仍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一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除目前已有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四板市场外,为风险投资提供科技创新板,为广大非上市企业提供要素市场,为金融产品提供交易平台,做到信息聚合、资金聚合及产品聚合,提高企业资金融通与投资退出的效率,将是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是加大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要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使之符合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同时应尽快推出专门支持民营企业的担保基金,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意愿。
三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多渠道融资的作用,积极研发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ABS、票据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类型融资工具。鼓励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及其他各类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民营企业融资业务,严格禁止国有企業套取金融机构资金,充当资金中介二传手,赚取息差的行为。
四是对于中小企业,要给予财税政策上的支持。财政政策方面包括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租金补助等,税收政策方面主要是减税。应当说,合理减税是提振企业生存能力、减轻经营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不久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马骏主任预计,2019年减税减费的力度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的GDP,即可能大于美国减税的力度,这对宏观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将构成实质性利好,市场也非常期待这样的政策早日落地。
最后,笔者重点倡导,产权市场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支持作用。笔者所在的北交所,长期服务国家战略,立足于国有资产的交易业务,助力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项目源与资金源,作为非标市场的领军企业,北交所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方面,近两年已逐步形成行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债权处置业务、国际跨境并购融资及体育旅游资产交易等方面,年均成交项目数百宗,类型涵盖企业增资扩股、股权转让、资产转让、基金份额转让等,使民营企业通过北交所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了交易过程规范、信息披露充分、发现公允价格、增强市场与行业影响力的功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营企业是最大的奇迹和成果之一,从就业、税收、经济活力、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支撑来看,都有着重大意义。当前中国民营经济遇到困难,各方出手救助势在必行,但方式方法上要务求实效、务求实际,多倚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多倚重市场自身的内生活力,就一定能够走出严冬,迎来春天。
(本文为北京产权交易所推出的财经时事评论系列之二)
多重因素下,中国实体经济势必经历阵痛,其中尤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感受到的压力最大。一时间,中国民营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的声音愈演愈烈。继去年9月份“民营经济离场论”引起巨大争议和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接连谈话表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给中国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之后,中国民营经济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一场救助民营企业的行动自上而下开展。救助的内容除了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最核心的仍然是“钱”,怎样给民营企业资金支持,让企业正常转起来并有所发展,是救助的关键。
先是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即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紧接着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提出了大型银行对民企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随后,2018年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民企的四大举措,并力争当年四季度金融机构新发放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要比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等等。总之,政策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谓“暖风”劲吹。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政策如此密集的扶植民营企业?简而言之,就是情况已经很危急,为民营企业输血,恢复其造血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从市场环境上看,自2015年至今,上市公司市值伴随股价的大幅震动,严重干扰了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估值体系,一方面,国内A股平均市盈率屡创新低,企业经营情况尤其是创业板的表现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市场融资环境趋紧,各类金融机构抱团取暖,大量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提高、融资利率提升、融资难度增加,作为民营企业翘楚的上市公司阵营,不得不依靠股票质押的方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可因当前股价大幅下跌的原因,大量上市公司股票被强制平仓或已经触及平仓线。国内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以及急需外部救助的迫切性已经显露无疑。
市场之手虽好,但是政府不能“无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市场的繁荣、百姓的就业以及物价的稳定,如何采取统筹治理的手段,多管道、多元化出击,恢复民营企业的造血机制与经营信心,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融资困境,短期内有哪些可以采取的措施呢?
第一,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轴,但应切实解决金融机构对于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存在的不平等待遇問题。易纲行长说过,“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融资可得性、可及性差,这就表现为融资难;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这就导致了融资贵”。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管理不规范、信用水平低、缺乏抵押物;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有严格的风控体系,存贷比、坏账率、贷款成本、利润率等一系列外部监管和内部考核指标都会让银行更愿意将贷款放给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则慎之又慎。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等金融配套体系的不发达,又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存在。
第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救助基金,通过统筹规划,为暂时陷入流动性问题的优质民营企业提供多种专项纾困融资工具,比如纾困基金、专项银行贷款、专项债券、专项补贴等。这里面,核心金融工具是纾困基金的使用。纾困基金在这里要做广义理解,包括金融机构设立的资产管理产品以及非金融机构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可喜的是,证监会、银保监会以及地方政府,立足于本单位职能,已经号召各类金融机构发起了为数众多、类型多样的纾困基金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融资困难的问题,比如证券业协会召开的“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发起人会议,会议中共有11家证券公司作为联合发起人签署《发起人协议》,共同发起总计规模为255亿元的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银保监会先后下发《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为股票市场注入流动性,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
第三,政府采取特殊支持手段,慎用查封冻结措施,为企业债务重组争取谈判时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日前,北京、上海等地的证监局向各辖区券商下发了《关于支持证券机构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谨慎采取股票质押强制平仓手段,相关投资应坚持以财务投资为主,不谋求实际控制权,综合运用债转股、协议转让、股权重组、债务重组等市场化方式,并有明确清晰的退出方案。而中国银保监会在“第二届中国AMC发展‘使命与担当’杭州高峰论坛”上也表示,当前的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新常态,处置不良资产本身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希望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化解别人风险的同时,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慎用查封冻结措施。一些金融企业包括债权人往往利用债权人的优势,在诉讼中采取查封、冻结企业账户的行为,往往导致处于困境的企业面临破产,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下一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倡导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能因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顾对方合法权益。
上述监管部门的喊话,为民营经济的纾困基金打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使药效发挥到最大。救助民营企业,应重点帮扶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确保所注入的资金能够切实解决企业的流动性危机,稳定企业就业以及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要严防向一些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摊派“贷款指标”,使本来不需要纾困,或者本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强制贷款或虚假贷款,否则也就出现了网上广泛流传却有可能是真事的“段子”:某银行为完成指标,向民营企业贷款4%的利率都不到,但是又不情愿埋下未来坏账爆发的隐患,民营企业老板也不想借了银行的钱去贸然扩张,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民企老板以不到4%的利率借钱,转身存回银行,买了4%以上的理财。尽管这种做法让双方“皆大欢喜”,然而对于整个融资环境来说,这种以行政方式刻意压低民营企业贷款利率的做法,不但扭曲了市场资金的价格,破坏了风险定价的原则,而且这些逐利的资金一旦流向楼市、股市等,还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轮的救助民营企业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加强政府引导、综合施策,但要长远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问题,仍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一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除目前已有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四板市场外,为风险投资提供科技创新板,为广大非上市企业提供要素市场,为金融产品提供交易平台,做到信息聚合、资金聚合及产品聚合,提高企业资金融通与投资退出的效率,将是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是加大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要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使之符合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同时应尽快推出专门支持民营企业的担保基金,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意愿。
三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多渠道融资的作用,积极研发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ABS、票据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类型融资工具。鼓励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及其他各类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民营企业融资业务,严格禁止国有企業套取金融机构资金,充当资金中介二传手,赚取息差的行为。
四是对于中小企业,要给予财税政策上的支持。财政政策方面包括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租金补助等,税收政策方面主要是减税。应当说,合理减税是提振企业生存能力、减轻经营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不久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马骏主任预计,2019年减税减费的力度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的GDP,即可能大于美国减税的力度,这对宏观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将构成实质性利好,市场也非常期待这样的政策早日落地。
最后,笔者重点倡导,产权市场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支持作用。笔者所在的北交所,长期服务国家战略,立足于国有资产的交易业务,助力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项目源与资金源,作为非标市场的领军企业,北交所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方面,近两年已逐步形成行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债权处置业务、国际跨境并购融资及体育旅游资产交易等方面,年均成交项目数百宗,类型涵盖企业增资扩股、股权转让、资产转让、基金份额转让等,使民营企业通过北交所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了交易过程规范、信息披露充分、发现公允价格、增强市场与行业影响力的功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营企业是最大的奇迹和成果之一,从就业、税收、经济活力、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支撑来看,都有着重大意义。当前中国民营经济遇到困难,各方出手救助势在必行,但方式方法上要务求实效、务求实际,多倚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多倚重市场自身的内生活力,就一定能够走出严冬,迎来春天。
(本文为北京产权交易所推出的财经时事评论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