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诸子选读》所选篇章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可堪称空前绝后。所以,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内涵的探究。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因为选文的写作背景与当今时代差异较大,时隔久远,另一方面又因为选文理论性太强,思想太深刻,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教师不愿意花过多时间讲授选文的内容含义,而更多时间是花在相关文言知识的讲解上,以至于普遍出现人文精神建设低迷的现象,将文化熏陶课简化成为知识传授课。
作为一个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何不以“先秦诸子选读”课程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语录与文章来传承中华民族優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健康人格,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文化经典古为今用。
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诸子的文章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挖掘经典的现实意义呢?笔者也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知人论世,传承传统文化
《孟子·万章下》主张“知人论世”,即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先尽可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鉴赏诗歌作品中,也可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假如教师不把孔子当时所在的时代背景告知给学生,学生就无法理解孔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的伟大人格。
又如,在讲授《当仁,不让于师》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时,如不把孔子拜见南子时的大概情景及南子“淫乱放荡”的特性告知学生,学生就无法理解孔子当时急于为自己行为辩解的焦急心情,也就无法理解这一则的作用与意义——凸显孔子师徒的平等关系。通过对这一则的学习,学生既了解了孔子可爱的一面,也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所倡导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以,欲要学生能深刻理解选文的内容与含义,教师必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以便深刻理解和体会选文的含义。然后,在开课之初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提前了解诸子的生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诸子的思想主张。课堂上,教师再补充备课时查找的相关资料,并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这些文化常识,传承先秦诸子的思想和主张。
二、联系现实生活,古为今用
先秦诸子的散文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在我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2],学习先秦诸子的散文不能只停留在对古人思想和主张的认识上,还应该联系现实生活,挖掘经典的现实意义,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既与课文内容相关又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或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理解文段的内涵,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如,在讲授《齐人有一妻一妾》时,设计问题:在当代,我们在清明祭祀先祖后,也会把大部分祭祀用的食物拿回家吃,那为什么说这个去吃他人祭祀用的食物的齐人是卑鄙无耻的?如此一问,大部分学生会回看文段,再细读,然后就会发现问题:吃祭祀用的食物并不是卑鄙无耻的所在,问题关键在于齐人心有贪念,却无能实现,还隐瞒妻妾,伪装与富贵公子交往,实际是外出乞食,却还“骄其妻妾”。
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理解孟子为什么要用齐人的言行来讽刺官场中那些钻营富贵利达的卑鄙无耻之人了,同时也懂得了君子爱“财”,“权”等,但也应“取之有道”的精神实质。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涵养了德性。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知道了几千年前的思想主张对现今的世界仍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尝试运用古人的智慧思考、分析问题,指导自己言行举止,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总而言之,“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应该只是一般知识型课程,更是一个认识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陶冶身心,加强人文精神建设的课程。讲授《先秦诸子选读》“文字理解是基础,内涵探究是结果,引发经典现代意义是重点,文化传承与提升思想是目的。[3]”故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进行,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作为一个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何不以“先秦诸子选读”课程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语录与文章来传承中华民族優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健康人格,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文化经典古为今用。
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诸子的文章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挖掘经典的现实意义呢?笔者也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知人论世,传承传统文化
《孟子·万章下》主张“知人论世”,即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先尽可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鉴赏诗歌作品中,也可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假如教师不把孔子当时所在的时代背景告知给学生,学生就无法理解孔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的伟大人格。
又如,在讲授《当仁,不让于师》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时,如不把孔子拜见南子时的大概情景及南子“淫乱放荡”的特性告知学生,学生就无法理解孔子当时急于为自己行为辩解的焦急心情,也就无法理解这一则的作用与意义——凸显孔子师徒的平等关系。通过对这一则的学习,学生既了解了孔子可爱的一面,也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所倡导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以,欲要学生能深刻理解选文的内容与含义,教师必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以便深刻理解和体会选文的含义。然后,在开课之初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提前了解诸子的生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诸子的思想主张。课堂上,教师再补充备课时查找的相关资料,并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这些文化常识,传承先秦诸子的思想和主张。
二、联系现实生活,古为今用
先秦诸子的散文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在我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2],学习先秦诸子的散文不能只停留在对古人思想和主张的认识上,还应该联系现实生活,挖掘经典的现实意义,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既与课文内容相关又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或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理解文段的内涵,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如,在讲授《齐人有一妻一妾》时,设计问题:在当代,我们在清明祭祀先祖后,也会把大部分祭祀用的食物拿回家吃,那为什么说这个去吃他人祭祀用的食物的齐人是卑鄙无耻的?如此一问,大部分学生会回看文段,再细读,然后就会发现问题:吃祭祀用的食物并不是卑鄙无耻的所在,问题关键在于齐人心有贪念,却无能实现,还隐瞒妻妾,伪装与富贵公子交往,实际是外出乞食,却还“骄其妻妾”。
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理解孟子为什么要用齐人的言行来讽刺官场中那些钻营富贵利达的卑鄙无耻之人了,同时也懂得了君子爱“财”,“权”等,但也应“取之有道”的精神实质。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涵养了德性。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知道了几千年前的思想主张对现今的世界仍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尝试运用古人的智慧思考、分析问题,指导自己言行举止,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总而言之,“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应该只是一般知识型课程,更是一个认识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陶冶身心,加强人文精神建设的课程。讲授《先秦诸子选读》“文字理解是基础,内涵探究是结果,引发经典现代意义是重点,文化传承与提升思想是目的。[3]”故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进行,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