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生发言习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①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脱离生活实际;②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不懂得谦让,学生的发言被少数学生所垄断;③发言面较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直到高年级,还有很多学生缺乏一种良好的发言习惯。存在说话结巴、断断续续,语言句子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等情况。且由于对教学的看重,导致学生发言习惯的养成极其容易受到忽视。当前,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学生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实施良好发言习惯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发言的习惯呢?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运用发言习惯养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激励目标,培养发言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标而创造自己的历史。”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激励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尤其是当学生发言出现问题时,我们常以批评为主要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学生养成了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现在的教育要求要学会倾听、沟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不妨绕个弯,表扬他们说的好的地方,还要说清楚好的原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适度分析、让学生学会倾听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情况能否有不断的提高,并最终养成习惯,善于倾听是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讲话,尊重讲话人;在听取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能及时地掌握别人讲话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能做出分析和评价;有不同意见能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每一次“听”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语言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会不断提高。与自己的发言进行比较,最后用自己的话再次完整地进行表达,集体进行评议,逐渐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训练说的能力。
  3 立足课堂,给予学生锻炼平台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时也包括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班级授课制中,师生中的有序发言是完成这种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不断巡视随时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学生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好,给出他们好的原因,大大激励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多种学习形式,全方位养成习惯
  各种活动形式中的训练。将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晨会、思品课、班会课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在班级中,通过小组、组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决新问题。良好的发言习惯应是在尊重同伴或辩论对方的同时,超越自我,表现自己,这就是竞争。辩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它最能锻炼人的口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采取引深、讨论式教学方法。
  5 融入集体,加强榜样环境感染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学生直接交往中的一些榜样,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认为的:“事实上,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规范和不规范,直接影响到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也能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 家校合力,全方位训练语言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帮助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时不够的,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除了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会等形式的相互交流外,还定期进行家访,老师和家长一对一相互交流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情况。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我校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
  7 依托各类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虽然很丰富,内容也很广泛,但毕竟不够严密、规范。学生在朗讀课文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通过反复运用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名篇名段,语言清晰流畅,扣人心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现在的小语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每次的口语交际我都精心组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8 预防反复,促成由“量”到“质”的巩固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意志在良好发言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初始是不稳定的,然而又总是通过反复坚持、不断训练逐渐稳定最后达到巩固。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要求统一和常抓不懈。如果教师要求不统一,则会使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当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习惯具有惰性,已经形成的习惯难于改变,没有建立的习惯也较难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让它成为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还需要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不厌其烦地训练,耐心引导、精心培养,为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那么如何在体育课中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呢?在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我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在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营造教学环境,创设竞争情境;在课堂上引导学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的地理学科,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强化情感目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
期刊
【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教学即教师通过一定的语言、声音或直观性图画去刺激学生的视觉或听觉,让学生处于酷似现实的景象,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阶段,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的情境创设,必须从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需要出发,设计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提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普阅读习惯,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的渠道,提供想象的典范,促使儿童具有创新的意识,并促使儿童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关键词】激发促进指导  阅读  长期以来,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科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系统指导,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运用科学术语表达科学观点,对当前的科技大事和科技发展
期刊
记得曾经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孩子的优秀图画书,《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儿童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期刊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平等,使师生相处融洽,学生能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学习知识,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
期刊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心理素质,必须是充满活力、充满竞争意识和拥有创造力的新人,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提倡自主、竞争、创新的意识。小学语文教育呼唤着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上,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讨论时,随着教师一声开始,班里立刻出现了热闹的学习现象,可仔细一听孩子们讲的与学习主题并不贴近;有的小组大家都抢着说,不善于认真倾听,为不同意见在小组里争执不休;有的小组总是那么一两个学生说,其余的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