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回归·探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迷失的一代”的迷茫和抗争。一方面传统的道德伦理正逐渐消失,恪守传统的道德也已为人们所漠视,另一方面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战后混乱的伦理观,他们努力在虚无的情境中回归传统,艰难地维持并发掘着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准则”。实用主义的交换价值观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对付虚无、并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存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刻画主人公们的迷茫、挣扎和探索,海明威给读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
  关键词:伦理道德实用主义虚无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926年海明威发表其首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并引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作为小说的题辞。20世纪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大量涌现,如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说等。尼采曾公开宣扬“上帝已死”,而弗洛伊德也强调了非理性欲望的强大。动荡的社会和政治严重地摧毁了建立在基督教之上的传统的伦理道德,动摇了人们的信念,人们被置于一片精神的荒漠上。失去了精神和道德保护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虚无感和幻灭感,耶稣上帝所代表的普遍意义上的精神超越——“理想”和“规范”、“原则”和“规则”、“目标”和“价值”逐渐丧失,人们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心人”。真正的伦理问题是一种实践问题,他们涉及哲学信念、宗教信念以及事实信念的一个复杂的混合。在哲学信念和宗教信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全球性的战争爆发后,人们的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太阳照常升起》给我们描叙了这样一种伦理道德混乱,以及在混乱中人们的挣扎与探索。
  “《节日》和发表于其后的《永别了,武器》中的虚无主义,似乎是战争和战争之后的岁月的一种令人信服的情绪”。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海明威不仅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几次身负重伤,濒临死亡的边缘,而且精神也遭受了一定的创伤。“不仅年轻人在战争中遭受重创,而且那些支撑他们并给予他们尊严的抽象的概念也如此。战争使传统的道德观不可接受……因此当战争结束,幸存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人类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被隆隆的炮火声和血淋淋的屠刀摧毁了”。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借其主人公之口说出了战后人们的感觉:“我总是为神圣、光荣和牺牲和徒劳这些字眼感到难堪。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可是如今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没有见过任何神圣的东西。所谓光荣的事物,并没有什么光荣。像光荣、荣誉、勇敢、神圣之类……那简直就是猥亵的。”海明威充满幻想的理想世界倒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切都是虚无”,缺乏道德和价值观的世界。
  《太阳照常升起》的主人公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虚无的社会里。失去了永恒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做,为什么生活下去。他们遭受着精神上的幻灭,陷入了虚无之中。但即使是身处这种道德混乱的社会中,海明威还是反对为满足个人的需要而违背传统的社会准则,他竭力赋予他的主人公们一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刻画他们的迷茫、挣扎和斗争,给读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伦理道德观。
  
  一
  
  “道德本身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普遍态度”,道德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状态,而构成社会的个人是与社会和宇宙的有机现实密切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个性化具有深刻的道德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与更大的整体相分离的。在海明威的小说中,“虚无主义不是一种观点或情感,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道德混乱的情境,人们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在这种道德混乱的情况下,他的主人公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们迷失了生活的目标和理想,不可避免地产生出绝望和幻灭的情绪,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毫无意义,传统的道德观已被他们所漠视和抛弃。《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所创造的主人公们,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应对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或为需要或为欲望所驱使,传统的伦理和道德已不足以约束他们的行动,他们随心所欲,在迷茫中迷失,在迷茫中放纵,在迷茫中痛苦。
  杰克·巴恩斯,旅居巴黎的美国记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负重伤,并因此失去了性功能。他爱上了勃莱特,但却因身体的残疾而不能如愿以偿并陷入痛苦的深渊。他和一群流落在巴黎的年轻人在这个缺乏纪律、缺乏次序、缺乏意义的世界上恣意妄为,他们过着纸醉金迷的放纵生活,他们徜徉于各酒吧和咖啡厅之间,靠着酒精的麻醉或在寻欢作乐、酗酒调情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在这种虚无的社会中,杰克·巴恩斯生活在道德的迷茫之中。他一味纠缠于与勃莱特的爱情,苦苦地祈祷勃莱特能爱他,能给予他一切正常人所能享受的感情:“难道你不爱我?”“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了?”为了摆脱自身的痛苦,他甚至搭上了一名叫做乔杰特的妓女以排解内心的无聊和寂寞。他的道德观也开始扭曲,“我对所有坦率、朴实的人向来信不过”,并认为“除了斗牛士,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算得上丰富多彩的”。正如他朋友比尔所言:“冒牌的欧洲道德观把你给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中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
  即使是在潘普洛纳斗牛节期间,在狂热的节日气氛中,人们狂舞、纵酒、喧嚣,片刻不停,杰克仍然摆脱不了痛苦的情绪,尤其是当他在勃莱特的恳求下,不得不将她介绍给斗牛士罗梅罗并被科恩骂作“皮条客”的时候,他违背了自己的良心,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为了满足勃莱特对斗牛士的渴望,让杰克牺牲他作为斗牛迷的地位,作者策划了一起讽刺性的道德危机,这对很多读者来说似乎就象征了那个时期的道德混乱”。
  勃莱特也是一个在战争中饱受心灵创伤的人。在战争中她失去了倾心相爱的未婚夫,她和杰克相互吸引、倾心相爱,但由于他身体的创伤,他们始终不能走到一起。尽管她崇尚性解放,但她在经济上并不能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顾虑的让男人们为她买单。她接受男人们的金钱和保护,作为交换,她也会和他们混在一起,恣意放纵。这似乎也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喜欢巴黎这个毫无次序和意义的地方,认为:“谁离开巴黎,谁就是头蠢驴。”尽管“巴黎的夜生活表明传统的道德标准的消失,也表示爱已经被一系列的纯粹的性安排所取代”。
  尽管海明威塑造的主人公们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尽管战争的经历让他们漠视传统,战后的社会让他们远离传统,但海明威仍表现了对战后的伦理道德的不赞同和担忧。不论杰克或勃莱特都是悲剧人物,他们遭受着一个又一个的灾难,注定要接受失败的命运。他们生活在痛苦中,他们酗酒、调情、放纵、恣意妄为都是为了要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他们迷茫、失落;他们痛苦、挣扎,他们无所适从。杰克不愿在寻欢作乐中浪费生命,他去大自然寻找精神的解脱,他参加斗牛节以寻找精神的刺激,但这一切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表明海明威对社会的否定,对传统价值观的追寻。
  
  二
  
  尽管生活在20年代伦理道德混乱时期,海明威塑造的主人公们仍然希望在这虚无的社会坚守某些传统的伦理和价值,正如Baker所言:“《太阳照常升起》有着顽强的道德支撑”。支撑其道德伦理的主人公们,竭力保持其自身最后一点道德标准,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对传统的回归。杰顾·巴恩斯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不满于自己毫无目的的无聊生活,他和朋友们一起去比利牛斯山区旅行,在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目标和价值;他参加斗牛节,斗牛这种暴力活动教他如何在这混乱的社会控制和约束自己,并给了他对付灾难的勇气;他以真挚的同情和负责的态度对待朋友的痛苦:他上楼去安慰科恩,尽管他刚刚才被他打倒;他安慰失意的迈克,尽管他自己也感到极度的痛苦;他专程前往马德里帮助身陷困境的勃莱特,尽管他已经对他们之间的爱情不抱任何的幻想;他不再奢求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在小说的最后,勃莱特提出:“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他也只是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他学会了抛弃幻想,脚踏实地地生活。正是这种“准则”让他在这个社会找到了自己的原则和意义。
  同样地,即使是勃莱特这样的人,也还保存着一定的传统道德。和其他的“新女性”一样,她不屑于遵守传统的道德,她抽烟、酗酒、和一群男同性恋者为伍;她为所欲为,只关心自己的权利、开拓自己的关系、努力在这个充满着悲剧的环境中寻找快乐和满足,即使是为自己真心相爱的人,她也不愿牺牲自己的快乐。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人,也有回归理性和传统的时候。她没有兴趣利用自己旺盛的性欲望换取经济收入,她拒绝与米比波普勒斯伯爵共度周末,尽管此举可以为她带来1万美元的收益,她也拒绝接收罗梅罗给她的钱;她已经结婚,并打算再次与迈克结婚,如果迈克的条件允许他们住在一起。她的回归突出地表现在她与罗梅罗的关系上。尽管她引诱他,但最终决定离开他。“我本来会同他生活下去的,可我发现这样对他不利”,因为他才19岁,“我不愿当一个糟蹋年轻人的坏女人”,并认为“决心不做坏女人使我感到很舒坦”。虽然离开他让她感到无比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她感觉很好,很坦然。她虽然一无所获,但她获得了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胜利。这种对传统的回归使她具有悲剧角色的品质。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突显了战后社会道德伦理的冲突,一方面传统的道德伦理观正逐渐消失,恪守传统的道德也已为人们所漠视,另一方面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战后混乱的伦理观,并努力在虚无的情境中回归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艰难地维持并发掘着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准则”。
  
  三
  
  普特南认为伦理学关注的范围,是从对非常抽象的原则的陈述,到对处于情境中的和非常特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认为可把伦理学看作是探究对生活的关系。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不仅仅只是描述战后社会那种道德伦理混乱的情形,并表达他对传统伦理道德消失的失落和竭力回归传统的渴望,而且他还充分探讨在一个无处不在的道德混乱的情境中,伦理道德观对社会的影响、对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的指导意义。
  实用主义在海明威的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也是克服战后虚无的一剂良药。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者强调一个思想概念的惟一意义在于其效用,即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行动。因而人们在思考事物时,如要完全弄明白,只须考虑它会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实用主义以是否具备实效作为概念具有意义的标准,它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认为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寻找概念的意义,思想的作用就是指导实践。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并没有提出任何空洞的说教,而是倡导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来克服虚无的社会和情感道德危机,并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可供借鉴的、有意义的准则。他认为在虚无的社会中,实用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果,实用能使人们自我探寻新的价值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并摆脱由此而产生的空虚和无意义。
  实用主义的交换价值观构成了全书的中心价值观。此价值观的精髓就体现在杰克的一段自述中:“我以为我已经把一切账目都还清了,不像女人,还啊,还啊,还个没完,根本没有想到报应或惩罚。只不过是等价交换,你拿出一点东西,获得另外的东西,你用某种方式付出代价,来换取一切对你多少有点好处的东西。我花了应付的代价取得不少我喜欢的东西,所以我的日子过得蛮愉快,你不是拿你的知识来做代价,就是拿经验,机缘,或者钱财。享受生活的乐趣就是学会把钱花得合算,而且明白什么时候正花得合算……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我并不在意,我只想弄懂如何在其中生活。”实用价值观就是海明威战胜虚无、寻找生存价值的一种尝试,在神圣、光荣、高尚、真爱、忠诚、秩序这些词已成为使人们感到难堪的东西,当只有数字、地名这类东西才具有意义时,怎样让自己懂得生活、发现生命的精彩、克服无处不在的虚无情绪是人们首先必须弄懂的。
  杰克懂得其中的奥秘。当他寂寞无聊时,他找妓女乔杰特以打发空虚的时光,在离开时,他也不忘给她留下一笔钱;他花钱和朋友一起去比利牛斯山区旅行,在悠然自得中享受垂钓的快乐;他参加潘普洛斯斗牛节,在观看斗牛的过程中寻找战胜困难、克服虚无的勇气力量和准则,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片刻的快乐。
  希腊伯爵米比波普勒斯也如此,他经历过七次战争和四场革命,而且背上还留有箭伤的伤疤。但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他悟出了交换价值观。当勃莱特让他退掉1811年的白兰地时,他说:“花钱买陈酿白兰地比买任何古董都值得。”他花钱享受美酒佳肴,也不惜付出昂贵的代价和他所喜欢的女人交往,他的价值观在和杰克、勃莱特的交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瞧,巴恩斯先生,正因为我历经坎坷,所以今天才能尽情享乐。”“奥秘就在其中,你必须对生活价值形成一套看法。”“你对生活价值的看法从来没有受到干扰?”勃莱特问。“没有,再也不会啦。”“关于你对生活价值的看法,恋爱有什么影响?”“在我生活价值的看法中,恋爱也占有一定的位置”。但他对任何抽象的东西却没有任何兴趣,正如他所说的“头衔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好处。往往只能使你多花钱”。头衔作为一种地位的标志,在伯爵眼里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因此,伯爵对现实已不抱任何幻想,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能激起他的兴趣,而且他的交换价值已涵盖到感情这个神圣的领域,但是正如他纠正勃莱特时所说他绝对没有死,而且活得很痛快,因为他学会了怎样在痛苦的社会中获得享受,而这才是对他真正重要的。他坚持公平交易,他乐于花钱,但他所买的动物必须是“活蹦乱跳的”而不是“标本”,他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对生活不抱任何幻想的行家,并在追求生活价值观的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比尔也活得“很快活”,他不辞辛苦地赚钱,也懂得花钱买喜爱的东西过他所想过的日子。他出版的书赚了大钱,而且他还准备赚更多的钱,他乐于花钱享受钓鱼,旅行等有趣的户外活动。
  身处这个虚无的世界,海明威试图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来纠正人们对传统道德的背离,并让人们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实现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回归。哲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当中,针对信仰失落的资本主义文明,对于幻灭集市的推崇也发出了类似的呐喊。
  当文学不能让我们区分善恶,不能让我们遵守规则,这种文学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海明威笔下“迷失的一代”迷茫、徘徊,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已扼杀、腐蚀了他们的伦理标准、道德规范,但他们却也不甘堕落,在对付空虚、无聊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伦理道德准则,并获得了在社会中获得生存意义。
  
  参考文献:
  [1] 希拉里·普特南:《无本体论的伦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 肖四新:《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3] 海明威,赵静男译:《太阳照常升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4] 赵旗:《试论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米卫文,女,1966—,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路翎在其文本中通过挖掘人物的深层心理,表现他们身上潜藏的“原始的强力”,无论知识分子个人英雄主义道路的探索,流浪汉旷野中的漂泊、流浪,还是普通农夫村妇畸形的生存状态,都是“原始的强力”的变态宣泄。  关键词:路翎小说原始的强力心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小说家,他的创作主要是在心理的层面上去表现的,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
期刊
摘要在长篇小说《心动如水》中,陈丹燕借几个女人的情感经历,书写了一种爱的绝望情绪,形成了对经典爱情模式的全面解构。而男性情感的怠惰,女性对童话爱情的向往,女性自身的定位等成为女性爱而绝望的原因。  关键词:经典爱情模式童话爱情爱的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爱的话语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主题之一。在这一主题下,许多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迷惘与困惑,
期刊
摘要迟子建小说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她独特的童年生境,是一种将人类引入自然的生态语言,显露出自然自在的生命特征和对精神故乡的坚守。这种语言以回归自然、回归生存大地、回归纯朴人性的方式,给笼罩在生态灾难下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与自然亲近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迟子建生态语言自然自在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当生态灾难如潘多拉的盒子露出它狰狞的面目时,当生态批评在中国这片古老
期刊
摘要30年代,左翼作家张天翼经常以革命为大背景,描写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超越了知识分子革命生活的物质和身体层面,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深层心理在“革命”这个大命题的强烈辐射下,出现的旧式心理显影和精英意识的变异。他对于“革命知识分子”的独特观照和深刻批判,审慎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自体精神建设的历史性问题。  关键词:张天翼“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精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充分应用了象征的手法。本文通过人物的象征、客观形象的象征和动物的象征三个角度分析了作品中象征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象征硬汉精神大海鲨鱼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象征,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情感,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它主要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海明
期刊
摘要格非、李洱、徐坤是90年代以来,在学院知识分子题材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小说家,本文通过分别论述三者的相关作品,讨论作为知识分子的纯文学作家,如何以写作行为应对巨变中的现实,以及他们的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和症候。  关键词:学院知识分子叙事格非李洱徐坤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格非:冲突的叙事    80年代作为先锋小说家登上文坛时,格非致力于重新翻捡为宏大叙事所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创作以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日常性和世俗性,但这并不等于她的作品远离现实、远离政治,她的小说无不体现了她创作的趋时趋利。40年代后期,她的创作更贴近政治,见出她努力适应新的政治环境的渴望。  关键词:政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许多人认为张爱玲的创作只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男女关系,题材没有时代性特色,突出的是人性或人的世俗
期刊
摘要何其芳的诗作《预言》问世,标志其诗歌创作进入新的起点。本诗无论是故事的取材、抒情对象的选择,还是表达的方式和情感的传达等,各个方面都表达出象征主义和晚唐五代诗歌对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何其芳瓦雷里通感色彩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    创作诗集《预言》时(1931—1937)的何其芳,“自以为是波德莱尔散文诗中/那个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的远方人”,此时最为吸引他的就是法国的
期刊
摘要在当代颇具影响的作家中,林白的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她的这种个人化写作,成功地穿越了个人化写作过于关注内心世界因而视野狭窄的沼泽,展现了一幅散落有致的生命图景。她把个人性极强的从容散淡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性的精神内涵相结合,用回忆和幻想等多重视点回溯个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境遇,有孤独恐惧,有无奈忧伤,更对个体精神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了温暖而明亮的思考与关怀,《万物花开》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北美新移民作家少君的旅行散文的思想内涵与写作意识,从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的视角,评析其在20世纪旅游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特质,并提出“新移民”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新移民作家少君旅行散文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中,耳目充盈着各种媒介泛滥喧嚣的信息潮流,你的内心是否会感到些许的寂寞和荒凉?在标榜理想、激情、主体性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