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是对新课程高中地理的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教学作探析,旨在通过这样的阐述来说明把握好上述三个维度之间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素养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按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深度、“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的难度、“内化生成。发展创新”的广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些三维教学把握,不仅是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更是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深度;难度;广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综述上述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依据教学标准要求,优化教学资源和过程,应该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使得学生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和提高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上述维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
一、深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能够围绕课程要求标准做到精选教材,还能够在教材使用度的把握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正是这样的教学深度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教材。满足他们地理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
正是这样的教材深度,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注重务实基础知识内容,特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点,是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运用的前提;(2)注重使用教材深度的全体性原则,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进行探析。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材使用,笔者作了如下安排:(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知晓“地壳的物质组成”基本知识,为学生的学习运用奠定基础;(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探究,划出自己的一些不懂之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质疑能力;(3)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后面的习题予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二、难度:突出重点,难易适度,因人施教
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教材难度的理解把握,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理解使得学生比较费心,也不容易理解掌握。在传统的教材设计上,除了比较直观地展现教学目标之外。还忽视了学生对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的个性特点,往往是要求“一刀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和素养的综合提高。
对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难度,首先应该精挑细选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得全面、学得扎实。其次是,注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造精神。最后,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教学中,湘版教材改变了原先的给出结论,再予以分析推理的安排,而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结构体系的理解。内容上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这也就做到了因人施教。
三、广度:内化生成,发展创新,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广度上,教师不仅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做到既注重理解感悟,更应该注重够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动力。
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的广度安排上,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拓宽知识的层面,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知识生成中,应该做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内化生成。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思维;(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和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教学,能够使得课程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同时,更有利于把握好学生的学科学习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杨万春:地理教学中学习方式培养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3 郑济洪:培养地理创新思维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4 孙新育:地理教学四要,河南教育,2005年第10期。
关键词 高中地理;深度;难度;广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综述上述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依据教学标准要求,优化教学资源和过程,应该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使得学生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和提高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上述维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
一、深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能够围绕课程要求标准做到精选教材,还能够在教材使用度的把握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正是这样的教学深度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教材。满足他们地理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
正是这样的教材深度,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注重务实基础知识内容,特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点,是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运用的前提;(2)注重使用教材深度的全体性原则,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进行探析。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材使用,笔者作了如下安排:(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知晓“地壳的物质组成”基本知识,为学生的学习运用奠定基础;(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探究,划出自己的一些不懂之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质疑能力;(3)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后面的习题予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二、难度:突出重点,难易适度,因人施教
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教材难度的理解把握,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理解使得学生比较费心,也不容易理解掌握。在传统的教材设计上,除了比较直观地展现教学目标之外。还忽视了学生对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的个性特点,往往是要求“一刀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和素养的综合提高。
对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难度,首先应该精挑细选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得全面、学得扎实。其次是,注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造精神。最后,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教学中,湘版教材改变了原先的给出结论,再予以分析推理的安排,而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结构体系的理解。内容上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这也就做到了因人施教。
三、广度:内化生成,发展创新,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广度上,教师不仅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做到既注重理解感悟,更应该注重够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动力。
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的广度安排上,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拓宽知识的层面,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知识生成中,应该做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内化生成。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思维;(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和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教学,能够使得课程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同时,更有利于把握好学生的学科学习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杨万春:地理教学中学习方式培养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3 郑济洪:培养地理创新思维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4 孙新育:地理教学四要,河南教育,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