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与尊重并施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维·李是荷兰AEGON保险集团大中华区的首席执行官。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河北一个山村小学的相关报道,被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所震撼,决定要帮助他们。
  通过多方联系,雅维·李将个人的1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这所小学。电视台对雅维·李进行了采访,并邀请他和他所捐助的那所小学的几个学生一起录制一档节目,以赞扬他的慈善行为,并借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孩子。
  制片人以为雅维·李会很乐意参加这个节目,可是他却一口回绝了。制片人很不理解,按照他的想法,做了捐资助学这种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事情,谁不渴望电视台给予报道,在屏幕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高大形象呢?雅维·李的解释是“帮助那些孩子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我心灵的需要,不需要大张旗鼓报道。更重要的是,不应该让那些孩子出现在镜头中,在电视上曝光对他们的心灵会造成伤害,尽管他们是未成年的孩子,但他们依然有尊严。”
  也许,很多人都会为雅维·李的选择和解释感到惊讶,但若是了解荷兰这个国家、了解荷兰人的慈善精神,就不会为此感到不解。荷兰人热爱慈善公益事业,他们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不需要动员,不需要号召。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一些来捐给慈善基金会,成了很多荷兰人的习惯。
  在荷兰,慈善的含义在于只是奉献不求回报,慈善的目的是使接受资助的人从此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不是良心发现时偶尔的施舍和恩赐,而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因此,在荷兰,人们自觉地把平等作为慈善捐献的基础,而尊重则是帮助受助人的最高原则。
  在荷兰人心目中,不论身份、地位、贫富,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应该尊重他人,同时获得尊重。在捐献者和受助者之间如何实现平等呢?在他们看来,做慈善不仅仅是因为受助者需要帮助,更重要的是响应自己心灵的召唤,通过行善可以获得心灵的愉悦感。所以,在助人时获得受助者的感谢后,作为施助者也会向受助者表示感谢,感谢他给了自己行善的机会。正是有了这种理念,在荷兰,即使做了再多再大的好事,也不会四处宣扬,如果那样做,只会被公众蔑视,认为他动机不纯。同样,也不会有受助者在获得帮助后对帮助他的人千恩万谢、感激涕零。一切都在平等、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
  平等是慈善捐助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平等,尊重这一助人的最高原则,慈善行动才能得以实现。在荷兰最大的慈善机构——荷兰郁金香基金会的总部院子里,有一座纪念塑像,塑像的底座刻着一行字: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塑像是一位老人,老人名叫费尔南德。
  二战期间,荷兰遭到德国侵略。战争让许多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食不果腹。费尔南德一家因为德国后裔的身份得以逃过德军的伤害。尽管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谈不上富有,但费尔南德却还要去帮助那些饥饿的逃难者。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站在自家门前,看到有逃难者经过,就走上前请求对方帮助他,到自家院子里把一根长木头抬到门口。作为感谢,费尔南德会拿出食物送给逃难者。等逃难者带着食物离开后,他再次站到门口等待下一个逃难者,请他把门口的那根长木头帮忙抬到院子里,同样,费尔南德会拿出食物以示感谢。就这样,一根木头每天反反复复被抬来抬去,费尔南德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饥饿的逃难者。
  费尔南德这种既给予帮助又呵护了受助者尊严的行善方式,受到了荷兰人的推崇。1964年,在费尔南德逝世一周年后,荷兰郁金香基金会成立,决定为他建一座塑像以示对他的纪念,并在荷兰大力提倡这种“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的慈善行为。
  为了保护受助者的尊严,在荷兰,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的受助人,记者也不会去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的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的镜头。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荷兰鹿特丹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一次慈善活动时,不慎出现了一位受助者的镜头,尽管是短短的一秒钟,却遭到了这位受助者的起诉,也受到了观众的谴责。最后,电视台台长不得不在黄金时段发表道歉声明。所以,在荷兰你看不到受助者展示自己“家徒四壁”的窘况,看不到满脸通红、眼含泪光、衣衫不整的孩子在镜头下表示感谢,听不到遭遇灾难的不幸者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不幸……
  尊严无价,如果伤害了受助者的尊严,给予再多的物质帮助也无法弥补。真正的慈善是给予贫弱者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
其他文献
高考一模二模过后,据各大留学服务中介反映,高三学生的留学咨询量迅速上升,学生家长集中关注美、英、澳、法等国的留学事宜。但有部分学生对于高中毕业后是否出国留学,拿不定主意,希望看高考成绩如何再选择出国与否。  而对于既要参加国内高考又有计划留学的考生来说,仍要提早做好留学准备,否则很可能赶不上在2008年秋季入学。为了让高考后有可能选择留学的同学不会错过2008年的入学时机,留学专家就此做了介绍,如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季节。家长孩子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挑选名校、名专业;成绩差一点的家长忙着选个最适合的学校,最起码要有书念……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参加高考,曾经是多少中国家长认为的孩子“鲤鱼跳龙门”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高考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高考不再是所有高中毕业生们的唯一选择,出国留学成为很多有条件的家长培养孩子的另外一条途径。然而真要下决心把孩子送出国,却并不是一件
期刊
来到悉尼六个月了,一直在寻找工作,今天终于得到一份IT工作,和我以前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在各IT企业竞相裁员的情况下,一个英语很烂的人能找到一个工作,实在让我兴奋异常。  在我的观点来看,第一要素是技术,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坚持不懈,第四是找工作的方法(这一点与国内很有不同)。英语也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我现在得到的这个工作就是靠我的技术得到的,不是英语,事实上,CT
期刊
一天我闲来无事,随手翻阅一本杂志,忽然发现里面有这样一妙语:“如果不要自由,那请你结婚:如果你要自由,那你就独身。”我想这一定是身陷围城的某位人士说的,看来他肯定是在婚姻中失去了自己的空间才发出“绝望”的呐喊的。  在婚姻中遭遇这般“不幸”命运的人还真不少。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新婚前夕彻夜不眠,他即对将要来临的婚姻兴奋异常,又有着另一种担心:“我不能为自己写日记了,她将看到我写的一切。”托翁的担心是
期刊
日前,在安省汽车业的裁员潮流中,加拿大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商通用汽车、同时也是0shawa地区最大的雇主,因为燃油价格上涨及经济衰退带来的销售下降,今年将会在当地的卡车装配车间裁减1,000个职位。Oshawa市长说,关闭工厂几乎涉及到全市的家家户户,对Oshawa的经济和市民生活的打击相当大,失业让那里的市民感到遭受了政府的遗弃。    卡债    对此,有位熟悉加拿大汽车生产行业的人士对我说,过去
期刊
他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中国一流法学院,并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期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法学院接受过法学教育——他们全是“海归”。  在中国北京CBD区内,世泽律师事务所是一个独特的律师事务所,这里的律师既有在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作为外国律师工作的经历,同时又有作为中国律师在本土长期执业的经验。  “我们回国后都在不同的律师所工作了一段时
期刊
我是一个很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历数过去的职业种种,从记者、公关到广告人,面铺得挺广,却没几个是真正在第一线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从前在国内的时候,每次逛街都忍不住溜进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店,这类的店主大凡都是年轻女孩;淡季的时候关门天南海北云游去也旺季的时候回来,墙上便多了几张用彩色图钉钉上的照片,货架上也多了一些店主旅游时从各地搜罗的古灵精怪的宝贝们。每每和店主聊天,总是很艳羡她们可以自由地过自己想
期刊
如今,海归不像前几年那么吃香。随着海归群体的逐年膨大,海归求职期望值居高不下和专业比例不合社会需求,竞争力不强等因素,都造成了海归就业发生转型的局面。所以,留学归国者除了具备国际化学习背景、兼具海外工作经历,在出国留学选择专业时,还要针对我国社会需求,有的放矢,才能为归国求职或创业增加砝码。  据2007年公布的《海归人才报告》显示,约七成海归处于事业上升期,且年龄集中在26~40岁,16.45%
期刊
记得我初到英国时,满眼是金发碧眼的人,满耳是似懂非懂的英文,站在大街如潮的人流中,竟然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如何避免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如何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后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我才慢慢融入新环境,开始新生活。现在我把一些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近14.4万留学生中,有近16%的人选择了职业教育。在广东,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中,约有20%的学生选择海外职业教育。    澳洲:TAFE课程  适合人群:高考成绩一般,家庭经济条件普通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简称为VET(VocationalEducation and Training),提供这类教育的学院分为公立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私立职业与技术教育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