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些看不见的“污染”正在慢慢侵袭我们的生活,而我国现在还缺少一种有效的手段或机制,对包括食品、药品、电信产品(手机等)在内的诸多与民生关系紧密之产品所产生的长期、慢性危害进行评估,并及时地向公众提出安全预警。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接连爆发重金属中毒事件,引发全民关注,乃至焦虑和恐慌,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污染并非只是对外界的一种伤害,只有环境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同样也在承受。更关键的是要认识到,重金属污染对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人来说,危害尤甚。因为重金属中毒损害机体器官往往是终生、不可逆的,且重金属在动物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很难自然排出或彻底去除。
“污染一次,遗害万年”。这说的是重金属对土壤造的孽。重金属污染的传播主要通过水和土壤进入到食物链,最后在食物链的末端——人体中富集,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已是全国性问题,但重金属染指的不只是农作物,还有水产品、猪肉等。而猪肉中的重金属超标,则大多是人为造成。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量高铜(甚至用电镀废弃物生产的硫酸铜)、高锌、高铁等被加入猪饲料中,因为有研究者不负责任地宣扬,在猪饲料中增添这些重金属,可防止小猪腹泻及促进生长,使猪肤色红润。其恶果可想而知!
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有些金属在人体结构和机能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被列为主要的营养素,一旦缺乏将导致病理学的症状特征(如钙、钾、钠、镁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常量营养金属,铁、锌、硒、锰、铜等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金属);有些金属进入人体后则会产生有害的毒性作用。食物中毒中常见的有毒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食品生产加工、农用化学物质及工业“三废”的污染。所谓有毒的金属,指既不是必需元素,又不是有益元素的那一类,它在人体内即使少量存在,对正常的代谢作用也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
当然,所有的金属如果摄取得足够多的话,都可能是有毒的,比如硒在有毒量和不足量之间的界限就非常小。人体的适应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造成病理性变化。重金属污染就是造成这种病理性变化的因素之一。
据推测,重金属在人体内引起中毒有以下几种可能因素:阻断了生物分子表现活性所必需的功能基;置换了生物分子中所必需的金属离子;改变了生物分子构象或高级结构。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在水中以无机物离子存在,无色无味,一般很难直观检测,即使仪器检测也要求高精确度的仪器才能检验出来,而县一级的实验室并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重金属危害可谓是杀手无形,难以提防。
一般来说,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原子量大于55的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重金属通常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很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导致沿河的生物和人群出现汞中毒后造成的;又如痛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镉的出现会干扰钙的新陈代谢,造成钙从骨头中流失,使骨头变得很脆弱,并且疼痛难耐。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对人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几十年风雨。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推出的一种汽油抗爆剂风靡一时。因为使用添加了四乙基铅的这种汽油后,汽车的震动减少了。后来,哈佛大学的一位女医学家发现,在汽油中添加铅会造成空气污染,小孩过多呼吸这种废气后,铅会进入脑部,从而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
这位女科学家的观点当即遭到美孚石油公司的反驳,后者要求她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已的观点。由于受到当时科研条件的限制,她拿不出直接证据。因此,这种含铅汽油整整销售了25年。在这25年里,利益集团挣足了钱,同时也使得多达700万吨的铅被释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种“滞后效应”真是发人深省。
自2009年国内一些地区相继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后,重金属污染问题随即成为社会焦点。从根本上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主要与企业行为失范、政府监管不力和公众监督乏力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标准、信用和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单薄与苍白。
延伸开来说,还有一件人们很少意识到、有关方面很少关注到、想起来有点儿后怕的事情是:某些看不见的“污染”正在慢慢侵袭我们的生活,而我国现在还缺少一种有效的手段或机制,对包括食品、药品、电信产品(手机等)在内的诸多与民生关系紧密之产品所产生的长期、慢性危害进行评估,并及时地向公众提出安全预警。
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看不见的,恐怕才是最要命的。无视这些问题,或等到问题比较严重时才去关注,很有可能带来这样的后果:危害已大规模扩散,许多消费者由于毒害的长期积累,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危险。多年以后,无疑将导致公民个人医疗支出加大、国家医疗成本也大幅增加。从长远和大面来看,于公于私,都是不划算的。
今天,污染防治的战场已经转向针对置我们大家于险境的物质和行为,包括会不知不觉地带来永久性伤害的致癌物和其他有害毒物。人体就像地球本身那样,累积了太多已知的、可疑的毒素。美国环境学者德维拉•戴维斯指出,“环境污染”从来没有被作为致死因素列在任何人的死亡证明书上。我们常常被告知应该作何选择,却无法控制周围世界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戴维斯赞成采用一种全新的思考健康与环境问题的方法。我们必须避免让个体遭受他们无法抵御的伤害,而且应该认识到这些发生在我们群体身上之事的重要性。在危及大批人的健康并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之时,以选择稳妥的做法为妙。在公共生活的许多领域,得承认这样一个原则:我们不能坐等建筑物或桥梁倒塌,而应事先检查并巩固它们的安全性;我们不应坐等轮船沉没,而应提前在船上放置救生衣……我们现在要做出明智的选择: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将会冒多大的风险和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改变这些污染源。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付诸切实的行动吗?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呼应本文开头的话,再问一句:我们施加于地球的,是否也在施加于我们自己?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接连爆发重金属中毒事件,引发全民关注,乃至焦虑和恐慌,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污染并非只是对外界的一种伤害,只有环境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同样也在承受。更关键的是要认识到,重金属污染对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人来说,危害尤甚。因为重金属中毒损害机体器官往往是终生、不可逆的,且重金属在动物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很难自然排出或彻底去除。
“污染一次,遗害万年”。这说的是重金属对土壤造的孽。重金属污染的传播主要通过水和土壤进入到食物链,最后在食物链的末端——人体中富集,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已是全国性问题,但重金属染指的不只是农作物,还有水产品、猪肉等。而猪肉中的重金属超标,则大多是人为造成。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量高铜(甚至用电镀废弃物生产的硫酸铜)、高锌、高铁等被加入猪饲料中,因为有研究者不负责任地宣扬,在猪饲料中增添这些重金属,可防止小猪腹泻及促进生长,使猪肤色红润。其恶果可想而知!
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有些金属在人体结构和机能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被列为主要的营养素,一旦缺乏将导致病理学的症状特征(如钙、钾、钠、镁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常量营养金属,铁、锌、硒、锰、铜等为人体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金属);有些金属进入人体后则会产生有害的毒性作用。食物中毒中常见的有毒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食品生产加工、农用化学物质及工业“三废”的污染。所谓有毒的金属,指既不是必需元素,又不是有益元素的那一类,它在人体内即使少量存在,对正常的代谢作用也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
当然,所有的金属如果摄取得足够多的话,都可能是有毒的,比如硒在有毒量和不足量之间的界限就非常小。人体的适应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造成病理性变化。重金属污染就是造成这种病理性变化的因素之一。
据推测,重金属在人体内引起中毒有以下几种可能因素:阻断了生物分子表现活性所必需的功能基;置换了生物分子中所必需的金属离子;改变了生物分子构象或高级结构。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在水中以无机物离子存在,无色无味,一般很难直观检测,即使仪器检测也要求高精确度的仪器才能检验出来,而县一级的实验室并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重金属危害可谓是杀手无形,难以提防。
一般来说,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原子量大于55的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重金属通常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很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导致沿河的生物和人群出现汞中毒后造成的;又如痛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镉的出现会干扰钙的新陈代谢,造成钙从骨头中流失,使骨头变得很脆弱,并且疼痛难耐。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对人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几十年风雨。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推出的一种汽油抗爆剂风靡一时。因为使用添加了四乙基铅的这种汽油后,汽车的震动减少了。后来,哈佛大学的一位女医学家发现,在汽油中添加铅会造成空气污染,小孩过多呼吸这种废气后,铅会进入脑部,从而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
这位女科学家的观点当即遭到美孚石油公司的反驳,后者要求她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已的观点。由于受到当时科研条件的限制,她拿不出直接证据。因此,这种含铅汽油整整销售了25年。在这25年里,利益集团挣足了钱,同时也使得多达700万吨的铅被释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种“滞后效应”真是发人深省。
自2009年国内一些地区相继发生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后,重金属污染问题随即成为社会焦点。从根本上说,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主要与企业行为失范、政府监管不力和公众监督乏力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标准、信用和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单薄与苍白。
延伸开来说,还有一件人们很少意识到、有关方面很少关注到、想起来有点儿后怕的事情是:某些看不见的“污染”正在慢慢侵袭我们的生活,而我国现在还缺少一种有效的手段或机制,对包括食品、药品、电信产品(手机等)在内的诸多与民生关系紧密之产品所产生的长期、慢性危害进行评估,并及时地向公众提出安全预警。
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看不见的,恐怕才是最要命的。无视这些问题,或等到问题比较严重时才去关注,很有可能带来这样的后果:危害已大规模扩散,许多消费者由于毒害的长期积累,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危险。多年以后,无疑将导致公民个人医疗支出加大、国家医疗成本也大幅增加。从长远和大面来看,于公于私,都是不划算的。
今天,污染防治的战场已经转向针对置我们大家于险境的物质和行为,包括会不知不觉地带来永久性伤害的致癌物和其他有害毒物。人体就像地球本身那样,累积了太多已知的、可疑的毒素。美国环境学者德维拉•戴维斯指出,“环境污染”从来没有被作为致死因素列在任何人的死亡证明书上。我们常常被告知应该作何选择,却无法控制周围世界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戴维斯赞成采用一种全新的思考健康与环境问题的方法。我们必须避免让个体遭受他们无法抵御的伤害,而且应该认识到这些发生在我们群体身上之事的重要性。在危及大批人的健康并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之时,以选择稳妥的做法为妙。在公共生活的许多领域,得承认这样一个原则:我们不能坐等建筑物或桥梁倒塌,而应事先检查并巩固它们的安全性;我们不应坐等轮船沉没,而应提前在船上放置救生衣……我们现在要做出明智的选择: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将会冒多大的风险和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改变这些污染源。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付诸切实的行动吗?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呼应本文开头的话,再问一句:我们施加于地球的,是否也在施加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