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中国外经贸形势的发展总是出乎人们预料。200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为5100亿美元左右,跟2000年相比增长7.4%,居世界第六位。到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6200亿,实增1100亿;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并在当年超过美国。美国泡沫经济破灭以来,这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复苏艰难,2002年全球贸易只增长了不到2%,国际投资2001年急剧下降50%,2002年又比上年再降20%,惟有中国经济逆势而动,快速增长。
国内经济学家们对2003年形势的分析,一开始并不乐观,因为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全球通缩使得欧美日对中国出口货物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手段,再加上非典SARS的影口向,认为,2003年不会有2002年这么高的增长率。但是结果大大出乎人们预料, 到2003年底全年增长了37%,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净增2300多亿,净增数比2002年翻一番,外资达532亿,略有增长。其中仅进口就比2002年增加了1100多亿美元,对比全球的贸易量增加1万亿的数字,去年中国新增加的进口量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带来的好处占到了全球贸易的11.7%,居世界第一。
2004年头5个月这种增长势头还在持续。虽然从今年开始中国出口退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退税率普遍下调。大多数人认为,由于出口退税率下降,可能会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国际贸易的摩擦问题也不容忽视。但是,今年1到5月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国际贸易上升的趋势没有减缓,还有往上走的趋势。今年1到5月,进出口总额达到4238亿,增长37.1%;至4月份吸收外资89.2亿,增长10.3%。这个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关键是能否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使得我国外经贸的高速增长态势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是我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潜力非常巨大,城市化进程在快速发展,农村的消费还没有激发起来;二是世界产业分工正在新一轮重新配置,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刚刚开始,方兴未艾。
据WTO的统计,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四位,比我国高的有美国、欧盟、日本。其中进口我国排在第三,去年超过了日本。全年出口占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33%,外贸依存度达到60%以上。外汇储备4000多亿美元,占世界第二位。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总额大概只有6%左右,我国整体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4%。由此可见,排名虽然不低,但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国经济总量折合美元大概是1万亿多,只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4,如果把欧盟经济总量加到一起,也是中国的10倍。按照今年5月9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04年世界国家的竞争力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上升了五位,在60个国家中,我国是第24位。
我国在外经贸方面有上嘉表现,主要原因有
一是宏观经济比较好。比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给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给进出口和吸收外资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3年GDP增加9.1%,达到11.7亿万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零售总额较快增长,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外经贸产生了强大推动力,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2003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比较好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加速。美国去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2.9%,下半年增长较快,全年经济总量增长了3.1%,达3100多亿美元。日本去年转负为正,尤其出口非常快,全年经济增长了2%。欧盟情况差一些,始终是在负的零点几或者正的零点几之间徘徊,主要原因是,个人消费始终疲弱,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抬高,欧盟成立后因受《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使得欧盟各国财政政策运作空间很有限。反观我国,为了启动经济,近年发行了大批国债,2002年采取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很有效,保证了7.8%的增长。2003年美、日经济的复苏又给我国带来了较好空间,尤其是美元对其他外币汇率降低,人民币相对币值较低,这就给出口带来非常好的机遇。
二、我国外经贸的竞争优势
1.政策竞争力优势。这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竞争力,西方国家不具备,主要体现在市场和行业准入上。这里的市场和行业准入是指放宽限制,促进贸易自由化。过去我国外经济贸易是国家垄断经营的,随着改革开放度的增加,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进入外经贸领域,以往积蓄以久的能量有了宣泄的渠道,竞争能力和活力就充分显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策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外资的结果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外资企业出口占到58%,进口占到56%,比去年数字又升高了。二是允许集体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私营企业放开之后,2003年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达到了977亿美元,增长速度属于爆发式。今年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外贸法》明确规定个人也可以做外贸,预计未来几年,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还将高速增长。三是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出口措施,如退税、贴息等手段。总之,政策上的放开,对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优势。我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比较完备的产业部门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凡是世界上有的工业门类中国基本上都有。这一优势在发展中国家里站在前列。目前正值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国抓住这个机会,就能充分显现出竞争力的优势。我国工业的配套能力强,制造业在世界上排在第四位。中国现在产量世界第一的有100多种,纺织、服装、钢铁、煤炭、化肥的生产能力都是世界第一。世界上的丝绸70%都是中国产的。彩电一年生产4000万台,大概占全世界1/3。空调1800万台,洗衣机1400万台,电冰箱1300万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大量份额。而电扇7600万台,照相机5500万台,电话机9600万台,录像机1亿台,手机8000万部的产量,基本上占世界总生产总量的1/2。
此外,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不能截然割裂开来,现在世界上汽车工业甚至电子信息业,技术含量高,但有相当一部分又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几年,尤其2002、2003年,世界信息技术类和通信类产业的组装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惊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乃至环渤海地区,使得我国已成为第三大世界信息产业基地。
以上背景和条件,使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方面。其特点如下一是外资为主,迅速发展。现在外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全部出口的半壁江山,其中加工贸易占到80%,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上世纪80年代,出口主要是轻纺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80年代末开始,出口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机电产品;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幅度非常惊人,形成第三波增长高潮,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打产品。三是增加了创汇,加工贸易目前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所带来的顺差总量相当不少。四是扩大了就业,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人有3000万,其中珠三角地区就吸纳了1300万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于我国中西部的省份。
3.劳动力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他国尚不具备与我竞争的实力。一是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规模庞大,有7亿多人,因为供应量巨大,形成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平均工资只有发达国家的1/30至1/40,甚至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二是我国的劳动力在质量方面也有相对优势。表现在每个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并不低,我国每年大概有近200万大学或大专毕业生,其中理王科本科毕业75万人,高中毕业生到2008年有860万人,这些劳动力每年都得进到劳动力市场上去。据调查,中国机电及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都比较高,出口产品的质量非常好,这也是跨国公司选择大规模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
三、当前影响竞争刀提升的几个问题
1.外部的贸易环境存在不平衡,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一方面,贸易摩擦增多说明我们竞争力提高了,外国一些特定产业感到某种程度的竞争威胁,为避免衰退,只好和我们打贸易战,这是中国竞争力提高的表现。反过来,这种贸易摩擦的增多,又对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目前国内生产加工能力巨大、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国内消费能力还跟不上等原因,中国制造的产品仍然需要大量出口,所以,国际贸易摩擦纠纷频繁的局面短期内还不能改变,甚至有高发化、激烈化的趋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定文件中,有四个条款成为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动贸易摩擦的依据。第一个条款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WTO认定我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按规定,我国加入WTO的15年内,企业如不能证明你所生产的产品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那么进口国就视同你非市场经济,按替代国生产同样的东西需要多少成本,就算你多少成本。最近美国仲裁中国彩电倾销案就是典型的例子,长虹每年出口300万台,他们认为长虹是国企,政府给予贷款优惠,土地使用没有收费,因此被视同是非市场经济因素,而裁定给一个增高的反倾销税。第二个条款是特定产品过渡性的保障机制,规定中国加入WTO的12年以内如果来自于中国原产地的产品对这个国家这个领域造成了威胁或者市场价格被扰乱了,进口国可以限制进口。第三个条款是专门对纺织品的一个限制措施,规定在2008年以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如果由于数量增加造成当地市场扰乱,也可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增长率控制在7.5%。第四个条款是过渡性审议机制,这主要针对中国政府的,入世8年内,每年世贸组织有关机构要审查一次中国履行承诺情况,每年一小审十年一终审,每次审查中,其他成员国都可以利用审查机制,在贸易摩擦中增加阻挠因素。
2.贸易结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流动性非常大。国外跨国公司来华采购,办组装车间,就是看到在中国组装生产综合成本低廉,但是也随时可以由于种种原因不到你这里来。墨西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因为免税,美国把很多纺织服装厂商的生产线都转移到墨西哥去了,导致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1年,墨西哥的加工贸易高速发展,2001年墨西哥的加工贸易占到墨西哥出口的48%,进口35%,雇佣了墨西哥全国就业人口的20%。但是后来美国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开始衰退,立即影响了墨西哥的加工贸易,两年半的时间里,20%的工人 失业。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加工贸易的一个特点,就是无根工业,主动权掌握在人家手里。对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做打算。现在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在IT和软件技术上发展非常快,东盟各国也采取各种各样的优惠办法吸收外资等等,它们的竞争力也不弱,因此,如何改善我国目前贸易结构中的不稳定因素,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3.发展的模式需要转变。到现在为止,我国主要靠增加数量,靠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取胜的发展模式未能根本改观。这个弱点虽然企业意识到了,政府也意识到了,但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粗放性的增长实际上是近年来阻碍我们提升竞争力的严重桎梏,主要表现形式是产品消耗大量资源,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例如,中国GDP占到世界总量的4%,但石油消费世界第二,把全世界7%的石油消耗掉了,发电量消耗13%,钢材消耗27%,水泥消耗40%,煤炭消耗31%,4%的GDP是用如此巨大的物耗来支撑实现的。再如,全国每年生产彩电4000万台,但彩电的104项关键技术,国内能够掌握的只有60%;手机每年生产出口8000万部,但65项关键技术我们只掌握了一半;而DVD的关键技术我们掌握的还不到16%,核心技术都在外国公司手里。另一个靠数量增长低价竞争的例子是维生素C的出口。中国是该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商,出口占到全世界维生素C贸易量的一多半,因为产能大竞争激烈,竞争手段单一,就是低价竞销,原来每公斤卖5美元的单价,后来降到2.8美元,不仅造成增产不增收,贸易条件恶化,而且引起世界各国要对我们实行反倾销。最后还是我国采取主动措施,充分进行厂家协调,使得2003年反弹到每公斤6美元,为国家、为企业都创造了更多的收益。
4.对各类国际标准不适应。目前主要是对形形色色的产品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设备标准不适应。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应该有个冷静的、理性的态度,一分为二看问题。不要一说国际标准,就是发达国家对我们中国设置贸易壁垒,就是要压制中国,不让中国发展等等。外国利用标准问题向我施压,以达到压制我国优势竞争力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也要看到,有些标准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已经成为国际通用准则,具有普适性。有些标准,代表着生产力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适应或者不愿意去适应它,结果只有是自己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例如IS09000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经过若干年前引进中国,现在逐渐成为我国国内标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达标的代名词,在实践中起到了提升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竞争力的作用。再如目前在国际贸易中推出的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涉及企业不能用童工、不能强迫劳动、不能无限制加班、内部健全管理体系等等9千方面,这个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工权益。现在全球已经有200家跨国公司根据这个标准制定了他们采购的准则,沃尔玛等50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采购时提出了这个标准,要求供应商符合SA8000。据了解,我国有42家的企业通过了这个标准的审核,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像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厂商等。根据国际上的一项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买消费晶的时候都要考虑这些标准,要是没有达到,他们宁可不买。对此类新标准究竟怎样看,就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技术标准也好,环境标准也好,社会标准也好,都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大企业既然要进入全球采购和生产的整体链条中,在国际大循环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就得主动适应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经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