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很多时候所采取的手段就是进行批评。当然,有时候的批评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批评需要方法,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批评呢?我们会进行有效批评吗?
首先,我们要理解批评的含义。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过失、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玉不琢,不成器”,我们都期望通过批评对孩子进行“雕琢”,矫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让孩子成为一块美玉。
你眼中的批评是什么样的呢?提到批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浮现这样一番情境吧:大声呵斥、唾沫横飞!貌似这样的架势才能压制住错误的制造者,然而,这样的批评有效吗?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实例,通过这几件小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下自己曾作出的批评是否有效呢?
案例1:
滔滔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调皮小家伙。上课喜欢插嘴、很爱管闲事、喜欢告状、喜欢捣乱……他的名字每天可以被提到不下20次。一天,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准备上床睡觉,他们有的自己脱衣服,有的能干点的小朋友帮着临床的小朋友拉衣服拉裤子。陆云帆和滔滔是临床,每天滔滔都会帮她拉衣服,可是,今天却传来了陆云帆的哭声,走近一问,只听见陆云帆喊好疼,一看,原来她的嘴角磕坏了,而滔滔就呆坐在一旁,问帆帆发生什么事,她说,滔滔把她一拉就撞在了床边上…因为当时很担心帆帆,所以也对滔滔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怎么搞的?为什么那么不小心呢?快跟帆帆道歉。”他委屈地哭了,然后说了一声“对不起”。
嘴上说了“对不起”的滔滔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老师直截了当的批评估计要让受了委屈的滔滔难过好一阵子了。因为事实上滔滔也是为了帮助帆帆,可到最后他的好心却遭来了不理解的批评,我们的批评让孩子难过、委屈,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案例2:
区域活动中,娃娃家和探索屋之间被一个长长的柜子隔开着,但是小朋友很容易就能爬上那个柜子,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特别喜欢从这个柜子上越过,要知道一不小心的话孩子们是会摔下来的。老师对这样的情况会作出两种反应。A老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怎么可以爬到柜子上面去玩啊?万一摔下来把腿摔断了怎么办?下次再看到你这个样子的话,不许你玩游戏了。”B老师:“孩子,你看柜子那么窄,爬到上面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老师不喜欢你这么做。万一不小心摔伤了,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很难过的。”
A老师对当时的行为大为光火,既害怕又生气。这里,老师用了语言“万一摔下来把腿摔断了怎么办?下次再看到你这个样子的话,不许你玩游戏了”,这样的话其实是老师担心和害怕情绪的宣泄。可能在当时能吓唬住孩子,但是他们能从内心接受这样的批评方式吗?还是只是当成耳边风,纯粹是老师的一次无效批评呢?而B老师是我们看到的另一种版本的批评。她通过语言告诉孩子爬到柜子上的危险性以及老师和小朋友对此的感受,让犯错的孩子很容易地接受爱他的老师所说的危险性这一信息,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很关爱他的这一情感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交往式的批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交往,当孩子出现了错误行为或者不当行为的时候,教育者和孩子之间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
案例3:
还是滔滔。每次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收拾完再过来的。其实我们的要求是让每个孩子负责自己所玩的区域,但是他每次都要忙着帮别人收拾。今天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听着音乐搬好椅子回到座位上了,我转过身正想批评还没做好准备的小朋友,只见滔滔正跪在地上帮崔丽媛绑鞋带……其实,平时滔滔的鞋带总会掉,说实话,他真的不会系鞋带,每次都是我等他尝试了许久后,然后帮他绑上鞋带的,但是现在他正努力尝试着帮其他小朋友绑鞋带。幸好我停止了自己的批评,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想,如果我今天做出了批评,那么对他肯定是有伤害的。平时滔滔自己尝试系鞋带,并没有马上就来求助老师,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表扬的,我们应该在鼓励表扬他的同时帮助他学会绑鞋带,而我缺少的这点耐心让他一直没有学会绑鞋带的本领,这是我的失误。
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我们作出批评的这个决定时,真的有必要停下个三秒想一想究竟我的批评能不能带来好的效果。孩子受到批评后,照样一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变得胆小和拘谨了,那么,我们的批评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变得不快乐了。
成长的过程中,哪个孩子不犯错?“真是笨死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句批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原谅批评他的那个人,却永远忘不了这样的伤害。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正是我们一句不经意的批评,或者是一时的情绪宣泄,就可能影响了孩子某方面的发展。所以,请对你的批评负责吧,让我们用充满爱的心去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批评孩子,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吧!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首先,我们要理解批评的含义。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过失、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玉不琢,不成器”,我们都期望通过批评对孩子进行“雕琢”,矫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让孩子成为一块美玉。
你眼中的批评是什么样的呢?提到批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浮现这样一番情境吧:大声呵斥、唾沫横飞!貌似这样的架势才能压制住错误的制造者,然而,这样的批评有效吗?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实例,通过这几件小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下自己曾作出的批评是否有效呢?
案例1:
滔滔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调皮小家伙。上课喜欢插嘴、很爱管闲事、喜欢告状、喜欢捣乱……他的名字每天可以被提到不下20次。一天,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准备上床睡觉,他们有的自己脱衣服,有的能干点的小朋友帮着临床的小朋友拉衣服拉裤子。陆云帆和滔滔是临床,每天滔滔都会帮她拉衣服,可是,今天却传来了陆云帆的哭声,走近一问,只听见陆云帆喊好疼,一看,原来她的嘴角磕坏了,而滔滔就呆坐在一旁,问帆帆发生什么事,她说,滔滔把她一拉就撞在了床边上…因为当时很担心帆帆,所以也对滔滔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怎么搞的?为什么那么不小心呢?快跟帆帆道歉。”他委屈地哭了,然后说了一声“对不起”。
嘴上说了“对不起”的滔滔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老师直截了当的批评估计要让受了委屈的滔滔难过好一阵子了。因为事实上滔滔也是为了帮助帆帆,可到最后他的好心却遭来了不理解的批评,我们的批评让孩子难过、委屈,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案例2:
区域活动中,娃娃家和探索屋之间被一个长长的柜子隔开着,但是小朋友很容易就能爬上那个柜子,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特别喜欢从这个柜子上越过,要知道一不小心的话孩子们是会摔下来的。老师对这样的情况会作出两种反应。A老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怎么可以爬到柜子上面去玩啊?万一摔下来把腿摔断了怎么办?下次再看到你这个样子的话,不许你玩游戏了。”B老师:“孩子,你看柜子那么窄,爬到上面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老师不喜欢你这么做。万一不小心摔伤了,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很难过的。”
A老师对当时的行为大为光火,既害怕又生气。这里,老师用了语言“万一摔下来把腿摔断了怎么办?下次再看到你这个样子的话,不许你玩游戏了”,这样的话其实是老师担心和害怕情绪的宣泄。可能在当时能吓唬住孩子,但是他们能从内心接受这样的批评方式吗?还是只是当成耳边风,纯粹是老师的一次无效批评呢?而B老师是我们看到的另一种版本的批评。她通过语言告诉孩子爬到柜子上的危险性以及老师和小朋友对此的感受,让犯错的孩子很容易地接受爱他的老师所说的危险性这一信息,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很关爱他的这一情感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交往式的批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交往,当孩子出现了错误行为或者不当行为的时候,教育者和孩子之间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
案例3:
还是滔滔。每次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收拾完再过来的。其实我们的要求是让每个孩子负责自己所玩的区域,但是他每次都要忙着帮别人收拾。今天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听着音乐搬好椅子回到座位上了,我转过身正想批评还没做好准备的小朋友,只见滔滔正跪在地上帮崔丽媛绑鞋带……其实,平时滔滔的鞋带总会掉,说实话,他真的不会系鞋带,每次都是我等他尝试了许久后,然后帮他绑上鞋带的,但是现在他正努力尝试着帮其他小朋友绑鞋带。幸好我停止了自己的批评,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想,如果我今天做出了批评,那么对他肯定是有伤害的。平时滔滔自己尝试系鞋带,并没有马上就来求助老师,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表扬的,我们应该在鼓励表扬他的同时帮助他学会绑鞋带,而我缺少的这点耐心让他一直没有学会绑鞋带的本领,这是我的失误。
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我们作出批评的这个决定时,真的有必要停下个三秒想一想究竟我的批评能不能带来好的效果。孩子受到批评后,照样一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变得胆小和拘谨了,那么,我们的批评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变得不快乐了。
成长的过程中,哪个孩子不犯错?“真是笨死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句批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原谅批评他的那个人,却永远忘不了这样的伤害。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正是我们一句不经意的批评,或者是一时的情绪宣泄,就可能影响了孩子某方面的发展。所以,请对你的批评负责吧,让我们用充满爱的心去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批评孩子,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吧!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