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提问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积极主动提问。下面,笔者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教学生学会提问。
  
  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愿意问
  
  不仅学生普遍认为,甚至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认为,只要记忆力好,一切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被动地记忆与带着问题去学习,结果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产生“问”的冲动呢?
  
  1 用兴趣唤醒问题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那么,教师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借用语文课本。常言说:“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历史背景,历史教师在讲到某段历史时,如能适时借用学生熟悉的语文课本内容,有利于激发兴趣。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映出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衰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无奈及宋统一南方的历史必然;“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画出了偏安江南的南宋当局的心志。课堂上,当笔者念起这些诗词时,全体学生便会跟着一起吟诵,兴趣高涨,历史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巧用“历史偶像”。学生崇拜“偶像”,教师如能把历史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讲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刘备的“三顾茅庐”、祖狄的“闻鸡起舞”,还有拿破仑、罗斯福、丘吉尔……教师巧用历史人物,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选用影视信息。调查研究表明,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广泛进入青少年的生活视野,影响着他们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格修养。课堂上教师如能适当地选用“影视信息”,如《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抗日战争》《郑成功》《郑和下西洋》等片段,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历史就能走近学生,使课堂不再枯燥,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
  
  2 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开始大多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教师把提问权还给了学生,可课堂上真正提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一是害羞、害怕,担心讲错了被老师批评和同学笑话。二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问。三是觉得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
  对于害羞害怕的学生,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学习与思考的名人名言,启发其质疑。另外,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很重要。如笔者课前喜欢早一点到教室,坐在学生中间,与学生谈谈今天在学校的心情,上课的学习情况,本节课希望老师讲些什么内容;课堂上用真诚的笑脸,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这些都有利于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不知道该怎么问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示范提问。如:“还有问题吗?”“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一个问题……”这类学生往往反应较慢,所以还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提问机会和空间,口头的、书面的等形式都行,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于那些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不愿意问的学生,教师应想办法为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交给他们一些解疑的任务(可以放在课后完成);或让他们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提问兴趣。
  
  二、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问得准
  
  有了问题意识,就要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问,得准。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授之以渔”。
  
  1 给学生基本的提问“秘诀”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五字“秘诀”:读-找-构-比-悟。“读”即读材料,认真读,边思边读;“找”即找重点句或关键词;“构”即用文字或语言把所想提的问题表达出来;“比”即比一比同一材料下不同学生的问题,看谁的问题问得准确、恰到好处,谁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好、问到点子上,评出等级;“悟”即让学生通过比较悟出提问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提问能力。以“三国鼎立”为例,笔者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读-找-构-比-悟”,个个跃跃欲试。典型的提问有:诸葛亮的茅庐是什么样子?(幼稚、离题的问题,引起同学大笑,笔者及时制止,并对这位学生的大胆精神予以肯定)“三国”分别指哪三国?(直接可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孙、刘为什么要联合?赤壁之战有何意义?(经过思考加工后可理解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三国鼎立到底是历史倒退,还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历史进步?(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性问题)笔者把全部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比较问题的等级和准确度。这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点头表示:噢!原来问题是可以这样提的。
  
  2 指导学生在何处提问、从何角度提问
  随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提问就不能再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有明确的目标。
  (1)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提问
  即围绕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高问题质量。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原因和办法,不但要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不仅要从正面深入思考,还要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看法。如关于“红军长征”的教学,笔者先提出“红军长征时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这一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路线提问。有位学生思考后就提出:“这条路崎岖难行,要渡过大江大河、翻越崇山峻岭、趟过陷阱密布的沼泽,红军为什么要这样走?他们是怎么渡过难关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的必要性、红军长征在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性等精神内涵。
  (2)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亲历的事提问
  对实际生活或亲历的事,学生往往感触较深。如上网有哪些利弊?怎样看待班级盛行的生日请客现象?怎样合理消费?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如何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事件、观点的对比联想处提问
  当两个或几个不同事件、观点存在某些异同时,引导学生分类对比,合理联想,大胆猜测,提出问题,于激发兴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比较,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者在时间、背景、规模、结果上有那些不同?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给两国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课堂要完成的目标。解决了这些问题,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4)从对“矛盾”的事例怀疑处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笔者在讲“儒家”思想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大典”视频,并在课堂讨论中先给出结论:儒家观点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前 后似乎存在矛盾,于是有学生提问:“这个结论,如何解释刚才视频的场景?二者好像有点不符。”笔者表扬这位学生的细心,鼓励学生对“矛盾”的地方大胆质疑,不人云亦云,不做“永远听老师讲”的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发现。
  (5)从不懂的地方提问
  要让学生对课堂小结不懂的地方提问,首先要改变由教师归纳小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把课堂小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归纳小结,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对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或考试讲评不懂的地方提问。
  
  三、引导学生优化提问,让学生问得深
  
  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并能把握一定的提问要领和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活,问好,问得有质量、有深度,努力创新。
  
  1 向核心内容提问
  高质量的提问需要有核心问题意识,有时一个问题问得好,能涵盖所学的核心内容,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戊戌变法”时,笔者留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时间,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大多数是一些诸如戊戌变法的时间、人物、起因、过程、内容等知识性或理解水平层次低的问题,有一些是重叠和交叉的。能否提出一个具有核心性的、能涵盖问题基本特征或实质的问题?在反复的促问下,终于有学生提出一个较深刻的能够涵盏所学的实质性问题:“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在相似的背景下,结果却完全不同,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设问让师生共同找到了破题的关节点,学生在类似的思考创新中获得了长足进步,他们对捕捉核心问题的兴趣及敏锐性大大提高。笔者常常告诉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经常要使用的词语有:表现、反映、相比、想象、类推、假如、可能等。这样反复训练、磨练,能培养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的基本能力。
  
  2 向知识联系处提问
  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一个个知识点后,更要学会分析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学会迁移,从整体性把握知识结构。如“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个知识点,在东汉、三国:唐、宋时期的教材内容中都有涉及,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进行如下的梳理: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北方经济重心的丧失,对南方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再如,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可提问:从中华传承文明兴衰离合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规律?举例说明。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提问,学生如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有能力将已有知识结构自行重组,形成了自有的知识体系。
  
  3 向现实热点问题提问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借鉴历史,因此,在对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后,应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历史事件对现实的意义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如,古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对社会人才的重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都可以从课本知识出发,以现实意义为落脚点,进行提问思考,以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为现实服务。
  实践证明,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方法,也就给学生的优质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因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都是学生,其兴趣和关注度大不一样,教学效果也就出乎意料的好。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于党的纲领性文件中。而之前,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差,但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寓意深远,
摘 要:核心素养有三大本质特征: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的内隐性,影响着对其的评测,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忽视,但它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价值;内隐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微粒,即分子、原子、离子等,由于微粒之小、之多而致使很难直接研究,需要借助宏观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一桥梁帮助实现物质间转化的定量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切实把握好物质的量的教学,体现化学核
摘 要:一节历史好课应该具备好的教学立意、好的历史细节、好的问题设计、好的情感渗透等四个基本要素。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的,能使课堂出彩,能触动学生的思绪,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历史好课;教学立意;历史细节;问题设计;情感渗透  “同课异构”是新课程实施后颇为流行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在一次“课堂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小沈、大李、小李三位青年教师就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地理教学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学过中国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地图又不感兴趣;而在文综中,中国地理是比较难教的内容,以致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供参考。  一、强化地理空间  让我们先从高考涉及的中国地理试题切入,从中解读《高考大纲》的要求。  【例1】(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7题)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
摘 要:时空观念是重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必须置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概念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概念;民主  时空观念是专家组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提出的5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1]。有学者认为时空观念是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观念[2]。笔者以为,历史概念
她自小天资聪颖,从上小学起,她的各科成绩就在班里遥遥领先。老师们常常拿她的优秀激励那些顽皮不愿用功的同学。那时的她非常得意,在班里是骄傲的公主,回到家里同样受尽宠爱,她总是和父母打成一片,或者一起下棋,或者比赛唱歌……  可自她上中学起,母亲开始疾病缠身,父亲只能带着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在她初中三年的记忆中,家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往昔的温馨和快乐变得虚幻而又遥远。  初三下学期的一个晚上,
摘 要:生物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可读性直接影响生物教育的效果,教材难度设置合理是教材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经对中美教材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一章的比较发现,我国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2019版)课程难度略低于美国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教师在该章的教学中要适当降低课程时间和课程广度,适当增加课程深度。   关键词:中美高中生物;遗传规律;教材难度;比较研究  教材编写难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材质
一、研究的缘起:现代诗歌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    《新课标》突出“欣赏”、“体验”,体现了对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回归。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诗歌在初中课本中人选的比例明显增加,全套初中教材中,收录了17课23首诗歌。这样,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也提上了重要日程,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教学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问题日益突显。  但是,反观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的教研课、观摩课、展示课、评比课,仍然普遍存在
一次,年级组用了一份外地试卷进行检测。因试卷由年级组提供,又是其他地区使用过的,阅卷时间又紧,我们就没有仔细研究参考答案,直接将学生的答案交机器处理了。事后笔者发现,其中有一题的得分率只有42.5%,题目是这样的:  题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 辛亥革命创造了
一    七点多的时候,夏整理好所有的试卷,站起来收拾书包,关灯,然后锁上门。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校园里很安静。夏一直低着头数着自己的步子,快到校门口的时候突然有低低的笑声突兀地出现在冷寂的空气中,沙沙沉沉的,是男孩子的声音。夏头皮一麻,脚下的步子一下子变得慌张急促起来。  喂,夏怡。那个声音带着明朗的欢愉再次响起来,不高不低,是非常温和的声调。  夏松了一口气,礼貌地上扬嘴角说,苏程远,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