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南调”难解近渴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人热盼的“北水南调”,尽管是一个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互惠方案,但未来内地落实QDII,必定要循序渐进。因为北京除了会考虑QDII对内地经济融入国际的正面意义外,自不会不深入考虑对内地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至于对香港市场造成扭曲现象的负面效应,同样不能不谨慎思量。
  香港近几年的七月前后,国企 (H)股总会出现异动,原因很简单--市场憧憬内地的QDII出台,冀望大量的“北水”能够获准“南调”。
  这种异动情况,今年更加明显;六月七日,内地宏观调控的加息阴影获得初步澄清后,QDII即将出台的传闻再度热炽,国企指数随之急涨,一个交易日的升幅,便达到5.28%之强,比恒生指数的升幅高出一倍有余。
  
  冀望“北水南调” 香港热炒QDII
  
  内地多位官员今年以来的言论,是香港市场对QDII消息更为雀跃的原因:早在二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就表示,作为2004年改革的一部分,外管局将研究推出QDII机制;到了五月,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中国经济高峰会上透露,正在制订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关规定的细节,QDII有望年内推出;进入六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在华外资银行会议上指出,内地即将出台QDII管理办法,正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出入问题。
  刘明康的一席说话,引起香港甚至国际市场最大的回响,尤其是香港媒体,随即再度炒作并评论一翻--QDII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投资香港股市?QDII会在港股市场“掷”下多少真金白银?QDII对港股有多大的好处?还有更热门的话题:到底QDII会在甚么时候落实?
  针对这个问题,有超过一份香港报章当时便言之凿凿,引述“权威消息”,指QDII会在七月初正式出台,借回归周年给香港“送个大礼”;虽然,香港媒体仍然有持相反论断者,像明报当时便同样引述“权威人士”的话,指由于北京内部意见不一,QDII须多待数个月才会出台,然而,市场仍然对这“北水”充满无限憧憬,发挥了“闻风先动”的本色,牵起国企股长升不坠的纪录。
  QDII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无疑有着极大之正面效果。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朗咸平便曾这样形容说:内地与香港往来,人员流动有罗湖口岸,物流有皇岗口岸,资金方面的流动则要靠QDII这个“口岸”。
  
  QDII被视为互惠良方
  
  综合香港的言论,QDII让国内资金选择性及有秩序地流入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正面意义,可以从数个层面观察。首先,香港股市总市值现在虽然已超过六万亿港元,预料QDII带来的资金应该只会限于五十亿港元左右,相比之下不算太大,但无论如何QDII的落实,必然会带来内地资金流入,活跃市场,尤其是香港的H股和红筹股公司,更可以因此而增加资产升值的潜力,对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有裨益。
  其次,QDII使香港加入内地资金的流动体系,成为资金流动渠道上的重要环节,因此对香港来说,就如同开辟一个新的财源一样。
  此外,QDII带来心理效应之巨大,已在港股市场上呈现,这尤其对于港人自回归后对香港资本市场前景忧虑的情况,更有意义。
  


  QDII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Investor),直译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一种内地机构投资者赴境外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它实质是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这种特殊的金融制度,本来就是香港特区政府三年前在香港经济依然低迷不振的环境下、主动向国务院提出的“互惠良方”。站在香港本身的角度,就是希望北京容许内地“满溢却苦无出路”的资金能以正式渠道投资港股,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其后便被形容为中央“北水南调”的挺港措施之一。
  香港财资界人士对这项计划信心满满,现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便曾公开解释说,内地的多个基金像社会保障基金已经滚存了很大的银码,但内地本身的投资工具却不多,加上回报低,而负责监管的机构像社保基金理事会,又有必要和责任找到更高的回报工具、尤其是高于国债回报的工具投资,因此投资在港股,将是最佳的选择。
  1997年创立的社会保障基金至今资产总值达1477亿元人民币,至2000年成立相应的社保基金理事会,由前任财政部长项怀诚出任理事长。项怀诚便曾承认,内地社会老化情况严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壮大基金有逼切性,将会以QDII模式流入境外市场,其中股票的投资比例,将会大幅提升。
  此外,香港财资界人士并相信,内地继去年推出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后,今年若能再推出QDII,便意味着这种特定资金渠道的双向开放已经形成,进一步奠定内地金融国际化的方向。而预料QDII出台,将先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市场作为试点,并首选财力雄厚、在内地行业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不但有利于提升香港国企股的投资价值,也有利于提升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互利互惠。
  
  担心股市“失血” QDII要循序渐进
  
  从上述港方的论述,QDII不但对香港好,对内地同样好,既然对双方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便应该可以尽快“去马”。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QDII至今依然只闻楼梯响,港股市场也只是将有关即将出台的消息翻来覆去,以便股场老手炒上炒落的,从中获利。
  据称,北京高层对于QDII的概念,始终存在不同意见。尽管像刘明康等官员全力支持QDII,但像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等官员,却有极大保留,担心将内地资金”引”出香港或境外,会造成内地资金分流,将打击内地的资金市场。
  像上述六月初刘明康的言论被各大媒体刊登出来后,香港的国企股大涨,沪深股市却双双大跌,上海A股及B股分别跌1.61%及2.27%之多,而深圳A股同样下跌1.58%。
  市场人士其实早已注意到,由于内地A股市场比香港市场的本益比高很多,若内地资金可以透过QDII流向香港,将促使套戥活动,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股价各自朝向双向发展,是自然不过的事。
  如是,QDII虽然对港股有刺激作用,对深沪股市,却起码不会是正面的消息。
  QDII是有利于国内金融体系更大步地跨向国际的制度,然而,没有人相信,北京会不考虑资金分流对深沪股票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市场便传闻,刘明康指QDII快将出台的消息,刺激港股和深沪股市各走极端的情况,已成为了反对一方“力证QDII不利内地资市场”的证据。
  即使连外资证券行也注意到内地落实QDII会面对这项两难的情况:摩根大通近日便发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QDII将促使内地A股与香港H股市场的差价收窄,或是因为H股股价上升,或是A股股价下跌。回顾过去半年,A股走势十分疲弱,已较今年高位回吐19%,正是受到QDII消息的影响。因此,为免惹来内地过大的反响,该行认为内地落实QDII,必定会循序渐进。
  此外,即使站在香港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落实QDII,也应该循序渐进,因为,香港正值经济转型,现阶段在经济复苏阶段,若是建基于内地不断输送好处、送大礼的话,将会“扭曲”香港经济的面貌以及经济发展的内涵,最终对于香港整体经济转型未必有好处。
  从开放个人游,到落实CEPA,到要求以广东为中心点的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域框架将香港纳入,落实QDII“北水南调”,可以说,都是北京以真金白银挺港的政策;不过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日前在港演说时提及,北京对香港颁赠的多项经济政策,“不是送大礼,而是互惠”;北京在推行这些政策之时,除了必定会考虑到对内地经济融入国际等方向的正面意义外,自不会不深入考虑对内地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至于对香港市场造成扭曲现象的负面效应,同样不能不谨慎思量。
  香港从3年前主动向北京提出落实QDII的方案,至今已32个月,显示北京也在谨思慎行,预料未来内地的“北水南调”,也只会循序渐进的进行。
其他文献
在日韩企业两大阵营中,犹以索尼与三星的斗法最引人关注。而两家的争斗却是由来已久。  数码摄像机(DV)是继数码相机(DC)之后数码产品的另一个新热点。今年早些时候,三星宣布将DV定位为2004年战略性产品,计划在中国市场销售30万台。而三星中国天津生产基地的新任负责人文泰元来中国之前,向韩国总部立下了“军令状”:要在两年内做到中国市场DV前两名。  今年年初,三星在中国DV市场上突然袭击,把三星V
期刊
盛大在美国上市前的惊险经历,充分显示了律师在企业海外上市中的价值。不过,即便如此,中国市场仍然无法认同美国人为律师定下的“价码”,国际律师在中国拓展业务,也必须放下身价,在一定程度上屈就于客户。  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多年之后,张新华又携家眷返回中国。作为进入中国的14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之一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张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同时也坦承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和压力。  他告诉《中国经济
期刊
在中国领导人的政治经济词典中,科学发展观和“三农”问题,是时下最最重要的语汇。将二者结合,以科学的投入观推行多种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也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时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却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没有较快富裕起来,有的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的地步。由“三农”问题导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积聚,有可能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
期刊
最受关注的事件    中日能源之争  日本经产省大臣中川昭一搭机视察东海中国春晓天然气田上空,从而使中日能源之争骤然升级。它是日本阁僚第一次到春晓天然气田群周边,看中国是否越线开发。  其实,东海之争只是两国众多能源争夺战的冰山一角,日本原本就是能源需求大国,中国也因为经济超速增长,能源需求激增,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输入国。  去年底,三井物产表示,将从英国BRITISH GAS买入在印尼的全球最大
期刊
吸引外资过度依赖优惠政策的短期性逐渐被人们认识,而在宏观调控之下,浙江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值得关注。  2004年以来,在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被奉为法宝的“三零政策”,即实行零地价、零收费和零距离服务,或者是 “三不论”——不论何种客商都要招来,不论何种项目都要引来,不论配套服务能否到位,都要做出承诺等等成为矛头所向。招商引资中不计后果引进投资者的做法
期刊
中国惊现“民工荒”    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民工荒”,这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大变化。其背后,是社会和市场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变数和问题。  《南方周末》报道,2004年春天,“缺工”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晋江市的大小私营企业主所提及。仿佛一夜之间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以前招工是要多少有多少。”晋江市陈埭镇迪美鞋业有限公司主管人事的刘
期刊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到海外上市,首先得好好练习应付西方媒体的功夫,公关公司此时大可以派上用场。据说很多公关公司已把攫取市场的下一个重点瞄准了海外上市企业,只是这其中的“利”究竟有多大,尚存疑问。  西方社会有句至理名言:“没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而在西方社会,传播坏消息的人就是媒体。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时,首先要应付的就是这些传媒大亨。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
期刊
北京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地铁运营市场的尝试,也许能为内地城市在地铁投资运营上的困境找到破茧之道,但能否真正成为投资者的商机,现在还很难说。  2002年,北京地铁一、二号线日均客运量达到130万人次以上,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但轨道交通在整个公共客运系统中承担的客运量份额只有10%,远远低于国际上同等规模城市50%的水平,可见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潜力巨大。但与之相伴的是,北京已建成的地铁运营
期刊
富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包?他们现在更愿意为哪些品牌或是产品掏钱?准确把握高收入人群的财富流向,也许就意味着抓到了商场制胜的先机。  谁是中国的高收入群体?    你的个人年收入是否超过20万?  你是否拥有价值在20万以上的私人轿车?  你拥有的私人住宅价值是否在100万(北京、上海、广州)以上或70万以上(沈阳、成都)、或50万以上(武汉、西安)?  你是否拥有至少一张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卡?  
期刊
“我从投资失败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只有建立在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才是稳固的。所以,我与合作伙伴都是从朋友做起。”而善借他人的智慧是刘增铭领导的LCL成长为国际化公司的缘由之一。  “只要是装饰中需要的产业,我都全心去做。”马来西亚LCL集团总裁刘增铭的这句话,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LCL能成为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室内装修及材料供应集团和大马最早上市的装饰公司之一。在他投资中国的“前哨”——槟城小馆里,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