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创新调研与建议——以湟中县为例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erine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青海东部农业区农业大县湟中县基层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工资待遇、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进行机制创新和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供政府和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 农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298-03
  
  根据青海省委和青海省农牧厅关于进行《乡镇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和安排部署,在青海省农业大县湟中县,就现有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机制创新、未来改革方向和对策等进行了调研和试点,提出建议和意见。
  
  1农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是全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辖10镇8乡、418个行政村,总人口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土地总面积2 700km2,现有耕地6.07万公顷。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现价),其中农业总产值(可比价)3.2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1 742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40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4%。常年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豌豆、青稞、蔬菜等。牲畜饲养量达78.53万头(只),其中存栏猪17.87万头、牛5.97万头、羊11.91万只、鸡42.78万只;肉、奶、蛋、毛产量分别达1.95万吨、30万吨、0.23万吨和235吨。
  
  2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1农牧业科技术服务体系的机构设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技推广、农机服务、良种供应、农经管理、蔬菜指导、动物防疫、畜牧兽医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县一级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一级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村一级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指导小组、科普协会和科技示范户;农机服务体系:县一级为县农机管理站和农机监理站,乡一级为乡镇农机服务站,村一级为农机技术示范户和农机操作手;良种供应体系:县一级为县种子经营管理站和县良种繁殖场,乡一级为乡镇种子站,村一级为特约良种基地村,就异地供种基地和繁种基地、繁种户;农经管理体系县一级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乡一级为乡镇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站,村一级为村会计;蔬菜指导和信息服务仅限县一级;畜牧兽医体系:乡一级为乡级畜牧兽医站,村一级为防疫员。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网络。
  2.2工资经费情况
  据调查,该县拥有涉农、涉牧六大站,即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机械站、农村经济管理站、种子站、蔬菜站。1985年六站在职总人数为215人,工资总额为23.3万元,人均年工资为1 083.48元,项目总经费为23.9万元,人均项目经费为1 466.25元;2005年六站在职总人数为452人,工资总额为462.68万元,人均年工资为10 236.3元,项目总经费为878.45万元,人均项目经费为19 434.7元。依此看出,从1985~2005年的20年之间,湟中县涉农和涉牧服务机构这支队伍,人数由215人增长到452人,增长了2.1倍;年人均工资由1 083.48元,增长到10 236.3元,增长了近9.4倍;项目经费由23.3万元增长到878.45万元,增长了36.4倍。实事证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该行业越发重视,投资力度逐年增大,职工个人收入和项目经费逐年增长。
  2.3人员构成情况
  全县农牧口在职人员中,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极少,仅占总人数的17.32%。从总体情况看,中专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近35%;次之是大专学历者,但大专学历中近65%的人员为非正规专业学校毕业,而是通过不脱产、半脱产、函授或再教育等渠道取得的。全县农牧系统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极小,不到2%。由于种种原因,基层乡站技术人员评职称较为困难,大多数为初级职称,占总人数的42.2%;次之为普通技术员或无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39.1%。从年龄结构看,31~40岁之间的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50.26%;次之为30岁以下者,占总人数的25.73%,相对而言,年龄的梯队结构还是较合理的。从工资结构看,拿工资全额60%的和更少工资(发200~400元不等生活费)的人员占总人数的近50%,而这部分恰恰是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但多劳不多得,所做贡献与所得劳动报酬不相符。
  据调研,全县农牧口在职职工中,在县级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工作者居多,超过总人数的60%;而在全县18个乡(镇)站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到40%。高学历、高级职称、拿全额工资的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县级单位,而在乡(镇)一级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牧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的成效。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人员问题
  (1)专业不对口问题较严重。通过调研发现,在乡镇一级农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部分乡站技术人员中非专业人员比例达50%以上,个别乡站中的非专业人员超过80%。
  (2)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在各乡(镇)站技术人员中,知识层次和学历较低是普通存在的问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例很小,不到10%,80%以上人员均为大专以下学历,且大都不是从正规专业学校毕业,多数是在职期间从省、市、县农广校通过函授或再教育取得学历;有些乡(镇)兽医站人员,只是经湟源牧校等专业学校简单培训后从事专业工作。
  (3)部分乡(镇)站人员中女性比例过大。如多巴、李家山镇和大源乡站人员中,女性人数比例超过80%。
  3.2经费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乡(镇)站交通、取暖、通讯、照明等经费几乎为零。其经费均由县业务主管部门或乡(镇)控制或掌握,乡(镇)站无权管理和支配,这是全县各乡(镇)站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之乡(镇)站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导致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形成一种“有人无粮,有枪无弹”的困境。
  3.3管理体制问题
  据调查,农口乡站基本归属乡镇管理。归属乡镇管理后,基层乡站及其人员逐步开始演化为乡镇行政的外延体系,技术服务角色急剧地被淡化,县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业务指导职能也被弱化为可有可无的附属性职能。乡(镇)站技术人员均承担包村任务,工作当中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很少,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仅占10%~20%,而大部分时间则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内容涵盖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数据调查统计、民事纠纷调解等行政工作,其工作内容杂乱无序,从而严重影响了农牧技术的推广和服务这个本职工作。加之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着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可松可紧的模糊认识,甚至个别地方和部门对农技推广工作和基层推广站缺乏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导致体制不明、职责不清、服务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县、乡两级网络实际上已渐趋分离,致使整个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运行不畅。
  3.4基础设施条件差
  经调查,近几年来,虽然省财政已投入巨资,为基层乡(镇)站修建了办公楼,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基层乡(镇)站的办公条件,但必需的仪器、办公、技术培训设备等硬件未及时配备齐全,缺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部分乡(镇)站存在房屋被乡(镇)政府占用的现象,许多工作难以开展,现有设施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3.5服务观念落后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风险意识和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科技知识和各类生产信息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更为丰富,但基层乡站的工作方式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未能同步做出有效调整,所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存在着明显偏差。特别是农业产前包物质、产中包技术、产后包销售的综合服务体系远没有形成,农业产后服务滞后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在传达和实施政府的政令时,进村不进地,见村长不见农民,讲政策多于讲科技,习惯于只讲不说或只说不做,以致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出现错位。
  3.6工资及福利待遇低下
  受县经费不足限制,1995~1999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财政只拨60%的工资;2000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近几年来的复转军人及近年来在县其他单位招工后调入农口单位的招工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只发放300元左右的生活费,且无交通补助及其他补贴或福利。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使这部分人员感到前途不明、身份不明,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形成一支稳定而高质量的专业队伍从事艰苦、繁杂的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事业。另外,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如拿全额工资的相当一部分人员抱着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思想,工作不主动、不积极,甚至干得工作不如没拿全工资的人员多,造成一定范围内多干不多拿、多拿不多干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
  
  4机制创新与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农牧业技术推广作为农牧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青海省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给基层各站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新任务。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牧产业化、进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以及党在农村牧区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落实、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离不开乡(镇)基层站工作者们的勤奋工作。实践证明,凡是乡(镇)站工作抓上去的地方,农牧民的收入提高的也相应快一些。面对国家“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多予少取”及“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战略要求,我们认为乡(镇)基层站不但不能削弱,还应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加强对乡(镇)站工作的领导。要从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乡(镇)站的认识入手,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牧区乡(镇)站的工作不是单纯的部门工作,而是涉及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工作,是落实中央“多予少取”农村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应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全省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农村牧区乡(镇)站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并作为各级党政工作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站工作新方法、新思路,使乡(镇)站队伍成为党委、政府抓好农村牧区工作的重要力量。总之,要牢固树立乡镇农技推广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能变、乡镇农技推广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地位不能变、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变的基本思想。
  (2)确保乡(镇)站机构的稳定。农牧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更不是简单的宣传、培训、组织、号召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稳定、健全的专业队伍,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建设,就很难发挥这支队伍的效能。因此,建议在机构改革中,乡(镇)基层站应该继续保留,且应加强,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落实“三定”方案,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
  (3)理顺乡(镇)站的管理体制。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有利于乡(镇)站发展和有利于专业队伍自身建设的原则和目的,建议对乡(镇)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乡(镇)站的人员、人事、资产、工资和业务管理,人事变动及站长任命征求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后,报县主管部门任免。乡(镇)人民政府发挥综合协调和监督作用,配合县业务主管部门做好乡(镇)站人员的政治学习。不准抽调专业人员搞乡政府的行政工作。
  (4)确定机构性质、职能和人员配备。建议各乡(镇)站均应定性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级别可统一定为股级;人员配备可根据当地工作量大小确定人员数量,一般每个乡(镇)站配备2~3人。各站工作职能在参照原有职能的基础上,要结合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探索农技推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由单纯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纯培训、宣传、示范向有偿服务、定单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规模化及规范化产业基地建设等领域拓展,不断提高农技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农机、农经站不再承担相应管理职责后,更应主动转变职能,探寻以服务性职能为主的工作新领域。
  (5)制定统一政策,保证职工工资足额到位。目前海东各乡(镇)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现实中职工工资待遇并不一致,有全额、有差额、有自收自支等多种形式,严重影响乡站人员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建议省政府制定统一政策,由省财政给予拨款,统一工资标准,全额发放工资,并制定、完善有关政策,一次性解决现有的亦工亦农、聘任制干部、自收自支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基层队伍人员身份形形色色、工资待遇五花八门的畸形状态,还基层推广人员一个明确的身份、适宜的待遇、宽松的立业环境。
  (6)建议省财政按每年30元/hm2的标准安排农技推广经费,使推广经费固定化、专项化,并完善现有推广经费使用办法,强化广泛参与、公平竞争机制和项目制在经费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资源高效、公平公正的科学理念和国家财政对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导向作用,真正克服目前“有人无粮,有枪无弹”的财务困境和“自上而下,推而不广,广而不深”的传统推广模式。同时,在已建农牧两站办公设施的基础上,继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乡(镇)站房屋维修,职工外出培训、学习,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仪器设备和简易交通工具(如小四轮、摩托车等),以更好地发挥已有投资效能和服务功能。
  (7)建议适当放宽乡(镇)站人员的职称评审条件,主要注重实际工作业绩,一律免试外语或放低考试级别,年龄满55周岁或基层工作满20年且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直接授予中级职称。鼓励专业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8)增加专业人员,调整人员构成,下决心清退非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进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对不合格或不适于本职工作的人员,进行离岗培训后继续竞聘上岗,仍不合格者予以调离或辞退。同时,辅之以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严格的业绩考核,逐步建立一支真正专业化的队伍,有战斗力的队伍。
  (9)加强县级业务中心(站)对乡(镇)站的领导、管理和指导职能。县级业务中心(站)要站在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将乡(镇)站工作的好坏作为自身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之一,全面兼顾,合理统筹。建立健全乡(镇)站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产、人员、财务、经营、日常工作监督和管理,科学规划和分配工作任务;实行公平竞争下的目标岗位责任制,严格以业务指标和技术指标为核心的专业化业绩考核,逐步建立能够有效运转、人尽其责、才尽其用、群众满意、政府满意、自己满意的长效机制或管理体制。
  (10)积极推行以技物结合方式开展有偿服务的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应给予推广系统在农资经营方面,如工商、税务、财政等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允许和鼓励推广部门开展以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经营为内容的有偿服务以及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新形势下真正利国利民利站,深爱群众欢迎的农技推广的好形式、好方法,决不能因少许的经营收入而抵扣或减少财政拨款和个人工资。
  (11)组织推广教学、科研等相关涉农部门,积极研究、探索现阶段基层农技推广的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方法、功能职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切实解决目前乡镇推广体系管理松散、职责不清、推广方式僵化、工作概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瓶颈问题,为加强农技推广队伍未来建设,深化推广体系改革奠定基础。
  
  5参考文献
  [1] 周娟,周高军.入世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04(6):22.
  [2] 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4(1):4-6.
  [3] 白应刚.新形势下加强贫困山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4(2):21-22.
其他文献
淮北地区利用大、中、小棚等保护地措施栽培早熟西瓜,争取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西瓜大量上市,种植效益较高,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2 500~3 000千克,价格在1.5~1.8元/千克,效益达400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的语文课?这是一个老话题。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如何将新课程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刊将在
当前城市规划的重点与方向出现转变,由之前的以用地扩张为主的增量规划,转变到现在的以老城更新改造为主的存量规划。老城更新改造的内容一般包括建筑风貌更新改造,传统特色
若论“改革开放”30年来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性变革,则产权结构的改革应属其中最重要者之一。它不仅引发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绩效,而且在制度变迁的实践和
在环氧树脂中加入自制的聚酰胺固化促进剂制得固化体系,采用动态DSC研究了该固化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建立了固化动力学的唯象模型。研究了等温条件下固化度、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我照以往的思路给同学们总结完本文的线索--人血馒头后,正准备进入下一步教学时,不想一女生突发奇想地举手发言:"老师,《药》这篇文章除了以实物'
探讨贵阳地区水稻旱育秧技术,摸索出适合贵阳地区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苗床制作、调酸、施肥、消毒、播种、苗床管理等几个方面,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以疏导为主的方针,坚持尊重、理解和关心人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聚人气,创效益。  关键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327-02    企业思想政工作的任务,就是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导和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在企
渔文化是指在渔业生产、渔民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渔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特定区域,洪泽湖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