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双创”人才培育研究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流失、政策缺位、环境氛围与教育培训效果欠佳是当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建设的必要性,需坚持以下思路:就地取才与多方聚才相结合,不断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激发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地方政府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塑造更多的乡村实用人才。同时应学习发达国家的招才、育才经验。
  关 键 词:乡村振兴;“双创”人才;创新创业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壮举。在这一战略的实施中,人才尤其是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问题备受中央和地方重视,也引起了学界的热议。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的视角,分析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面临问题与挑战,阐述当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思路建议。
  一、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面临挑战不容忽视
  (一)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流失相对严重
  习近平同志早在2012年赴广东考察工作时就强调:“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1]107这主要是因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在国家创新发展的大潮中起着支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但放眼当今农村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面临着严峻挑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流失相对严重。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卫星城镇”和新兴城市群的出现,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的“潜在商机”和就业岗位吸引着农村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各类种养能手、乡村企业家、小商小贩和个体户、农村经纪人、专业艺术类能人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群体由乡村涌向城市。“精英外逃”导致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缺失、要素外流,成为制约城乡均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桎梏。同时需要看到,受城市生存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不足和子女在外求学困难等因素的驱使,一些农民工选择返乡,但这类人或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开阔了眼界却难以将创意付诸实践、或本身就缺少创新创业的意愿和激情,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增长点的打造作用式微。因此,一方面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主体“留不住”,另一方面低端产业人员不断的回流,共同稀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削减了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比重,给乡村振兴事业提出了人才难题。
  (二)农村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撑需要完善
  农村创新创业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地域也各有侧重和差别,一般而言,它主要由资金支持政策、工商注册登记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以及安居服务政策等构成,在不同主体创新创业中起着保障性作用。从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来看,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国有银行和商业金融机构降低涉农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门槛与条件,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企业尤其是科技主导型企业上市,但是纵向层面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生活保障,对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的针对性不够,且横向层面的融资帮扶主要流向传统产业而非高科技产业和朝阳产业。一些瞄准中国农村市场、企图立足农村发展的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在创办实体企业和科技公司时,因法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而无法办理企业注册登记事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资本的流入。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的过程中因过分看中来自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评判,忽视来自企业同行专家和第三方认定机构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因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滞后、知识产权鉴定程序复杂和审批周期冗长、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追责机制欠缺等原因,导致农村部分主体忽视或无视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价值作用,品牌效应难以显现。因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层面的政策配套滞后,一些技术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往往更青睐大城市而非农村,对农村创新创业主体集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农村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有待优化
  习近平同志在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1]78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坚持“适度积极”甚或“维持现状”的做法,守旧、恋旧的氛围浓厚,离党中央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众所周知,绿色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端优质型服务业等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體现,在孵化和培育的过程中,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生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这是对“急功近利”行为和过分看中地方财政收入做法的“公开宣战”。在新一轮的创新驱动中,乡村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与再优化,势必要进一步摒弃农业领域“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摆脱工业领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模式依赖,进一步确保服务业领域“有量有质”的科学布局,这对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政府来说,无异于自我“刮骨疗毒”。由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所引发的各种“阵痛”,让部分地区“望而却步”,“唯GDP论”思想重新找到生存空间,一些乡镇在贯彻落实农村创新驱动战略时选择“维持现状”或“适度积极”的做法也就不足为怪。这种扭曲了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四)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效果欠佳
  教育培训在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的重要举措。有研究者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将我国农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模式、以乡村为基础的村民自助学习模式、政府扶持的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和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2]但从以上模式的具体实施来看,受学校普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缺乏结合以及初、中、高等成人教育之间缺乏衔接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对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来看,一些地方存在“重知识理论讲授、轻实践技能养成”的问题,学员多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在学校或培训机构内学习,缺少到工农业生产一线或科技示范基地现场接受最前沿的技术指导。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弱化,导致一些人主观上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是为了完成有关部门交代的“政治任务”,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此外,出于对培训标准和教育成本的考虑,一些地方难以聘请到高端师资和真正的技术专家,培训内容多停留在传统产业发展与传统经营方式介绍的层面,缺少对未来农村产业发展和个体经营模式创新的指导,便难以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要求。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体现,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不是全面的、真正的、有意义的现代化。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资源依赖型”模式,只能走“人才支撑型”道路。与欧美大多数国家不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农业基础落后,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稀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相对尖锐。且从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虽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真正能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比重较低,这与农业经营者科学素养和科技水平不高以及重视科技成果生产轻视科技成果转化等原因有关。解决上述难题,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思路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不断为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元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大学生、新生代返乡农民工以及其他农村实用人才等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乡村范围内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农业技术示范、农村科技推广、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带头雁”。
  (二)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乡村平衡、充分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3]在破解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进程中,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大有可为,这是由其自身的个性品质、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所决定的。有研究者将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质概括为:1.良好的个性品质(指开放、执着的个性和勇于探索、主动进取的工作态度等);2.拥有一定资源禀赋(指知识技能、市场嗅觉、经验积累和人际网络等);3.创业与想学习能力(指组织经营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4]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要求和产业布局相对熟悉,拥有一定的市场把握能力、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在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等方面可以做出合理规划,从而克服供求矛盾的问题。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和科技人才,瞄准了庞大的农村市场需求,热衷于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科技产品的研发,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注入了科技元素,诠释了“质量兴农”的内涵。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规则观念和契约精神,始终将“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诚信的商道”作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能够引领不同的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衡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乡村治理这项系统工程中,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参与至关重要,这是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一体化的必要环节。在不同的治理主体当中,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是其中的“佼佼者”和精英分子,不仅更新了治理理念、规范了治理程序、增强了治理效果,也为“管理”向“治理”、“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的真正转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以优秀青年农民为代表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加入农村党员队伍或村“两委”班子,贡献了新思路、新办法、新点子,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有效地改进了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以乡村律师为代表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普及了法律知识、传递了法治精神、塑造了法治思维,增强了村民群众的法治素养、民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创新了村民对村“两委”及基层政府的监督方式,推动了治理程序向民主公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以新乡贤为代表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充实到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确保了村民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权和话语表达权,推动了治理中心的下移,使“自治为基”从理想变为现实。
  三、完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思路建议
  (一)就地取才与多方聚才相结合,不断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选拔好村民当中的先进分子引领乡村建设,培养一大批乡土人才,是缓解农村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为依托,筛选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种养经验丰富、善于接纳新事物、市场意识浓厚的青壮年农民,通过“回炉再造计划”和“综合素质提升规划”,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职业意识、专业水准、科技素养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家、乡村工匠、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型人才、经营管理能手、农业行家里手等,就地塑造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农民和科技农民。同时,要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界人才支援乡村建设,巧借外力加快乡村发展。可以探索實施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以挂职或“半脱岗”的方式到农村创新创业制度,将基层工作经历、智力与科研成果转化等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范畴,以此推动人才下乡、智力下乡、科技下乡。也可以统筹打好“乡情乡愁”“税收优惠”“有效激励”的组合拳,吸纳侨资侨商、海外归国人才、知名企业家、城市自由职业者、都市创客以及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到乡村投资兴业、创新创业,让拥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的乡村社会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实现“梦想”的天堂。
  (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激发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既需要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为不同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在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层面,有关部门可以筹集设立乡村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和乡村科技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创新帮扶资金,重点加强对乡村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帮扶力度、奖励力度。也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利息优惠、资金补贴、上市贴息等方式促进乡村科技产业发展和个人创新创业,共同确保创业种子和初创项目的成活率、成功率。在工商注册登记政策层面,对有志于我国乡村建设的海外人才、华侨华人等群体要区别对待,通过创新企业登记制度逐步破除身份限制,以注册资本优惠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层面,要根据各地发展需要和乡村社会实际适度降低认定标准和门槛,探索建立合理完善的科技企业认定专家评价机制,积极培育更多的乡村科技企业和技术能人。在知识产权政策层面,有关部门要增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可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制度,突出知识产权的融资功能和社会价值含量,以此提升不同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观念。同时要尽量简化知识产权申报、鉴定、审批流程和手续,为各种知识产权的申报提供便利服务。   (三)地方政府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发展观和政绩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也制约着社会创新创业要素的流动与优化。在全社会倡导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要切实转变落后的发展理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头戏”,在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打造乡村科技产业链。地方政府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有计划的发展新能源项目、低碳产业、新型产业和优质服务业等业态,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规模,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到乡村就业,又能够通过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式塑造一大批乡土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抓紧把发展经济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打造,吸引更多的科技主导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联盟协会等主体到当地科技园区落户,通过技术孵化、人才孵化和科技产品研发来增强当地的创新驱动能力。同时,城、乡、村之间要加强资源共享和机会共享,畅通技术、资本、智力下乡的渠道,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整体上提升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四)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塑造更多的乡村实用人才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础在教育。要进一步优化职业人才教育模式,普通学校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之间要做好衔接工作,循序渐进地培养个体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依托,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适当加大校外课堂、实践训练、现场观摩的力度和频次,在传授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不断增强职业农民的科技把握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实战操作能力。要注重师资的挑选和优化,在理论课堂层面,可以适当邀请区域内科技领军型人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青年农业科学家下乡授课,传授新知识、介绍新技术、启发新思维。在实践课堂层面,可以按照“灵活教学”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行“1+1+N”的教育机制,即以“师徒结对”为纽带,让1位农业专家和1位技术指导员共同跟踪、指导、培育N个新型职业农民。
  除上述举措外,我们在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应学习发达国家的招才、育才经验。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意认同和尊重个人价值,在移民政策、工作签证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通过自身的“软实力”和“软环境”吸引创新创业精英;再如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基于国情确立“科学立国”的原则,通过实施“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科学技术人才培養综合计划”等,有效地集聚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强人才顶层设计,以完善的政策、美好的环境、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教育、健全的机制、精准的服务等,吸引和培育更多的乡村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赵路.“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6):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BE/OL][2018-02-05].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xgz/201802/t20180205_6136444.htm.
  [4]赵路,李侠.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5):97.
其他文献
2015年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綠色发展理念更是紧扣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倍受广泛关注。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活动,是有几千年历史和厚重独特文化的古老产业,绿色发展对于农业是一场新的革命,应该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些年,各地积极宣传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有很多创新,总
期刊
农业是立国之本,安民之基,党中央对农业的发展历来都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产养殖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获得长足发展,总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5%,为解决我国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建设,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深刻认识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农业绿色
期刊
摘要:随着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实施,嘉兴市对蔬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全市蔬果生产中农药残留基层快速检测体系近5年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 键 词:蔬果生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体系运行;乡镇  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经营主体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蔬果生产中残留高剂量农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中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当前蔬果生产中农药
期刊
摘要:城郊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农业观光、农耕文化科普及农事体验等类型。成都是我国休闲农业发源地,并一直在探索创新休闲农业发展形式方式。本文在总结比较成都城郊三种不同类型休闲农业集聚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梳理成都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经验,并指出城郊休闲农业村发展因地制宜是前提,多形式联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元素”投入是必要的催化剂。  关键词: 休闲农业;集聚村;经验;启示;成都
期刊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畜禽产品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当前,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9%以上。但外来动物疫病传入、人兽共患病以及动物疫情跨区
期刊
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依法管药的基本遵循,对农药管理作出了详细的制度规定。通过分析发现《条例》施行一周年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如何更好贯彻落实好《条例》,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初步思考。  农药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特殊商品,既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党中央提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农村空壳化、农民兼业化,过去传统一家一户的兼业经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借助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农民进城务工撂荒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迫切问题的主要途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不仅关系农民利益能否有效保障,而且关系新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摆在新时代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笔者发现合作社
期刊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仍然欠账太多,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
期刊
摘要:农地确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围绕农地确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结论却并不一致。厘清和总结不同效应的作用机制,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于深入分析及政策完善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不同学者使用的农地衡量指标及数据选取差异较大、有相关研究在处理内生性问题上存在不足,可能是造成结论不一的重要原因;另外,鲜有研究从感知层面进行农地确权问题的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