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其实质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队伍、运行机制、方式路径等方面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提出与实践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素质不高问题,追求享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较严重,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的创新,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冲击交融的社会。我们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大环境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影响。这一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呈现出实效性不强的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空洞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都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但由于内容分散,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书本语言空泛,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一切按部就班、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自然乏味。在教学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普遍存在着方法不够灵活、形式比较枯燥问题。说教、开会、作报告等形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加之在这类活动的安排中缺少和学生的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这类活动表现出排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高校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陋习。如何加以改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就需要我们的领导者、教育者、理论家用多样化的、与时俱进的手段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学校只重视专业教学,无论是在师资配备还是课堂时间安排上,思想政治教育永远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有的管理者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应该面向市场多开设实践技能课程,而政治课要压缩课时,为实用课程让路。重智轻德成为很大一部分管理者的主导思想。长期发展下去,学生自然对道德教育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但是接二连三出现的大学生道德素养低下导致的事件无疑在说明: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3社会文化思想和现象对现今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网络传播的普及化,大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持怀疑的态度。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使“钱”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做“活雷锋”早已不是青年大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不均、人情冷漠、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等丑陋现象对学生的思想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助长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
4政治教育取代生活教育,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大学肩负的责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除政治素质之外,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而我们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混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区别,多用政治教育取代生活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如何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周围的人际关系,解决与同学、老师、异性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一过程。作为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眼前利益。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制定的德育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远,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笔者认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也以课堂为主要方式。为此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寓德育于各科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的形象,言传身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也不忘育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党委书记、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而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教学与实践双管齐下,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荣辱观,从而在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时,能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叶圣陶先生说过:“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学校德育教育成功的标志最终表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丰富有益的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如2008年的5·12地震发生后,很多高校组织学生献血、捐钱捐物,还有很多同学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给灾区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安慰。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综合资源的优势,使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构建大学和谐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健康的大学文化是培养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沃土。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观、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日常行为举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文化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通过大学精神的主导作用,倡导主流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课程,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量不容低估,各大学要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克服高校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环境和物质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物质文化载体,构建大学的和谐文化环境,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管理
仅仅依靠教育和自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以行之有效的管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对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教育成果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耶鲁大学的“住宿学校”是世界公认的优良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住在一起,一起学习,共同组织社团活动。这种务实的管理和人文关怀,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不是官僚主义的粗暴干涉,也不是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在生活细节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为其成长助力。
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身担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决策定位的领导者,都应该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韩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3]李宝富,王海燕.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张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何培新,安国菊.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社会和谐人才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5).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素质不高问题,追求享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较严重,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的创新,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冲击交融的社会。我们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大环境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影响。这一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呈现出实效性不强的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空洞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都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但由于内容分散,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书本语言空泛,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一切按部就班、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自然乏味。在教学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普遍存在着方法不够灵活、形式比较枯燥问题。说教、开会、作报告等形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加之在这类活动的安排中缺少和学生的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这类活动表现出排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高校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陋习。如何加以改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就需要我们的领导者、教育者、理论家用多样化的、与时俱进的手段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学校只重视专业教学,无论是在师资配备还是课堂时间安排上,思想政治教育永远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有的管理者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应该面向市场多开设实践技能课程,而政治课要压缩课时,为实用课程让路。重智轻德成为很大一部分管理者的主导思想。长期发展下去,学生自然对道德教育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但是接二连三出现的大学生道德素养低下导致的事件无疑在说明: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3社会文化思想和现象对现今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网络传播的普及化,大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持怀疑的态度。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使“钱”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做“活雷锋”早已不是青年大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不均、人情冷漠、领导干部贪污腐化等丑陋现象对学生的思想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助长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
4政治教育取代生活教育,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大学肩负的责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除政治素质之外,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而我们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混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区别,多用政治教育取代生活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引导。例如,如何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周围的人际关系,解决与同学、老师、异性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一过程。作为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眼前利益。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制定的德育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远,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笔者认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也以课堂为主要方式。为此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寓德育于各科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的形象,言传身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也不忘育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党委书记、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而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教学与实践双管齐下,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荣辱观,从而在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时,能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应该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叶圣陶先生说过:“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学校德育教育成功的标志最终表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丰富有益的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如2008年的5·12地震发生后,很多高校组织学生献血、捐钱捐物,还有很多同学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给灾区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安慰。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综合资源的优势,使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构建大学和谐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健康的大学文化是培养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沃土。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观、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日常行为举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文化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通过大学精神的主导作用,倡导主流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把加强素质教育作为当前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课程,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量不容低估,各大学要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克服高校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环境和物质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物质文化载体,构建大学的和谐文化环境,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管理
仅仅依靠教育和自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以行之有效的管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对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教育成果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耶鲁大学的“住宿学校”是世界公认的优良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住在一起,一起学习,共同组织社团活动。这种务实的管理和人文关怀,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不是官僚主义的粗暴干涉,也不是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在生活细节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为其成长助力。
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身担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决策定位的领导者,都应该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韩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3]李宝富,王海燕.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张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何培新,安国菊.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社会和谐人才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