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探索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以主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主题班会课究竟是“会”还是“课”,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其的不同认知导致课堂定位迥异,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大相径庭。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主题班会锚定“会”的定位,由此建构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权力关系的德育“会场”,教育教学呈现出威权性、灌输性和单向性等重要特征。伴随课程改革和德育创新,课程视角下的主题班会被赋予了有真实意义的“课”的扩展,落实了主题班会“课”的重心,遵循了“课”的属性与规律,并同步于课堂教学的现代转型。“会”与“课”虽然一字之差,却是德育课堂的重要转向和变革。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就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作出的一种较好的实践探索。
  一、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要点
  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强调师生、生生之间,基于民主平等、尊重包容而发生的双向或是多向度的交往与交流,在经验共享、知识共建中创生德性。因此,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精神指向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在实践过程中,它的基本要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有温度的对话
  对话是否顺利发生、可否深入持续、能否产生美好的对话体验,暖性的课堂文化,尤其是师生、生生关系营建至关重要。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德育。第一,在共在、交互关系基础上构建“我—你”取向的主体间性关系,呈现民主平等的良好课堂生态,为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奠定安全、尊重的基石,构建一个主体在场、有人性温度的教育场域。第二,师生、生生之间建立关怀性关系,为对话铺设情感、心理的暖色调。在一种互动的关心场域中,点燃激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持续提升课堂对话温度和话题的热度,打造活力课堂。第三,以尊重个性为前提,建立包容性关系,建设鼓励型班级文化,充分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在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基础上,实现最广泛、最充分的对话。
  (二)展开真實的对话
  德育因真实而有力量。主题班会对话的真实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对话。《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热点、难点、重点等真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话动机与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对话。二是在真实情境中对话。德育体验的精髓在于通过创设一个真实或是仿真的情境,使被体验者在此情景中作为主体去感受并形成体验。因此,主题班会对话的内容与形式要与学生所处的真实世界相联系,与复杂问题的真实情境相联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实现有意义的对话
  一方面,要正视意义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主题班会教学中认知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教师无法替代,因而,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意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追求,实现学生在对话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深度的参与。另一方面,要遵循意义的生成规律。认识作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在主题班会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经历与经验的资源作用,通过对话的纽带,促进个人新旧道德知识与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对接,从而充实和改造学生自己的道德经验。
  二、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对话既是一种引导教育者思考教育本质的理念,又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为追求科学的、生动活泼的、高效的对话,对话式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理应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驱动原则
  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先问题后学习”的教学逻辑,通过问题链的系统设计和结构化处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深度学习。重视对问题的评估,问题的挖掘和筛选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性,符合好问题主要属性特征,要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轻易能够解决的假问题。
  (二)合作学习原则
  对话具有天然的合作属性,由此也自带德性。基于对话的合作学习意在构建一个人人在场的“参与圈”,即每一个介入主题班会的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创造知识的人,大家一起平等交流、相互合作、智慧碰撞,并在有吸引力的互动中形成日益扩大的“参与圈”。在课堂的对话合作学习中,要以参与者的思想观点为基础,达成班级的集体理解,在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的同时促进班级建构。
  (三)前移后续原则
  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要跳出传统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从更宽大的教育视角、更完整的德育工作流程、更丰富的德育体验来建构德育大课堂。通过前移后续的方法,拓展课堂时空,将课堂前、后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整体化设计,强化一体化整体思维,形成先体验再分享、先学后教和学以致用的全程化、多元化对话教学格局。
  三、对话式主题班会课实施模式
  基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长期实践,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笔者以“改革开放40年”主题班会课为例,具体分析对话式主题班会课模式—“对话主导、三阶递进全程化主题班会模式”。
  (一)课前对话,体察经验
  一般而言,学生较为缺乏社会生活感受和体悟,特别是“00后”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缺乏认知与了解。教师可以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通过前置性作业、生活体验、实践探究、概念图等作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以“自导学习者”角色在实践中展开广泛意义上的对话活动,帮助学生体察、累积经验并形成具体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对话交流作铺垫。在具体操作上:   确定对话小切口。如“改革开放40年”主題班会课,虽然主题宏大,但班主任老师,乃至学生可以将其定义为“我所感知的”,学生可以从身边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诸多方面选择与自己贴近的、便于体验的内容,以小见大。
  思考并提出问题。切肤之处的体验,带来深刻的领悟,学生在领悟中逐渐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是怎么发生的?这些困惑,一方面驱动学生持续探究和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课堂对话提供了契机。
  整理对话成果。学生以文字、数据、案例、故事、图表、视频等形式,将对话体验的成果整理出来,为下一步的课堂对话积聚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学生的广泛参与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课堂对话,提升经验
  如果说课前对话是以学生与社会对话且自主实施为主,课堂对话则主要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体现较强的目标性、系统性和设计性。课堂对话的组织方式与对话形式,对对话的效率和质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40年”主题班会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笔者以“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作为支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布局:将全班按“六顶思考帽”原理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小组的同学各自带上不同的思考帽,在前置性对话基础上,去梳理、探究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的一个侧面。
  白色思考帽小组,以事实和数据客观、中性地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前后的有关变化。红色思考帽小组,侧重梳理、讨论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和情绪情感。黄色思考帽小组,以正面的观点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黑色思考帽小组,从警示与批判的视角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绿色思考帽小组,以创新的思维探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除了改革开放,党和国家还有什么路可走,在当下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应该如何兴利除弊。
  班主任则戴上蓝色思考帽,控制课堂对话的整个过程。一方面,要营建高质量的对话场,促进对话信息流;另一方面,担当学生思想“助产士”角色,适时点拨与指引。
  (三)后续对话,重建信念
  主题班会课缺乏后续对话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师生自主反思、实践应该成为后续对话的主要内容。反思性对话,是自我对话。对教师而言,教学相长。班主任老师除了在教学技能上要反思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对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对学生而言,知行合一。主题班会课的效果不能仅限于心动,更要见诸于行动,要大力倡导学而时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力行,使得由主题班会课对话分享而信服的观点,在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境中提升、内化为学生自我的思想信念。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性对话的路径:一是倡导学生与家长持续对话,转换对话场景,丰富对话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课堂教学认知。同时,通过对话,构建“小手拉大手”家校协同机制,在对话中,让家长也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指导学生走向社区,在社会大课堂中对话,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学,在研学旅行中与大自然、与社会对话,感受祖国美好山河,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四是积极参与网络对话,在网络互动中规范自身言行,传播正能量。
  【唐西胜,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中国德育:王局长,您好,很高兴采访您!我們了解到,北仑区教育局在2018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仑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请问,北仑区发布这一文件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王明良:谢谢关注。我们发布这一文件有几点考虑。首先,习近
这是台设计感很强的车,不论是它优雅的線条不审饱满的车身都仿佛在炫耀着创造者那无拘无束的灵感。  然而,抛开华丽的外表,这辆英菲尼迪QX30其实是台我们非常熟悉的车型。戴姆勒与雷诺-日产联盟后,这款QX30zT是出自奔驰的MFA平台,这一平台的其他产物就是奔驰的A级、B级、CLA和GLA车型。和国内生产的英菲尼迪Q50L不同,QX30是一台纯进口车型,你可以把“出生”自英国桑德兰的QX30当做是个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事实上,没有一所学校不在全心全力做教育、谋发展,但很多家长却低估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影响。步调不一致必然走不好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伴,学校教育很难真正起到成效。  过去,垦利的教育工作也深受这个问题困扰。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水“
教育里面有很多概念是非常重要、却不是轻易能讲清楚的,德育概念就是如此。我常常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讨论到底什么是德育?若从形式上分类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德育就两个字:一个“德”加一个“育”,所以德育里所有的争议都集中在到底怎么界定“德”和“育”上。我们前半段先讲一讲到底怎么理解“德”这个概念,后半段再来讲“育”这个概念。  一、“德”的概念  在中国,德育里的“德”到底指什么?“德”
本研究以土耳其的245名学前阶段教师为样本,旨在调查他们对于将图画故事书应用于品德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93.9%的教师首先肯定了品德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87.8%的教师则表示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28.1%的教师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14%的教师认为故事书可以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儿童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无法作为孤岛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必然与他人以及各种类型的团体、社群或者组织机构发生着共在性的关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必须得遵循公共的伦理道德准则。  伴随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青少年展开公德素养及精神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观之,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及道德生活长期处于“公私不分”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继承礼仪教育的精华,发挥礼仪教育的文化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解读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内容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其实质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个人心性和情感教育均有调节作用。礼仪教育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对个人有以礼养德的修身作用;对社会有礼教秩序促进和谐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