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与新闻传播的善意性

来源 :新学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伦理就是道德意识与实践精神在“知”和“行”上的统一,既需要有具体可感的规范性的要求,也要有传播理念上的道德性要求。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和快速性更多的体现在新闻活动的规范性要求,而善意性则更多的是对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考量。
  关键词:新闻伦理;实践性;善意性
  一.实践精神是构筑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指向
  新闻传播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原则上的实践活动,新闻伦理渗透于新闻实践之中。比如,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采访方式与手段是否符合伦理,是否保护了消息来源,是否接受馈赠;在编辑的审稿过程中,能否谨慎查证事实、能否不畏权势压力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凡此种种,都涉及新闻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伦理往往显得宏大空洞,缺乏实践品格,缺少详细的操作标准,从而很难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新闻伦理甚至被商业主义排斥,导致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丧失了专业操守。因此,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精神对于有道德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新闻伦理而言,实践精神表现为新闻工作者规范新闻实践活动的意识,体现了新闻伦理的实践导向。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道德规范,新闻伦理必然要在新闻实践中形成并发挥作用,因而需要道德与实践的双重建构。道德精神包含“实践道德精神”与“理论道德精神”两种形态。理论道德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思维和意识,也就是“知”的结构;实践道德精神是冲动和意志,是“行”的结构。。从根本上讲,道德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不管是从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还是从它的功能意义来看,其基本原则都是知行统一。①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伦理就是道德意识与实践精神在“知”和“行”上的统一,而新闻传播活动由于自身的公共性特征更应具有的道德是“实践精神”。如果缺失相应的伦理与道德规范,或者仅仅有规范而不付诸实践,新闻传播活动就不能起到社会公器的作用,反而可能危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二.新闻传播的善意性原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道德性要求
  如果说新闻伦理就是道德意识与实践精神在“知”和“行”上的统一的话,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正是这种要求的具体体现,这些要求既是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实践性体现。
  现有的研究认为,新闻传播是在传播的客观规律支配下传授双方的有机运动过程。无论是传播方抑或是受方,都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有五个,即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 ,②即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和快捷性要求。
  本文认为,上述这些要求是从新闻传播活动自身规律性出发提出的操作性规范,带有“行”的成分,是一种有形的规矩。事实上,新闻传播在做到以上要求之外,还要有善意性的考虑,即新闻传播的善意性原则。这一点则可以归为“知”的成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无形的体现,是对新闻传播者的一种道德考量。
  三.传播善意性要求的理论意义
  所谓信息传播的善意性要求,可以理解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要充分考虑传播过程可能对新闻信息当事人造成精神的、经济的伤害,并尽量把这种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提出信息传播的善意性要求,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传播媒介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信息内容经过传播媒介的放大和倍增,会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传播者对信息的处理不当,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这样两则电视新闻:一是某企业为贫困小学生赠送书包文具,贫困生一个个上台从学校领导和企业老板那里接过馈赠物品,台下全体师生在鼓掌;二是某看守所为7名刑满释放人员举行出监仪式。电视镜头下,看守所所长递给他们三件礼物:一把印有“一路走好”字样的雨伞、一本《公民道德规范》和一本《××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③为贫困学生献爱心、为归正人员举办出监仪式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甚至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领取馈赠品,这样的做法对贫困生来说可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自卑感;让归正人员在镜头前出现,等于告诉更多的观众,他们曾经是罪犯,这对他们回归社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上两则电视新闻报道,表面上看只是新闻事实的客观陈述,传播者也许并没有主管上的故意,但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因而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
  另一方面,有些新闻报道还有可能对受害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对当事方来讲,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渠道,更具有信息的放大器作用。如果在报道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信息呈现的方式,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信息就有可能引起受众的关联性猜测,进而给被害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4年底,某媒体率先报道了“金龙鱼”色拉油被卫生部检测为不合格产品的消息。“金龙鱼”品牌的知名度使这一报道迅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一时间,很多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持续性的关注。虽然在事实上,“金龙鱼问题油”只是该产品某一批次的部分产品抽检不合格,并非“金龙鱼”食用油整体出现问题,但是有些媒体的报道中确没有明确这一事实,在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金龙鱼问题油”被急剧放大,从而给公众造成了一种错觉,即所有“金龙鱼”都是不合格产品。这一事件最终给当事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新闻伤害媒体报道后,“金龙鱼在全国滞销,每天经济损失以百万元计”④。
  其次,传播善意性的要求是新闻真实性要求的延伸。新闻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包括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两个方面⑤ 。而从新闻传播现实看,无论是故意或是非故意,很多事实的新闻伤害,往往是没有充分注意新闻真实性的要求,造成新闻报道的总体失实所致。如上面所举“金龙鱼问题油”的例子。因此,遵守新闻传播的善意性原则,就能在新闻报道中更深入的把握真实性原则的要求,避免因总体失实造成的新闻伤害。
  第三,做到信息传播的善意性,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还是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具体体现。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指出……关键的问题是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宣传按照中央的精神把工作做好,做到有利于稳定,有利于鼓劲,只能帮忙,不能添乱。……就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⑥这一要求用在批评性报道中,就是要注意批评报道的分寸,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不能以舆论监督为借口对批评报道进行不留余地的揭露,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要求在批评报道中与人为善,尽量减少因批评报道对当事者造成的伤害。   第四,做到信息传播的善意性,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还是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当初闹的沸沸扬扬的“李亚鹏打人事件”中, 当事人李亚鹏事后表示:“……作为一个人,我没有能力制定法律,也没有能力影响社会去同情明星。但作为一个父亲,我不想放弃保护女儿的权利。希望大家以后在这事上有分寸,……你们可以拍我,这每个人都知道,但不要吓到我的孩子。大家可以拍我和我的妻子,但不要拍孩子,就算拍也要远远地拍,不要吓到她”⑦。因此,遵守新闻传播的善意性原则,就可以使新闻传播者时刻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新闻传播中要注意与人为善,最大程度的避免新闻伤害。
  最后,在当前传播环境下,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非专业化的私人传播日益扩大,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职业传播者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正在模糊化和彼此消解。普通大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参与度日益提高。由于非专业新闻传播者自身职业水准的限制和职业道德的缺乏,容易带来传播信息的混乱和失控。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信息的生产要经过修改、编辑、过滤、送审等把关环节,可以有效确保传播内容的合规范性。但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信息传播,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并不考虑信息传播的规范性,一旦其新闻价值观发生倾斜,甚至超越社会文化规范,就将带来信息传播的混乱。同时,这种随意性的信息传播也容易出现虚假新闻和各种不健康信息⑧,这种信息经过大众媒介传播之后,也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四.如何做到善意性传播
  结合本文对传播善意性的理论认识,要做到善意性的传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发扬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做到细节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并不是简单的“新闻五要素”的真实,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并不能必然的得到总体的真实,比如以偏概全的报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等。因此,避免可能的传播伤害要在采访中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信息的组织中要明确具体,并适当进行说明和强调。比如在上述“金龙鱼问题油”的报道中,要明确是哪一个批次的产品出了问题,这些产品的流向及销售状况等,便于消费者正确的认识问题的真实情况。
  同时,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还应该在语言的表述上注意措辞的准确性和表述的分寸感,避免使用一些带有倾向性的言辞。尤其是对特殊的报道群体要注意不能使用一些敏感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言辞。
  其次,批评性报道要有下文,要有后续的跟踪报道。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落后现象,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批评报道要有下文,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最后都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对消极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批评报道之后,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反映被批评、被监督主体的改进措施,要让人看到报道对象改正错误的诚意。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肯定的也一定要积极的肯定。
  最后,在认识上,传播者要意识到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信息传播中做到与人为善。总结而言,做到善意性的传播,是对传播者提出的道德要求,是对传播工作社会意义的考量,需要传播者在传播实践中时刻提醒自己。借用敬一丹的话说,就是“要留有余地”,“我一定要为明天负责,我不能为我今天说的话,明天我就去惭愧,……他做了再坏的事儿,也可能是有原因的,我们再有洞察力也是有局限的。⑨”
其他文献
摘 要:二十一世纪初,自塞尔维亚起,相继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地区爆发颜色革命,并形成澎湃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独联体国家和中亚第五爆发颜色革命的原因分析,用以指导我国的发展实践。  关键字:颜色革命;国内矛盾;新闻自由;选举政治  什么是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二十一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
期刊
摘 要:军人社会优抚制度是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原因,还存在保障资金不足、保障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标准不规范以及保障权益未完全落实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这个经济基础外,从主观努力方面,主要应进一步规范政府的主导职责、逐步实现保障的社会化、立足实际增强自我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积极发展各项优抚事业,不断提高军人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绿色维修发展的基本情况,在分析目前部队车辆装备维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绿色维修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绿色维修;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模块化  1.引言  绿色维修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维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维修模式,即在维修过程及产品维修后直至产品报废处理这一段时期内,既要最大程度地使产品保持和恢复原来的规定状态,又要使维修废弃物和有害
期刊
摘 要:总结了曹县木材运输检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木材运输检查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木材运输与检查;问题;对策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木材运输检查作为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发挥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责任。曹县木材检查站为保护全县森林
期刊
摘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的生命之源。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并解决好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立场和学习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中国梦;生命之源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
摘 要: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商务英语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隐喻对于商务领域概念和现象的认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商务英语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工作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了其三个主要认知功能,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的作用形式和过程。  关键字: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 认知机制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中经验主义认知观(experimen
期刊
摘 要:文章在介绍了电子汽车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从电子汽车衡的使用保养、计量性能、安全性、防作弊等方面,提出了保障电子汽车衡计量准确可靠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保障;电子汽车衡;准确  电子汽车衡由于其称量方便快捷、分辨率高、重量数据显示直观并能打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大宗货物的贸易结算,但由于安装于户外、露天使用,电子汽车衡所配置的称重传感器、接线盒等电子元器件易受到灰尘、潮湿、雷电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  “把”字句是
期刊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是关键,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档案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态度。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秀的思想品质。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条件地执行党关于档案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在中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不当,致使“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现象十分突出,严重损害了生态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生态旅游区亟需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基于绿色管理理念与生态旅游目的的一致性和绿色管理在生态旅游区管理中的优势,文章在分析生态旅游与绿色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将绿色管理融入到生态旅游区管理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