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办专业建设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增设新专业的速度加快是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2003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2,521个,2004年新增本科专业点2,442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近几年参加评估的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表明,新办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比例在“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省属院校、新建院校(指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毕业生不满三届的院校)分别平均为:22.74%、32.23%、46.18%、60.73%。可见,近年来新办专业在国内高校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均呈迅速增加和优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办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高校,特别是省(市)属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一现象认真加以研究,摸清这些专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得以改观。
  
   当前新办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某一新办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目前国内各高校均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依据两条基本标准:一是有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期研制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二是与相关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该专业已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设置这两条标准基于以下考虑:第一,高校的新办专业必须满足“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一般要求。这样,首先,可以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打下比较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满足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其次,这也是该专业本身在某一特定的高校能够长期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教育部或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评估。第二,高校的新办专业必须在其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较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要求高校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某一所高校能否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传统的办学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既是该专业学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需要,也是该专业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将第一条称为“一般性”标准,把第二条称为“特殊性”标准,那么,我们则可以做到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衡量某一新办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外部压力和高校办学规模扩张的内部冲动这两种力量必然促使国内各高校选择扩大学科专业平台、增加专业设置的发展策略,以容纳迅速增加的在校生数量。与此同时,通过增设新专业,可以满足高校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植新的生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专业数量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使各新办专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这样一些现象:第一,专业设置与开办论证不足,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不够,课程体系设计粗糙。第三,师资队伍的数量及其结构与新办专业的办学要求不匹配,学科专业带头人严重匮乏。第四,各种办学物质条件,特别是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所需的物质条件不足,由此带来学生综合职业训练难以开展或开展得严重不足。根据笔者对部分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调查,这些主要原因导致了高校各新办专业在办学效果和质量方面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的核心课程尚未全部开设
  某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群是该专业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分支的知识基础。它关系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接受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能否成为该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少高校新办专业在开设指导性专业规范中要求的核心课程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各专业实际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与规范要求开设的门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专业比较相同的现象是均没有开设出1门~两门规范要求的核心课程,同时又有两门~3门类似的课程来替代规范要求的核心课程。第二,各专业实际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数与规范要求的学时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课程其理论授课学时大大超过专业规范要求的参考学时数,而有的课程其理论授课学时又大大低于参考学时数。第三,各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未做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体系。我们经常看到这些课程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与核心课程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产生不知为何设置这些特色课程的疑惑,有的学生甚至提出取消这类课程的要求。
  《指导性专业规范》是供各高校在专业办学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高校在举办相关专业时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在逻辑上是一个“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对自己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充分的调查论证,以体现本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2.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状况与“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各专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均对相关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提出了相关专业各核心课程的实践学时数、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高校的新办专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未能达到这方面的要求。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不足,使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和必要的综合性职业训练,直接影响到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凝练与论证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高校的办学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凝练专业特色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一项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凝练专业特色既要考虑到学校传统的办学优势和服务面向,更要周期性地开展系统、科学的毕业生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本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所面对的岗位群(包括毕业生就业初期进入的具体岗位群,以及5年~10年后毕业生的目标岗位群),以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特征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凝练本专业的办学特色。
  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的新办专业都没开展过上面描述的系统、科学的毕业生调查,更谈不上在调查的基础上凝练和论证本专业的办学特色。这一工作上的缺陷,不能不在我们的专业办学中产生盲目性,导致难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教学基层组织是指高校系或教研室一级的专业组织机构,执行着贯彻学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培养师资力量等诸项职能。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对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最佳的端点在基层,“那些用全面综合的形式阐述目的或概括高等教育特点的人,是典型的、重复地从错误的端点出发的人。他们从系统的顶端开始,而高等教育中最佳的端点是基层”。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职能趋于弱化、关系不协调、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上述新办专业建设中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是提高高校新办专业的关键性因素。为此,本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进而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目的,高校可以考虑从进一步明确教学基层组织的职能、理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优化基层组织负责人队伍、强化教研活动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2.提高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特色的高校,可考虑从以下方面深入开展教学探索,进一步完善新办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第一,调查、了解和分析本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所面对的岗位群,以及这些岗位群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特征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提炼出专业所需的职业综合训练要求。第二,根据专业的职业综合训练要求,设计相关专业从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由浅入深、由局部到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第三,根据职业综合训练的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求,设置相应的多个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既要符合近期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创造教育环境。第四,根据模块课程的要求,设置专业规范要求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密切注意两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在执行上述4个工作步骤的过程中,要选择工作难点,组织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加大新办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
  3.加强新办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
  在提高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3年~5年的规划。在规划中既要尽可能避免人才的盲目引进,又要尽可能避免忽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在提高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制专业办学物质条件建设3年~5年的规划。在规划中既要尽可能避免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条件的短缺,又要尽可能避免资金的盲目投入和设备材料的浪费。
  4.建立新办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本校新办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方案,制定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实行质量标准的实施规范。将这些方案、标准和规范作为依据,开展周期性的专业自查和专业评估。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高校各专业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和环节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确,使学校每一项改革措施的目标都很明确,都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老年人病多,用药也多.据有关资料统计:老年人平均用药量约是青年人的5倍以上.由于老年人体内各脏器生理储备能力减弱,对药物的应激反应也变得脆弱,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特点,高职院校因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高契合度,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经营将没有地域和业务上的限制,同时,在全面开放的当口,我国也在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化进程。因此,全面开放将使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国内同行,而且面临外资银行从资本到业务、从技术到人才的全方位竞争。然而,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
本文从概述预应力箱梁桥裂缝出发,从设计方面以及施工方面重点探讨了预应力箱梁桥斜裂缝的主要成因,包括斜裂缝以及纵向裂缝等,据此成因进行相应防治策略的制定,以期为相关的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多从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起病,晚期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严重受损,致残率达10%~20%.2009年9月~2010年 2月,我们收治86例类风
目的了解前列腺炎患者平时与行为相关的情况对其疾病的影响,为有关部门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提供依据。方法 5897例前列腺炎患者按年龄分5个年龄段:10~岁72例(1.2%),20~岁2
传统教材出版近几年来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文结合这些年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Elearning系统的构成及与传统教材出版的对比优势,研究了运作Elearning系统的商业模式,分析了
现状概览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和1999年生效的《证券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金融机构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功能逐渐融合在一起。而且,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突破分业经营制度的束缚,实行混业经营的要求
优化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对市政工程进行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市政工程建设不仅涉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好施工技术的前期优化与
近期颇为引人关注的中信集团、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高管人员的人事变动终于在9月13日有了一个结局。当日,交通银行召开董事会,宣布委任原副行长李军为行长,从而结束了该行行长一职空缺近一个半月的局面。  交通银行董事会在公告中称,李军服务交行已历16年,既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特别是在交行重组、引资、上市的深化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交行管理团队合适的领导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