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70 年代,举重训练进入了发展时期,在80年代,举重进入了腾飞时代。少年刚接触举重这项体育运动,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个时期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来提升他们的举重水平。本文主要围绕少年儿童举重入门的训练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少年儿童;举重;训练方法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举重这项运动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因此,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举重训练时,就需要引导他们根据前人所总结的训练原则,围绕前人的动作思想,再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举重水平的效果。下文主要围绕举重入门的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确保动作的节奏连贯
在举重训练中,抓举与挺举在动作上的差异不大。而在举重的动作节奏上,通常表现在速度的快慢交替。一个完整的举重动作,往往都是先慢速然后再中速最后再高速的一个过程。经过实践调查得知,在举重过程中,我们所了解主要是提铃以及上推这几种动作,若开始的速度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导致举重失败。例如,举重训练中的上挺动作,它是由多个阶段所组成,是由许多小动作所组成、例如挺胸、憋腰、预蹲、上送、分腿、支撑。当运动员做好准备工作之后,首先,就需要做好预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稳”,另一方面要做到“浅”与“直”。这里所提到的“稳”,就是指在举重过程中,运动员膝盖下屈的过程不能够过快,其速度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要以头部、胸部以及肘部不动为标准。若速度一旦过快,那么就会使得上述的部位发生变形,从而导致举重的动作节奏破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慢”,但是慢也不是绝对的, 它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主要是在预蹲阶段到向上蹬腿的这个阶段,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故此,这些阶段都需要运动员完成,缺一不可。如果缺少这些环节中的一个部分,那么就会导致运动员的动作出现停顿,或者是导致运动员的动作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在对少年进行举重训练时,要确保他们能够连贯的做出这些动作。例如,在预蹲动作中,如果少年蹲的过快,那么就会导致杠铃脱离胸部,当他们蹬腿向上发力时,那么就会导致胸部的压力有所增加。如此,胸部和身体的上体部位就会发生位置改变,从而导致这些小运动员的发力动作难以完成,造成试举的失败。当运动员掌握好预蹲的这一动作,那么就需要对接下来蹬腿和向上发力动作进行训练,这个动作可以用“快”来进行概括。在预蹲、屈膝和制动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称之为上挺,其最快的速度可以得到1.8米/ 秒,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当完成在上述动作之后,還需要分腿下蹲,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降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快”字来进行概括。故此,在举重训练中,一定要训练运动员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即要确保节奏的连贯性。否则,少年运动员就难以参与到举重训练之中,通过这种节奏感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举重训练的要点,让他们能够先掌握好动作的节奏感以及连贯性,然后再来尝试抓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执行预蹲或者是挺举、上挺等举重动作技巧。
二、让学生了解举重的外观结构
在举重训练中,其外观结构指的是,在每个动作完成时,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对于这些少年儿童运动员,因为他们年龄尚小,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较为缺乏,他们的接受能力也较弱,只能够靠天生的模仿和领会。所以在举重训练中,教练要对每个动作进行重复演示,并且对动作技术的要领加以说明,以加深他们对技术动作的认识。为了能够提升少年的举重潜力,以推動我国举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少年的训练,让举重动作的根本原理与外观结构相结合,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动作能够相协调。例如,在上挺过程中,就是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在进行预蹲这个动作时,运动员的脚是向下蹬,但是腿发力的方向则与之相反,分腿对杠铃的支撑力的方向也是向下的。故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重复这些外观结构,重复“下”、“上”、“下”的外观结构。但是,在提铃动作中,其外观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起铃时,运动员的身体是向上运动的,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力也是向上的,但是其进行下蹬支撑时,运动员的身体就会向下运动。故此,在提铃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用“上”、“上”、“下”来予以概括。
通过上文的叙述,相信我们对举重训练方法有着初步的了解,对训练的节奏性以及外观结构等都有着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训练少年儿童时,就需要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挺动作训练中,就可以用“慢”、“快”、“快”来进行概括,而对于该动作的外观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下”、“上”、“下”来进行概括。对于提铃动作:那么在节奏性的训练中,可以用“慢”、“快”、“快”来进行概括;而外观结构则可以用“上”、“上”、“下”来进行概括。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可以弥补他们认知能力较差的这一弱点,使他们在一个简单易懂的方法中学会举重运动的技巧。
综上,在提铃动作以及上挺动作这两个动作中,都有相应的节奏与外观结构。此外,在举重训练中,这两个动作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对于节奏与外观结构,一定不能够进行错位。这种方法对于少年儿童的入门训练极其有效,而且简单易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举重动作的原理。在传统的举重训练中,许多教练经常会用十多节课来训练学生的一个动作,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精力,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两节课就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结语
综上,我国的举重运动事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而在少年儿童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以及外观结构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举重的要点,并且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掌握举重的精华,提高他们的举重水平,从而推动我国举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南县业余体校李玉东.浅谈少年儿童举重基础训练的特点和方法[N].驻马店日报,2008-08-26008.
[2]高传威.举重运动对10-12岁少年体质状况的影响研究[D].吉首大学,2012.
[3]傅喜才.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业余举重教学训练[J].体育科技资料,1978,18:47-50.
关键词:少年儿童;举重;训练方法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举重这项运动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因此,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举重训练时,就需要引导他们根据前人所总结的训练原则,围绕前人的动作思想,再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举重水平的效果。下文主要围绕举重入门的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确保动作的节奏连贯
在举重训练中,抓举与挺举在动作上的差异不大。而在举重的动作节奏上,通常表现在速度的快慢交替。一个完整的举重动作,往往都是先慢速然后再中速最后再高速的一个过程。经过实践调查得知,在举重过程中,我们所了解主要是提铃以及上推这几种动作,若开始的速度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导致举重失败。例如,举重训练中的上挺动作,它是由多个阶段所组成,是由许多小动作所组成、例如挺胸、憋腰、预蹲、上送、分腿、支撑。当运动员做好准备工作之后,首先,就需要做好预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稳”,另一方面要做到“浅”与“直”。这里所提到的“稳”,就是指在举重过程中,运动员膝盖下屈的过程不能够过快,其速度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要以头部、胸部以及肘部不动为标准。若速度一旦过快,那么就会使得上述的部位发生变形,从而导致举重的动作节奏破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慢”,但是慢也不是绝对的, 它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主要是在预蹲阶段到向上蹬腿的这个阶段,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故此,这些阶段都需要运动员完成,缺一不可。如果缺少这些环节中的一个部分,那么就会导致运动员的动作出现停顿,或者是导致运动员的动作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在对少年进行举重训练时,要确保他们能够连贯的做出这些动作。例如,在预蹲动作中,如果少年蹲的过快,那么就会导致杠铃脱离胸部,当他们蹬腿向上发力时,那么就会导致胸部的压力有所增加。如此,胸部和身体的上体部位就会发生位置改变,从而导致这些小运动员的发力动作难以完成,造成试举的失败。当运动员掌握好预蹲的这一动作,那么就需要对接下来蹬腿和向上发力动作进行训练,这个动作可以用“快”来进行概括。在预蹲、屈膝和制动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称之为上挺,其最快的速度可以得到1.8米/ 秒,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当完成在上述动作之后,還需要分腿下蹲,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降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快”字来进行概括。故此,在举重训练中,一定要训练运动员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即要确保节奏的连贯性。否则,少年运动员就难以参与到举重训练之中,通过这种节奏感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举重训练的要点,让他们能够先掌握好动作的节奏感以及连贯性,然后再来尝试抓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执行预蹲或者是挺举、上挺等举重动作技巧。
二、让学生了解举重的外观结构
在举重训练中,其外观结构指的是,在每个动作完成时,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对于这些少年儿童运动员,因为他们年龄尚小,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较为缺乏,他们的接受能力也较弱,只能够靠天生的模仿和领会。所以在举重训练中,教练要对每个动作进行重复演示,并且对动作技术的要领加以说明,以加深他们对技术动作的认识。为了能够提升少年的举重潜力,以推動我国举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少年的训练,让举重动作的根本原理与外观结构相结合,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动作能够相协调。例如,在上挺过程中,就是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在进行预蹲这个动作时,运动员的脚是向下蹬,但是腿发力的方向则与之相反,分腿对杠铃的支撑力的方向也是向下的。故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重复这些外观结构,重复“下”、“上”、“下”的外观结构。但是,在提铃动作中,其外观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起铃时,运动员的身体是向上运动的,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力也是向上的,但是其进行下蹬支撑时,运动员的身体就会向下运动。故此,在提铃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用“上”、“上”、“下”来予以概括。
通过上文的叙述,相信我们对举重训练方法有着初步的了解,对训练的节奏性以及外观结构等都有着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训练少年儿童时,就需要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挺动作训练中,就可以用“慢”、“快”、“快”来进行概括,而对于该动作的外观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下”、“上”、“下”来进行概括。对于提铃动作:那么在节奏性的训练中,可以用“慢”、“快”、“快”来进行概括;而外观结构则可以用“上”、“上”、“下”来进行概括。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可以弥补他们认知能力较差的这一弱点,使他们在一个简单易懂的方法中学会举重运动的技巧。
综上,在提铃动作以及上挺动作这两个动作中,都有相应的节奏与外观结构。此外,在举重训练中,这两个动作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对于节奏与外观结构,一定不能够进行错位。这种方法对于少年儿童的入门训练极其有效,而且简单易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举重动作的原理。在传统的举重训练中,许多教练经常会用十多节课来训练学生的一个动作,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精力,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两节课就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结语
综上,我国的举重运动事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培养。而在少年儿童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以及外观结构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举重的要点,并且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掌握举重的精华,提高他们的举重水平,从而推动我国举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南县业余体校李玉东.浅谈少年儿童举重基础训练的特点和方法[N].驻马店日报,2008-08-26008.
[2]高传威.举重运动对10-12岁少年体质状况的影响研究[D].吉首大学,2012.
[3]傅喜才.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业余举重教学训练[J].体育科技资料,1978,1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