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形成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智慧的宝贵财富。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交流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意义、现存问题和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勇于肩负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类专业的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提高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逐步增多,中国社会更是在这一趋势下逐步走进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虽然多元文化的存在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但是多元文化中蕴含的不良内容、思想也会逐步侵蚀年轻人的活力。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们抵抗来源于外部的不良信息,提高我国生的文化自信,为其后续更好的与世界交流奠定基础。
(二)能实现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的成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能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有效培育,实现当代教育中“育人先育德”的基础教育方针,推动我国阶段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的积极思想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以传统文化为准绳,做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事,实现当代教育中育人的教育目标,助力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蓬勃发展。
(三)能达成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群体,只有提高基础素质才能进一步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教师们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递给了生们,督促其能够在未来建设国家、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无私、无畏的投身于国家建设,助力国家的健康、长足发展。
二、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和教师都要明确意识到二者融合的价值所在,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组织者及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以创新意识为指导,坚持不懈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教学方案,使得传统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未来就业相关联,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引起学生的不适。致力于给学生创造富有趣味、能够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夯实基础。
实际上,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受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极大,教师要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思考如何能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活动,打造人格健全、充满智慧、文学素养较高的学者型语文教师队伍,确保教师身上的优良品德能够给学生的自我优化提升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语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着充足的教学课时,不能无故停课,传统文化教育就会更加系统连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会成为必然。
(二)诵读经典作品,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诵读是感知文学作品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经典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记忆力、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投入等,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美感,以此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激励学生背诵经典的古诗文篇目,通过背诵积累,学生不仅可以增加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增添文章写作的内涵与文采,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运用。
(三)应用多元教育举措,强化学生的文化感悟
对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而言,如果想帮助学生在有限的传统文化中收获无限的感悟,本文认为教师也应转变以往教育中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更多元、更沉浸的教学举措应用到课程中,以此引导学生们在沉浸中升华对语文传统文化的感悟,凸显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时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进行语文主题二《致敬,青春》章节教学的环节,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作者对“青春”的想法后(如,白居易的“秋瑾”、苏轼的“江城子”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致·青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语文课程中来,搜集教材范围外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人对“青春”的感悟,从中升华学生对这一章节中蕴含“青春”“时光”等关键词的理解,从中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珍惜时光”的内容,为其后续成长打下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热点,精选案例,在教学中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比如《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技艺精湛,在于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进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可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扩展补充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工匠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君子强学而力行”的敬业奉献,使学生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职业素养。
结论: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为此,作为高校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领会经典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王薇.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3):181-184.
[3]陈江英.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19(02):24-25.
关键词:语文教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类专业的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提高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逐步增多,中国社会更是在这一趋势下逐步走进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虽然多元文化的存在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但是多元文化中蕴含的不良内容、思想也会逐步侵蚀年轻人的活力。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们抵抗来源于外部的不良信息,提高我国生的文化自信,为其后续更好的与世界交流奠定基础。
(二)能实现素养培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的成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能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有效培育,实现当代教育中“育人先育德”的基础教育方针,推动我国阶段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的积极思想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以传统文化为准绳,做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事,实现当代教育中育人的教育目标,助力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蓬勃发展。
(三)能达成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群体,只有提高基础素质才能进一步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教师们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递给了生们,督促其能够在未来建设国家、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无私、无畏的投身于国家建设,助力国家的健康、长足发展。
二、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和教师都要明确意识到二者融合的价值所在,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组织者及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以创新意识为指导,坚持不懈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教学方案,使得传统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未来就业相关联,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引起学生的不适。致力于给学生创造富有趣味、能够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夯实基础。
实际上,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受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极大,教师要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思考如何能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活动,打造人格健全、充满智慧、文学素养较高的学者型语文教师队伍,确保教师身上的优良品德能够给学生的自我优化提升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语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着充足的教学课时,不能无故停课,传统文化教育就会更加系统连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会成为必然。
(二)诵读经典作品,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诵读是感知文学作品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经典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记忆力、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投入等,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美感,以此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激励学生背诵经典的古诗文篇目,通过背诵积累,学生不仅可以增加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增添文章写作的内涵与文采,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运用。
(三)应用多元教育举措,强化学生的文化感悟
对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而言,如果想帮助学生在有限的传统文化中收获无限的感悟,本文认为教师也应转变以往教育中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更多元、更沉浸的教学举措应用到课程中,以此引导学生们在沉浸中升华对语文传统文化的感悟,凸显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时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进行语文主题二《致敬,青春》章节教学的环节,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作者对“青春”的想法后(如,白居易的“秋瑾”、苏轼的“江城子”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致·青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语文课程中来,搜集教材范围外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人对“青春”的感悟,从中升华学生对这一章节中蕴含“青春”“时光”等关键词的理解,从中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珍惜时光”的内容,为其后续成长打下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热点,精选案例,在教学中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比如《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技艺精湛,在于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进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可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扩展补充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工匠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君子强学而力行”的敬业奉献,使学生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职业素养。
结论: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为此,作为高校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领会经典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王薇.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3):181-184.
[3]陈江英.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19(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