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1-02
时下,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真难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仅只是学生吗?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现代教育要培养高科技创新型全能人才,下一代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尤为突出。它关系着学科与学科间的衔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社会与家庭之间的责任,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那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如何培养呢?这是既旧且新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体验略谈几点:
一、用教材教,以导助学,培养学习兴趣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大家深有感触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用“教材教”即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打破了传统的把教材当“权威”、当“圣经”的教学常规,让教师彻底地从“教教材”中走出来,以教材为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开发,可以拓宽渠道,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课题更加鲜活,更利于教师设计,驾驭,也益于学生接受并运用。然而,用“教材教”还必须注意:①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热情。用“教材教,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教材,钻研教材,敲定教法,然后针对教材选取相关材料或创设有关场景作弥补课堂知识不足之用,这较之与“教教材”相比必须耗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没有教师那份达成目标的决心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付出精神,那么,取决于活动成功的希望几乎是零。②用“教教材”,切勿脱离教材。事实上,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很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因而使得脱离教材者有之:譬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授课内容全是多媒体所显示的总理工作的情景资料,无可厚非,所涉猎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周总理工作的繁忙,但这种完全脱离教材的做法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语文课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为便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有关知识,再适当引用相关资料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再谈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显得苍白无力,这种脱离教材的教法与目标的达成是遥不可及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兴趣激发了,一切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故而,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所谓“导”即引导。古人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就是方式、方法的学习。这种“导”包括: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动手实践等诸多方面,且因不同方面所涉及的内容的不同还充满了变式,所以“导”显得非常必要,“导”必须导得实在,导得恰如其分,导出兴致,导出道道来。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珍贵的教科书》执教者这样导:同学们,《珍贵的教科书》一文除了讲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外,还写了什么?这样直接了当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当时环境艰苦的内容的学习,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更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对文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出示:当时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的句式,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练习,随着一声“谁能把这个句子变得更美”的话音没落时,学生争先恐后,热情高涨,继而,教师让学生进行,“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的段的训练,更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教师合理地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场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与能动参与意识,更好地落实了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出色地发挥了“导”的作用,使学习的主体与引导者之间达到了难得的默契。
二、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督察
理论上讲,课外阅读是建立在文本内容学习基础上的,作课堂知识的弥补或延续之用,用得好,课堂的优化远比无视课外阅读的效果来得实在,但事情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其一,小学生自觉意识占不了主导地位,加之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的外流,在家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弱,没文化者,故使阅读的监督失效;其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跟踪或检测,倘能坚持阅读的,也只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其三,读书馆只是临时为应付检查而开放,如同虚设。显然,这种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加强管理督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①制定完整的阅读管理制度。②减少过分注重文本知识教学的时间,给教师提供空间,便于阅读检测。③有专职图书管理员的配备。这样,更有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生活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生活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来源。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电灯泡,牛顿发明蒸汽机……谁能说,他们的发明与发现不是来自于生活呢?生活是每个人都有的,且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产生的想法也不同,这样的生活才更有利于发明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社会,组织学生到农场体验,到实地观察感受,到养老院,到风景名胜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性,动手操作能力和超凡的耐力与毅力,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总结,产生异构,得到升华,成就发明创造。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着力培养,落实了“教”与“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柳暗花明的前锦——“少年强”还会太遥远吗?
时下,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真难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仅只是学生吗?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现代教育要培养高科技创新型全能人才,下一代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尤为突出。它关系着学科与学科间的衔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社会与家庭之间的责任,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那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如何培养呢?这是既旧且新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体验略谈几点:
一、用教材教,以导助学,培养学习兴趣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大家深有感触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用“教材教”即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打破了传统的把教材当“权威”、当“圣经”的教学常规,让教师彻底地从“教教材”中走出来,以教材为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开发,可以拓宽渠道,使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课题更加鲜活,更利于教师设计,驾驭,也益于学生接受并运用。然而,用“教材教”还必须注意:①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热情。用“教材教,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教材,钻研教材,敲定教法,然后针对教材选取相关材料或创设有关场景作弥补课堂知识不足之用,这较之与“教教材”相比必须耗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没有教师那份达成目标的决心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付出精神,那么,取决于活动成功的希望几乎是零。②用“教教材”,切勿脱离教材。事实上,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很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因而使得脱离教材者有之:譬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授课内容全是多媒体所显示的总理工作的情景资料,无可厚非,所涉猎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周总理工作的繁忙,但这种完全脱离教材的做法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语文课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为便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有关知识,再适当引用相关资料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再谈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显得苍白无力,这种脱离教材的教法与目标的达成是遥不可及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兴趣激发了,一切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故而,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所谓“导”即引导。古人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就是方式、方法的学习。这种“导”包括: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动手实践等诸多方面,且因不同方面所涉及的内容的不同还充满了变式,所以“导”显得非常必要,“导”必须导得实在,导得恰如其分,导出兴致,导出道道来。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珍贵的教科书》执教者这样导:同学们,《珍贵的教科书》一文除了讲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外,还写了什么?这样直接了当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当时环境艰苦的内容的学习,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更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对文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出示:当时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的句式,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练习,随着一声“谁能把这个句子变得更美”的话音没落时,学生争先恐后,热情高涨,继而,教师让学生进行,“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的段的训练,更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教师合理地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场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与能动参与意识,更好地落实了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出色地发挥了“导”的作用,使学习的主体与引导者之间达到了难得的默契。
二、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督察
理论上讲,课外阅读是建立在文本内容学习基础上的,作课堂知识的弥补或延续之用,用得好,课堂的优化远比无视课外阅读的效果来得实在,但事情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其一,小学生自觉意识占不了主导地位,加之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的外流,在家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弱,没文化者,故使阅读的监督失效;其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跟踪或检测,倘能坚持阅读的,也只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其三,读书馆只是临时为应付检查而开放,如同虚设。显然,这种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加强管理督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①制定完整的阅读管理制度。②减少过分注重文本知识教学的时间,给教师提供空间,便于阅读检测。③有专职图书管理员的配备。这样,更有利于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生活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生活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来源。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电灯泡,牛顿发明蒸汽机……谁能说,他们的发明与发现不是来自于生活呢?生活是每个人都有的,且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产生的想法也不同,这样的生活才更有利于发明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社会,组织学生到农场体验,到实地观察感受,到养老院,到风景名胜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性,动手操作能力和超凡的耐力与毅力,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总结,产生异构,得到升华,成就发明创造。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着力培养,落实了“教”与“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柳暗花明的前锦——“少年强”还会太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