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法国科幻大师。1828年2月8日出生于法国西部海滨城市南特,成年后学习法律。但在巴黎求学期间,凡尔纳并不喜欢法律,却酷爱文学艺术,一直尝试着创作剧本,可惜始终未能上演。
在创作过程中凡尔纳尝试地理学融入文学创作。于是他便利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气球上的故事》等作品。他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我国:《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全都十分精彩,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品味。
1866年,一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想要搞清一个近期经常出没于海上的怪物。随后他又应邀登上一艘美国驱逐舰,试图消灭那个怪物。结果在交战当中,怪物无恙,驱逐舰反被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随从等人都成了怪物的俘虏。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所谓怪物原来是一艘不为人知、名为”鹦鹉螺“的潜艇。
潜艇艇长尼摩对博物学家等人热情款待,但为了保守住自己的秘密,永远不许他们离开潜艇。博物学家等人只能跟随潜艇在海洋各处周游,直到10个月后才侥幸逃脱,把这一秘密公诸于世。
这就是法国著名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那部著名的、后来被很多人认定是预言了潜艇的《海底两万里》的主要内容。
对于所谓的“潜艇”预测,很多人不但深信不疑,而且热心协助其以讹传讹。其实想要搞清这一问题十分简单:只要查一查潜艇的发明时间,再查一查《海底两万里》的创作和出版时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首先我们知道,著名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问世于1870年。
现在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潜艇的发展历史: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D.布什内尔就建成了单人操纵的木壳潜艇“海龟”号。这艘潜艇构造简单,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仅能潜至水下6米,在水下停留不超过半小时,航速也只有3节左右。1776年9月,“海龟”号偷袭泊于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未获成功,但首开潜艇袭击军舰之先河——在这一壮举发生18年后,凡尔纳的祖父母才得以成婚。
人力潜艇自然限制了潜艇的发展,而蒸汽机的问世催生了机械动力的现代潜艇。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出了“鹦鹉螺”号潜艇——也许正是这艘潜艇,激发了凡尔纳的想象,成为了《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最初雏形!
当然,凡尔纳的“鹦鹉螺”号与富尔顿的“鹦鹉螺”号有着极大的不同——富尔顿的“鹦鹉螺”号,长仅7米,4人操纵,可携2枚水雷,在水上以风帆为动力,在水下则通过水手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而凡尔纳的“鹦鹉螺”号,体态巨大,人员众多,最深可潜至16000米,同时以电为动力,而电源则来自海洋中取之不尽的钠!
以蒸汽机作为潜艇的动力依然限制着潜艇技术的发展,设计者们继续为潜艇寻找着更好的动力装置。1886年,英国建造出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艇,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自此,电动推进装置为潜艇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有意思的是,这艘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号——不知道所谓的“潜艇预言说”,是否就是由此产生的灵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海军更加重视新型潜艇的研制。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54年,美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水服役,并于1958年成功地首次从冰层下穿越北极。该潜艇长近百米,水下排水量4000吨;采用核动力装置,功率逾万千瓦;水面和水下航速分别为18节和20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艘核动力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 号——不过这时,凡尔纳已经作古整整半个世纪了。
综上所述,我们就完全揭开了凡尔纳预测潜艇的真相。
事实上,对于科幻小说的意义,许多人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就文学之根本来说,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许能够起到普及具体科学知识和对未来进行准确预测的功能,但是,这两点决不是科幻文学必须承担的义务。
(责任编辑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