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古典舞教学之我见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2ej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太极文化研究和太极拳教学工作。自2003年起,我开始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古典舞专业和编导专业指导学生学习太极拳套路和功法。现结合我在高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中华太极文化对太极拳教学的意义
  我认为中华太极文化是太极拳教学的灵魂和统帅。在给古典舞专业学生和编导专业学生教授太极拳时,必须要把太极拳之根源——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梳理清楚,阐明中华太极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这是教好太极拳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1.中华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母文化,思辨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何为太极?《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文化源于《周易》,古体的“易”是日月的结合,易字本身就包含了阴阳概念的内涵。它体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而始祖伏羲氏创立了太极和八卦,并以古太极图为标志,精辟论述了宇宙的阴阳之道和八卦之变,以及事物相生相克和兴衰之理。诗曰:“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在其中。”太极文化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鼻祖,发展了太极思想。在其创编的《道德经》中,精辟论述了天地阴阳变换之“道”和人类祸福之“得”。第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源。他认为世界是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永不停止。第二,他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两个对立面是互动的关系。第三,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根本含义是一切都源于自然,重点是追求天人合一,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则把太极思想引入社会治理中,儒家奉行“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修身处事之本,其核心思想是“中、正、仁、和”,其理想是成为与他人、与社会相和谐的“仁人、贤人、圣人”,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太极关系。
  太极文化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文化体系。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引导做人要敬畏自然、修身养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以上所述,就是中华太极的辩证关系以及太极文化哲学思辨之核心和精髓。
  2.太极拳是中华太极的标识性文化符号和重要载体,追求和谐之美《太极图说》开篇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
  阳,两仪立焉。”王宗岳在《太极拳谱》开篇言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吐纳方法、运动规律及造型,再现了太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与和谐统一的理念,成为表达和传播中华太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和重要载体。太极文化深邃的哲理、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是太极拳拳理的理论源泉、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
  3.太极拳教学必须与中华太极文化紧密结合,突出中华太极文化的统领作用
  中华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源,是主宰和引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脉不断和走向文明的命脉,是奠定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传统文化之林的基石。如果我们不讲清楚中华太極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丰富内涵;动静的互动和阴阳的转化之辩证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华太极文化所要达到的这一思想境界和终极目标,就不能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理解和感悟到太极拳拳理的精神支柱在哪里。太极拳学习如果没有了统帅,太极拳就成了没有主心骨的花拳绣腿,也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丧失灵魂和生命力。所以,学好中华太极文化之哲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是学好太极拳的必修课。
  二、太极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
  太极拳是中华太极文化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元素在舞蹈艺术上的表现。太极拳是通过气息的吐纳和运用以及肢体语言来表现太极文化,中国古典舞正是吸收和融入了太极拳的精华而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
  在太极拳教学中把中华太极理念融入舞者的灵魂尤为重要。必须通过强化学生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和身心统一的修炼,进而把太极元素通过太极拳的套路和动作在中国古典舞中表现出来。
  我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1.强化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作为陈氏太极拳传人,我认真按
  照陈氏太极拳套路和动作基本要领,循序渐进地教学生。这些基本要领就是虚灵顶劲、含胸塌腰、松腰养气、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以意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这些要领都要融入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求学生牢记要领,理解含义,心领神会,动作到位。意念引领动作,动作体现要领。分解每一个动作,一招一式示范讲解并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在练习中纠错,在规范中修成。舞蹈专业只有练功精到,表演才能完美。
  2.强调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异同
  (1)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相通之处
  太极拳和中国古典舞都要求身体语言内化于心,对于身心的磨炼与解悟使得中国古典舞和太极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相同相似在于:
  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运动轨迹相同。太极拳主要特点是全身缠劲、全身画圆。而中国古典舞中的三道弯主要特点是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舞蹈与太极阴阳物极必反、循环往复,画圆的动作一致。太极拳动作是开与合、动与静、快与慢、高与低、内与外,与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是一致的。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外先内,欲内先外;欲前先后,欲后先前;阳负阴,阴抱阳。这是种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折叠往复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劲相似。所谓劲是指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表现为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然状态,而且富有节奏感和规律性。太极拳的劲与中国古典舞相似,均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   太极拳和中国古典舞内三合与外三合相同。太极拳“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跳中国古典舞就像在打“太极”,因为太极与中国古典舞同样是把力与气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运动。“气”与形体训练息息相连,如上长、阔展的身体运动需要吸气,而下沉的动作则应呼气,腿部动作需提气以减轻负担。还有许多动作需立腰提胯;有些动作速度快且幅度大需吸气;由“冲”“靠”演变的舞姿造型则需呼气。
  (2)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不同之处
  太极拳与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元素有所不同。太极拳是武术与导引术的结合体。太极拳的功法特点表现为,柔和舒展、轻灵圆活、开合有序、行云流水、中正安舒、动静相修、神与形备、理精法密、上下相随、以意领气。太极拳要求“上如浮云,下如流水”,形于上而寓于下,“上下相随人难近”。太极拳的动作内敛,动作幅度偏小,放的不大,架子偏低,下盘力量偏重,对脚部力量要求很高。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诸多武术、戏曲的动作,涵盖了身法、身韵和各种动作技巧,强调眼随体动,重视呼吸配合,强调韵律感和造型感。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要求动作延展放大,身法偏高,大展大合,有些动作甚至比较夸张,如腰腿的功夫,借此来表现舞姿的优美。
  总而言之,太极拳看中的是武术,古典舞看中的是艺术,它们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作为老师,就是要将太极的理念、太极拳的功法融入古典舞的训练及表演中。通过太极导引,利用身体旋转所发出的力量强化舞蹈动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升表演者的素质与内涵以及艺术表现能力。
  三、太极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门特色鲜明的人体艺术。中国古典舞是集武术、戏曲等于一身,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舞种,是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太极拳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以太极拳气韵通古典舞身韵,强化古典舞的功力和艺术之美
  打好太极拳需要运用好太极之气,即“气走丹田”进行有深度的腹式呼吸,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与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在肢体的运用中,把气运用到呼与吸、吐和纳的融合之中。运气也是古典舞的基本功,太极之气构成了古典舞的根基。当舞者整个身体处于提升状态时,需要集中精力吸气;当整个身体处于下沉状态时,就需要相应的呼气。
  太极拳的气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能够充分表现出柔美的动作、刚猛的亮相、张弛的转换、收放的反差。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气”“神”“劲”“形”上的巧妙结合。把太极丹田运气之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能增强古典舞学生动作协调的功力,再配以“神”的由内而外的内心情感和“气”的张与呼、弛与吸、收与纳、放与吐的丝丝入扣的配合,就可以做到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律动,刚柔交错的舞蹈动态以及形神兼备的完美艺术表现。把太極拳对气韵的练习作用到舞者身上,舞者通过对内气的控制,继而解决控制人体肌肉力量的协调问题。通过内气能够协调人体肌肉的各种力,由力而产生特定的动作效果,从而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
  导引与吐纳结合是由太极与中国经络学导引术结合而来的,通过对呼吸和吐纳的有意识控制和运用,使人体五脏六腑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状态。古典舞也要展示阴阳平衡,但是古典舞中的阴阳平衡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在韵律上,太极拳中体现的是气韵的“沾粘劲儿”,而古典舞是要借鉴和利用
  “圆”和“曲”这股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舞蹈身韵的核心内容。
  古典舞身韵包含了身段和韵律的形体美和动感美。太极气韵融入古典舞中,舞者就可表现出刚劲有力的舞姿、独特的洒脱和流畅的意境,增添了舞者的感染力和审美力。如果说古典舞气韵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美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太极拳气韵融入古典舞身韵就以一种程序化的外化过程而具有了艺术美。两者的完美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风骨。
  2.以太极拳动作通古典舞圆和之美,表达太极文化的和谐思想
  太极思想产生后有太极图,而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以“S”形曲线分开。左白右黑,其形状恰似黑白两条鱼,俗称太极图为“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阴,白色部分代表阳,阴极盛就会转化为阳,而阳极盛就会转化为阴。黑色中有一个白点,白色中有一个黑点,分别象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不可分离。无阳则无阴,无阴则无阳,阴阳交互,动静相依。两阴阳鱼你追我赶,首尾相接,最终形成一个圆。一阴一阳不离圆,圆者而生。太极图最外层的圆圈为太虚或无极,表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生成的,并进行着运动和循环。太极图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阴阳互补变化规律和天人合一的圆和之美,中和之美。
  太极拳借鉴和吸取太极图“圆”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动作意念中。太极拳外走弧线,内走缠丝的行拳规律,充分表现了太极图外层圆圈万物旨归,内循阴阳鱼运行规律,阴阳互动、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圆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之一,是太极文化的和谐思想之体现。太极拳行拳路线是画圆与阴阳互动的运动,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圆和理念。
  通过太极拳教学,把太极圆代表圆满、美满和成熟的理念和动作要领渗透在中国古典舞中,从而强化和突出古典舞“圆”的风格特征。跳古典舞时,人体总是呈现出一种回转之态,这种态就是圆,由此可见,古典舞是典型的“画圆”艺术,“圆”贯穿于舞蹈形体活动的始终。其主要是“三圆”“两圈”,即“平圆”“立圆”“8字圆”“大圈套小圈”,其他如体态上的拧倾、扭旋、折曲转亦属于“圆”的动律范围。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作规律、节奏处理和流动路线上都与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才给人留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圆”之美感。
  3.以太极拳教学为支点,培养和造就复合型舞蹈人才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舞蹈专业的太极拳教学必须改革和创新,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太极拳套路和动作的教授,而应该建立四位一体的太极拳教学方式,即学习太极拳、研究太极文化、修身养性和传承太极文化。这种教学是把学习太极拳与研究太极文化相结合;把学习太极拳与研究中国古典舞舞美相结合;把学习太极拳与舞者自身修为相结合;把学习太极拳与传承太极文化相结合。四位一体的太极拳教学,使舞者达到既有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内涵,又有精湛娴熟太极拳功底,还有中国古典舞表现力和传承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之使命感。四位一体太极拳教学对高等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对舞蹈人才的培养和舞台作品的创作乃至传承中华太极文化都将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太极拳教学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不仅对中国古典舞蹈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大众的艺术品位和鉴赏水平。同时,还拓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舞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有了中华太极文化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土壤,有了太极拳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外在表现形式,并将其融入中国古典舞蹈动作和题材之中,就能更好地表现太极文化思想,传承中华太极文化。
  (作者景建军,陈家沟太极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分会会长,北京太极缘道国际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河南省温县太极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太极拳教练,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员,国家级体育指导员,汤加英联邦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电影《兔侠传奇》武术指导。)
  (编辑/邱璇)
其他文献
科研合同作为政府管理科技的新型行政手段,对我国科技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之增强具有重要意义。故对科研合同法律规范化研究应成为我国行政法中有关行政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非细菌感染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神经外科29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24例
本文结合现代数学物理科学的新成就,从哲学高度对“新维数与数学大统一理论的哲学思考”、“分维结构的普遍性”和“分形维数与世界物质统一性”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并得到如下
“普朗克原理”是同行评议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所以,应该全面地剖析权威在科学评价活动中种种行为或表现,特别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透视,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就便于人们在
意拳与形意拳当属一脉而来,但实际上,意拳在拳理、功法体系上与形意拳完全不同,除了一些主要的桩法尚能在形意门内找到相似的练法,其他的基本没有任何共同点。本文通过实例来阐释意拳和形意拳的差异性,使读者对这两个拳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意拳又称大成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内家拳,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单操手、断手、健武,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现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先生在
我们的科学史已是统一的世界史,它所描述的是唯一的一种科学发展形式,即以地球为中心的科学和科学认识。本文认为,要恰当地评价我们的科学和科学认识,就必须进行“比较宇宙论”的
高连成先生是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中国武术八段、郑州市武术协会常委、郑州市武式(派)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他还是郑州行者太极拳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24例ITN患者的临床资料。
大成拳是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于1940年所创。王芗斋先生在精通形意拳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设了此种接近近代新型传统拳学,具有实战技击性质和养生健身的功能,无论从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