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质与胃痛的发病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故通过中医体质学说探讨胃痛的防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经验,分析胃痛与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胃痛;辩证与辩体质
前言:人的体质首先由先天遗传,并于后天获得,是个体的形态和活动功能方面表现相对比较稳定的特质,与人的心理性格有一定的关系[1]。体质学说由中医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分析人的体质特征以及各种病理特点,结合病症的表现总结病情的发展趋势,进而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中医临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胃病的防治就中医体质学说进行简单分析。
1 胃痛发病与患者体质的证型关系
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胃脘部疼痛,其发生和证型与患者的体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1 脾胃是体质的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质后天形成之本,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会对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体质。同时饮食因素与人体质变化以及病理性体质均有极大的相关性,在《奇病论》中有相关记载:“肥者令人内热。”在朱丹溪的研究中证实,“中气不足”以及“素有热”是引起患者胃痛的重要体质原因,同时情绪也会对人体病症产生一定的影响[2]。外因或内因在对人体产生作用时,均由口腔、经络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的脾胃功能,久之则会导致人体产生其他病症,形成痰湿及淤血等病理体质。
1.2 体质异常导致胃痛加剧
特殊体质通常会造成患者对于某种致病因素具有极强的易感性,中医理论认为特殊的体质和相应的病症具有互相吸引的作用,其中医说法为“同气相求”。《黄帝内经》中则认为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是否发病有直接关系。在王琦的研究中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并将患病人群分为三大类体质。对于胃痛的发病异常体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6种:淤血、气郁、阴虚、阳虚、湿热以及气虚,对于不同类型的体质具有不同的发病倾向,体质能够决定人体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以及某类疾病的感染倾向性。体质异常会增加胃痛的发病率,同时反复胃痛会使人体承受能力降低,进而对人的体质产生负面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1.3 体质分型与胃痛证型的关系
证也称证候,其描述的是疾病发病阶段、病理、病位。患者的体质与证型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患者体质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同时体质亦影响证型的发展方向,证型的变化由体质的变化所决定,故其特征中存在着体质的特征。患者的体质差异会导致同种病症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所以体质的差异是导致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的决定性因素。胃痛的主要证型及其与体质的关系如下:虚证体质易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实证体质易导致湿热中阻型胃痛,气郁体质易导致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田合禄的研究中认为,痰湿体质易与痰湿蕴结症,气郁体质则易与肝气郁结症。
2 体质因素与胃痛的转归和预后
在《生气通天论》中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该句的意思是体质阴阳平和之人,一般不易发病,发病后也易于治疗。在宋红普的研究中认为,体质差异与证候有着极其密切的相关性,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证型均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着病症的转归和预后。在患者发病后,其体质和证候共同决定了人的病理状态[3]。中医理论认为胃痛一般是由患者外感寒邪而导致胃失所养造成的,故胃痛的发病基本病机为胃气失和与气机不利。一般胃痛多由于早期外邪入侵,实证体质上出现的证型,如饮食停滞、湿热中阻等;后期则多导致脾虚等正气亏虚,这便是虚证体质的证型,如脾胃虚寒等。综上分析,实证为邪气侵扰胃腑,虚证则为胃失所养。体质的因素影响这患者胃痛的转归和预后,喜好饮酒的人体质多表现为湿热和痰湿,而爱吃辛辣食品的人体质则多为阴虚,以上人群若不能够控制饮食,则会由虚证而转变为实证,导致胃痛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3 以体质分型指导胃痛防治
分辨患者的体质,对于临床治疗胃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部分学者坦言“辩证的本质便是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辨”。根据中医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寻找其发病原因,同时应根据患者体质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定性。在《医门棒喝》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通常将论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审机、辩质和辨病,在中医治疗中会根据患者病机与体质的不同对疾病种类进行区分,有效的结合三种论治方式能够对患者进行确切的诊断,进而获得较好的疗效。在张瑞娜的研究中认为,以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临床胃脘痛治疗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其辩证的准确性,对疗效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张瑞娜对胃痛辩治体质分为氣虚、气滞、阳虚、阴虚、痰湿和淤血等。笔者认为体质的分型能够对胃痛的防治有更进一步的指导作用,临床中通过分析患者体质的区别,采用对应的治疗措施能够对患者实施特异性治疗,对于患者胃痛的治疗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符合中医治疗理论。
4 体质调控以减少发病
所谓体质调控是指临床中通过对患者体质进行分型以采取不同的调养和治疗措施,进而实现以后天因素改善患者体质的目的,从而预防胃痛的发生并加强对胃痛的治疗。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的疾病预防十分重视,即治未病,但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采用的措施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童蓓丽的研究中显示,若对临床中50岁以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体质干预,则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进而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胃痛的发病与患者体质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食疗对于胃痛患者的体质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体质学说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出现使医生的辨证论治产生倾向性错误,增加诊疗难度等影响,故临床辨患者的体质只能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辅助手段或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
[1]胡亚男,尚晓玲,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3(06):1455-1457.
[2]李紫慕,常虹,高小明,等.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01(05):1068-1069.
[3]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9(01):1627-1630.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胃痛;辩证与辩体质
前言:人的体质首先由先天遗传,并于后天获得,是个体的形态和活动功能方面表现相对比较稳定的特质,与人的心理性格有一定的关系[1]。体质学说由中医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分析人的体质特征以及各种病理特点,结合病症的表现总结病情的发展趋势,进而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中医临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胃病的防治就中医体质学说进行简单分析。
1 胃痛发病与患者体质的证型关系
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胃脘部疼痛,其发生和证型与患者的体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1 脾胃是体质的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质后天形成之本,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会对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体质。同时饮食因素与人体质变化以及病理性体质均有极大的相关性,在《奇病论》中有相关记载:“肥者令人内热。”在朱丹溪的研究中证实,“中气不足”以及“素有热”是引起患者胃痛的重要体质原因,同时情绪也会对人体病症产生一定的影响[2]。外因或内因在对人体产生作用时,均由口腔、经络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的脾胃功能,久之则会导致人体产生其他病症,形成痰湿及淤血等病理体质。
1.2 体质异常导致胃痛加剧
特殊体质通常会造成患者对于某种致病因素具有极强的易感性,中医理论认为特殊的体质和相应的病症具有互相吸引的作用,其中医说法为“同气相求”。《黄帝内经》中则认为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与是否发病有直接关系。在王琦的研究中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并将患病人群分为三大类体质。对于胃痛的发病异常体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6种:淤血、气郁、阴虚、阳虚、湿热以及气虚,对于不同类型的体质具有不同的发病倾向,体质能够决定人体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以及某类疾病的感染倾向性。体质异常会增加胃痛的发病率,同时反复胃痛会使人体承受能力降低,进而对人的体质产生负面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1.3 体质分型与胃痛证型的关系
证也称证候,其描述的是疾病发病阶段、病理、病位。患者的体质与证型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患者体质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同时体质亦影响证型的发展方向,证型的变化由体质的变化所决定,故其特征中存在着体质的特征。患者的体质差异会导致同种病症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所以体质的差异是导致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的决定性因素。胃痛的主要证型及其与体质的关系如下:虚证体质易导致脾胃虚寒型胃痛,实证体质易导致湿热中阻型胃痛,气郁体质易导致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田合禄的研究中认为,痰湿体质易与痰湿蕴结症,气郁体质则易与肝气郁结症。
2 体质因素与胃痛的转归和预后
在《生气通天论》中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该句的意思是体质阴阳平和之人,一般不易发病,发病后也易于治疗。在宋红普的研究中认为,体质差异与证候有着极其密切的相关性,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证型均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着病症的转归和预后。在患者发病后,其体质和证候共同决定了人的病理状态[3]。中医理论认为胃痛一般是由患者外感寒邪而导致胃失所养造成的,故胃痛的发病基本病机为胃气失和与气机不利。一般胃痛多由于早期外邪入侵,实证体质上出现的证型,如饮食停滞、湿热中阻等;后期则多导致脾虚等正气亏虚,这便是虚证体质的证型,如脾胃虚寒等。综上分析,实证为邪气侵扰胃腑,虚证则为胃失所养。体质的因素影响这患者胃痛的转归和预后,喜好饮酒的人体质多表现为湿热和痰湿,而爱吃辛辣食品的人体质则多为阴虚,以上人群若不能够控制饮食,则会由虚证而转变为实证,导致胃痛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3 以体质分型指导胃痛防治
分辨患者的体质,对于临床治疗胃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部分学者坦言“辩证的本质便是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辨”。根据中医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寻找其发病原因,同时应根据患者体质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定性。在《医门棒喝》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通常将论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审机、辩质和辨病,在中医治疗中会根据患者病机与体质的不同对疾病种类进行区分,有效的结合三种论治方式能够对患者进行确切的诊断,进而获得较好的疗效。在张瑞娜的研究中认为,以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临床胃脘痛治疗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其辩证的准确性,对疗效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张瑞娜对胃痛辩治体质分为氣虚、气滞、阳虚、阴虚、痰湿和淤血等。笔者认为体质的分型能够对胃痛的防治有更进一步的指导作用,临床中通过分析患者体质的区别,采用对应的治疗措施能够对患者实施特异性治疗,对于患者胃痛的治疗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符合中医治疗理论。
4 体质调控以减少发病
所谓体质调控是指临床中通过对患者体质进行分型以采取不同的调养和治疗措施,进而实现以后天因素改善患者体质的目的,从而预防胃痛的发生并加强对胃痛的治疗。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的疾病预防十分重视,即治未病,但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采用的措施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童蓓丽的研究中显示,若对临床中50岁以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体质干预,则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进而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胃痛的发病与患者体质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食疗对于胃痛患者的体质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体质学说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出现使医生的辨证论治产生倾向性错误,增加诊疗难度等影响,故临床辨患者的体质只能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辅助手段或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
[1]胡亚男,尚晓玲,杨靖.近5年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3(06):1455-1457.
[2]李紫慕,常虹,高小明,等.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01(05):1068-1069.
[3]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9(01):162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