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驾驶员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方式。驾驶员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员交通心理通过影响驾驶员的行为,间接地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了解驾驶员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而提出预防交通事故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交通心理;驾驶员;交通事故;交通安全
一、引言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人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日本的相关资料,将近90%的事故是由于人的错误引起的,而在我国至少有80%以上的事故与机动车驾驶员有关[2]。因此,对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心理的研究应该作为交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能够有效地防范、遏制交通事故的出现,应当对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这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行为过程错误
影响交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驾驶员的错误驾驶行为占据重要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错误是感知错误和判断错误。
(一)感知錯误
感知觉的产生要依靠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知觉负荷会显著降低驾驶员的驾驶表现,特别是驾驶员对于危险事件的知觉,从而造成交通隐患。
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驾驶员不能及时注意观察交通情况,导致本该发现的危险情况没有被及时发现。据统计,这类事故大约70%发生于交叉路口,约17%发生于驾驶员由支路进入交叉路口时只注意到行人而忽略了非机动车,或者只是全神贯注地避免与非机动车发生冲突而忽略了及时避让行人与机动车辆等。驾驶员在疲劳状态或者缺乏驾驶经验时容易出现观察错误。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驾驶人发生观察错误的概率相对较低,他们能够自如地全面观察车辆前后左右的整体交通情况。
(二)判断错误
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要根据自己感知到的交通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道路线型、距离、车速以及超车时机等进行判断,若判断失误则会导致决策错误最终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造成判断错误的因素有:(1)感知错误。驾驶人要对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以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感知为前提,否则就将作出错误的判断。(2)知识经验不足。有些驾驶新手,缺乏一定的驾驶经验,当他们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事物作出合理全面的推测,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3)心存侥幸。有些驾驶人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和猜测去参与交通行为,或者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驾驶技术,心存侥幸、轻信自己能够有效避免或防止危险的发生。
三、驾驶员的条件和状态
交通事故的发生除了行为过程错误之外,驾驶人员心里失调或不适应、情绪影响等间接原因更应该受到重视。此外,酒后驾车、疲劳驾驶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两大祸首。
(一)消极情绪
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可能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研究显示负面情绪会导致行为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个体察觉反应冲突所需要的时间变得更长[3]。
日本心理学家内山道明对100名交通肇事者的调查表明,有12%的人在家里吵过架,9%的人在家里遇到麻烦事,8%的人被上司训过,4%的人在公司里遇到令人讨厌的事[1]。也就是说,33%在发生事故前曾具有消极不良的情绪,由此可见,消极情绪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二)疲劳驾驶
超过四小时的连续驾驶,驾驶员的中枢神经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人辨别交通标志对的能力也会下降。当焦点意识弱化时,伴随着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判断力降低、动作迟缓生硬、困倦瞌睡、记忆功能衰退,驾驶员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就可能违反交通法规,造成交通事故。
长期缺乏睡眠会产生极度疲劳感,昏昏欲睡。长时间的驾驶,大脑活动高度集中,会导致驾驶员脑部供氧不足,出现疲劳现象。此外,操作能力差、驾驶经验少、技术水平低的驾驶员会更容易疲劳。
(三)酒后驾驶
随着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增加,会产生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视觉、知觉和判断能力开始受到影响,视野缩小,不能正确发现和感知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标线;对距离和速度的判断能力会大大降低,操纵方向盘的能力也会也会受到影响;记忆会发生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容易忘事;情感和性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平时为人处事谨慎、规矩的人也会一反常态,变得言行举止轻率无度。
四、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因素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交通事故预防措施。
(1)要减少感知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驾驶员感知全面、正确,必须明了观察的内容,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对于会造成驾驶员视觉干扰的路边障碍物比如色彩奇异的广告、闹市街头的宣传等等,应规划设立在不易吸引驾驶员视线的区域。
(2)加强驾驶员了解和掌握影响反应操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自觉地加强学习和训练,有效地提高驾驶操作技术和动作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驾驶操作的准确性,减少反应错误所带来的事故发生率。
(3)合理控制驾驶时间,一般控制在每日6~8小时,最长不宜超过10小时。长途行车应派两名驾驶人轮换驾驶,对女性和年长的驾驶员应该相应的缩短驾驶时间。此外,驾驶员应确保充足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调节心态,在驾驶经过复杂的道路状况是不要急躁和厌烦,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车速;出行前做好行车计划,提前维护好车辆,保证车况良好;合理饮食,保证驾驶时足够的体力和精力。
(4)对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交通民警要依据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强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监管、整治和处罚,确保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常若松,马锦.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改革,2017(1):85-87.
[2]范世儒.交通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宁,闵卫国.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2013.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关键词:交通心理;驾驶员;交通事故;交通安全
一、引言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人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日本的相关资料,将近90%的事故是由于人的错误引起的,而在我国至少有80%以上的事故与机动车驾驶员有关[2]。因此,对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心理的研究应该作为交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能够有效地防范、遏制交通事故的出现,应当对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这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行为过程错误
影响交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驾驶员的错误驾驶行为占据重要的比例。其中最主要的错误是感知错误和判断错误。
(一)感知錯误
感知觉的产生要依靠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知觉负荷会显著降低驾驶员的驾驶表现,特别是驾驶员对于危险事件的知觉,从而造成交通隐患。
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驾驶员不能及时注意观察交通情况,导致本该发现的危险情况没有被及时发现。据统计,这类事故大约70%发生于交叉路口,约17%发生于驾驶员由支路进入交叉路口时只注意到行人而忽略了非机动车,或者只是全神贯注地避免与非机动车发生冲突而忽略了及时避让行人与机动车辆等。驾驶员在疲劳状态或者缺乏驾驶经验时容易出现观察错误。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驾驶人发生观察错误的概率相对较低,他们能够自如地全面观察车辆前后左右的整体交通情况。
(二)判断错误
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要根据自己感知到的交通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道路线型、距离、车速以及超车时机等进行判断,若判断失误则会导致决策错误最终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造成判断错误的因素有:(1)感知错误。驾驶人要对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以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感知为前提,否则就将作出错误的判断。(2)知识经验不足。有些驾驶新手,缺乏一定的驾驶经验,当他们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事物作出合理全面的推测,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3)心存侥幸。有些驾驶人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和猜测去参与交通行为,或者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驾驶技术,心存侥幸、轻信自己能够有效避免或防止危险的发生。
三、驾驶员的条件和状态
交通事故的发生除了行为过程错误之外,驾驶人员心里失调或不适应、情绪影响等间接原因更应该受到重视。此外,酒后驾车、疲劳驾驶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两大祸首。
(一)消极情绪
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可能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研究显示负面情绪会导致行为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个体察觉反应冲突所需要的时间变得更长[3]。
日本心理学家内山道明对100名交通肇事者的调查表明,有12%的人在家里吵过架,9%的人在家里遇到麻烦事,8%的人被上司训过,4%的人在公司里遇到令人讨厌的事[1]。也就是说,33%在发生事故前曾具有消极不良的情绪,由此可见,消极情绪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二)疲劳驾驶
超过四小时的连续驾驶,驾驶员的中枢神经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人辨别交通标志对的能力也会下降。当焦点意识弱化时,伴随着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判断力降低、动作迟缓生硬、困倦瞌睡、记忆功能衰退,驾驶员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就可能违反交通法规,造成交通事故。
长期缺乏睡眠会产生极度疲劳感,昏昏欲睡。长时间的驾驶,大脑活动高度集中,会导致驾驶员脑部供氧不足,出现疲劳现象。此外,操作能力差、驾驶经验少、技术水平低的驾驶员会更容易疲劳。
(三)酒后驾驶
随着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增加,会产生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视觉、知觉和判断能力开始受到影响,视野缩小,不能正确发现和感知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标线;对距离和速度的判断能力会大大降低,操纵方向盘的能力也会也会受到影响;记忆会发生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容易忘事;情感和性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平时为人处事谨慎、规矩的人也会一反常态,变得言行举止轻率无度。
四、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因素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交通事故预防措施。
(1)要减少感知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驾驶员感知全面、正确,必须明了观察的内容,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对于会造成驾驶员视觉干扰的路边障碍物比如色彩奇异的广告、闹市街头的宣传等等,应规划设立在不易吸引驾驶员视线的区域。
(2)加强驾驶员了解和掌握影响反应操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自觉地加强学习和训练,有效地提高驾驶操作技术和动作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驾驶操作的准确性,减少反应错误所带来的事故发生率。
(3)合理控制驾驶时间,一般控制在每日6~8小时,最长不宜超过10小时。长途行车应派两名驾驶人轮换驾驶,对女性和年长的驾驶员应该相应的缩短驾驶时间。此外,驾驶员应确保充足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调节心态,在驾驶经过复杂的道路状况是不要急躁和厌烦,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车速;出行前做好行车计划,提前维护好车辆,保证车况良好;合理饮食,保证驾驶时足够的体力和精力。
(4)对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交通民警要依据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强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监管、整治和处罚,确保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常若松,马锦.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改革,2017(1):85-87.
[2]范世儒.交通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宁,闵卫国.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2013.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