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掠影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眼镜业的开山鼻祖——吴良材眼镜公司
  位于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吴良材眼镜公司,是中国眼镜行业的开山鼻祖,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
  清代康熙58年(公元1719年),在南京方浜路马姚弄有家名为澄明斋的珠宝玉器铺,兼营天然水晶、茶晶眼镜。嘉庆11年(1806年)起该店由吴良材主理,以经营眼镜为主,兼营珠宝玉器,改名为“吴良材眼镜店”。1926年起专营眼镜配制。1935年迁址南京路。
  当年,吴良材本着“选用良材”的宗旨,选料顶真制作考究,首创按目验光法,配置新式验光仪器和研磨机械设备,自设磨片车间和制架工厂,深得广大顾客的青睐和信任,生意兴隆,闻名遐迩。除门市定配销售眼镜外,还兼营批发业务,客户遍及东南亚及南美巴西等地。吴良材眼镜公司还在全国首家经营“无形眼镜”,为我国空军成功地试制了第一副航空防风镜。
  据历史资料记载,1956年,吴良材公私合营,通过国家赎买政策,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成为一家国有企业。从此,国家对该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吴良材眼镜公司不断壮大,从一家小型的手工作坊式商店快速成为全国著名的专业特色现代化的眼镜企业,占据全国眼镜的龙头地位。
  如今,闻名遐迩的吴良材眼镜公司雄风依旧,并以胜人一筹的优势组合“一层千金专家楼”,聚集全市36%的高级验光人才,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的验配,实行医配结合、检影三步曲等科学验光步骤,深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赖。为了保证制镜品质精良,吴良材眼镜公司不惜重金改善硬件设备,在研磨、加硬、真空镀膜工艺上,始终走在同行的前面。
  吴良材眼镜公司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大力拓展连锁经营,连锁网点遍及上海市及嘉兴、昆山等地,积极发展特许加盟,形成紧密相连的规模优势,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
  吴良材眼镜公司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与社会各级联系,为全国劳模验配眼镜。还组织力量热心为社区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上门验光,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让心灵的窗户更明亮”,是新世纪吴良材眼镜公司亮出的崭新口号。
  莫氏兄弟的扬州饭店
  上海的扬州饭店,与那些百年老店相比,虽没有百多年的兴旺历史,但也折射出一代扬州名厨世家莫家在上海的辉煌史。
  扬州饭店的前身是“莫有财厨房”,它的创始人是出身于扬州厨师之家的莫有庚、莫有财、莫有源三兄弟。三兄弟继承了其父莫德峻,原扬州中国银行公馆厨师的精湛技艺,他们深得淮扬菜的精髓,善制各色扬州菜肴和点心,且切、配、烧、雕刻样样精通。老大莫有庚,既能切配,又能掌勺;老二莫有财擅长掌勺,尤精于小炒烹调;老三莫有源刀工精细,善于精制各种花色菜肴。早在20世纪40年代,莫氏兄弟已经成为善于制作扬州菜肴的公馆厨师。三兄弟中老大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中国贸易公司厨房任职,经常为该公司总经理烹制家宴招待贵客。有一天,公司总经理王良先先生招待上海著名工商界人士荣毅仁先生时,莫有庚师傅为他们烹制了一席异常丰富的佳肴。荣先生品尝后,感到这真是少有的好莱,并认识了莫师傅。从此,莫有庚师傅与荣毅仁先生相交了,荣先生家中遇到亲友来家需要设宴招待时,就经常请莫师傅前来制菜。1949年解放后,各地银行厨房相继解散,莫氏父子四人暂时失业在沪。这时,荣毅仁先生就建议他们开设小厨房,专为上海纱厂工商界人士服务,并且在宁波路江西路口上海银行大厦三楼内腾出两大房间,借给莫氏父子用。因为老二莫有财师傅去税务局交税时发现没有店名,工作人员便在税单上写上了莫有财,从此,“莫有财厨房”便叫开了。当年莫有财厨房制作精细,菜肴精美,吸引了许多上海工商界的著名人士。不久,就成为上海上层工商界人士就餐、设宴招待的场所,并逐渐闻名全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毛主席、董必武、陈毅、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了莫家菜后也赞不绝口。1966年“文革”时,“莫有财厨房”被迫关闭,招牌也被砸了,1970年又从上海银行楼上搬到北京东路江西路口恢复营业,重新取名扬州饭店。1975年又搬到南京东路扩大营业。但当时一般只能供应大众化的菜点。原有的扬州名菜直到1978年后才逐渐恢复。从1979年开始,扬州饭店不仅恢复了水晶肴肉、鸡火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蝴蝶海参等各色扬州名菜,还根据上海消费者的特点,创制了松子虾仁、水晶虾仁、三色鱼丝、松仁鱼米等大批新名菜。莫家菜还恢复了一批长期消失、濒临失传的扬州古代传统名菜,如三套鸭、炝虎尾、清炖文武鸭、软兜带粉等。
  扬州饭店的莫家菜之所以能风靡上海,也是有其自身的秘诀的。莫家菜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讲究火候,重用原汤烹制,还善于根据国内外顾客的不同需要,努力创制各种新的特色品种。近几年,上海扬州饭店由莫氏传人掌勺,运用“莫家菜”的烹调方法,以传统特色菜为代表,首创了“莫家蟹粉菜”系列,有冷盆、热菜、点心共二十几道。著名的菜点有:蟹粉狮子头、蟹粉豆腐、菊花蟹斗、蟹肉百叶结、蟹粉汤包等,一年四季供应,口味正宗,不失乃师的风范,在上海的扬帮菜馆中独占鳌头。
  华安美发厅的美丽春秋
  上海人对于仪表的在乎是全国闻名的,就连上海话里形容某样东西时髦,就说“噱头”,这“噱”就噱在头上,可见上海人对头上三千青丝的重视。据上海市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中国第一家理发店就诞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坐落在南京西路上金门大酒店西侧的华安美发厅,创建于1926年,原名丽美理发所。1932年由波兰人乔夫德克租赁,以做女士发型为主。1939年沈杏苑医生买下后更名华安云记美丽馆。全部引进法国理发设备和用具。店堂由荷兰人设计,布置为最新的巴黎三十度斜镜式。美容美发皆聘请当时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华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推出的大烧发理发服务项目,很受洋人顾客的欢迎。当年的“华安”曾是远东最豪华的美发厅,引来许多政界名人的光顾。
  解放后,店名改为华安美发厅,仍以环境好、设备好、发式新颖和紧跟潮流而闻名遐迩。“文革”中,全上海只有“华安”一家保留了烫发工艺,那时,到‘‘华安”烫头发是要凭外汇券或者是护照。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华安”门口排队烫发的长蛇阵从早上5点就开始了。
  改革开放后,“华安”更是发展迅猛。1989年,“华安”投资450万元从日本引进、更新了设备,在随后的十年中又不断地投入资金,总投入已超过1000万元。目前“华安”的建筑面积增至400多平方米。“华安”还不断拓展新的创新服务项目,抓住机遇增加了纹眉等美容项目,还开出了整容业务。
  “华安”的技术实力可说是占据了上海美发行业的半壁江山,现上海有二位国家级的美发大师,二位国家级的美容大师,“华安”各占了一名——姜海平美发大师和朱兰英美容大师。“华安”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与外国同行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国际最新的美容美发技术,最新的国际潮流,只要1个月“华安”就掌握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OMC(世界美发组织)美发大赛,“华安”更是主动与世界大师积极交流。
  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来临,“华安”不断改革创新,勇于争做行业的领头人,以集团化、标志化、规模化的全新模式,力求带动业内人士共同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实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为主体的“教育营销”这一经营的策略,还成立了上海“华安”美容美发学校。
  “华安”人说,“华安”很老,但又不老,因为她在创新。在各方面都一直走在前头的“华安”没有理由不续写辉煌。
其他文献
<正> 定期存单抵押贷款。如果急需用钱时而手头现金不足,定期储蓄存款又尚未到期,提前支取将损失不少利息。此时,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小额抵押贷款可解难。该贷款额度起点为1000
【正】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交流科研成果与信息,中国教育学会和四川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7月16日至21日在成都召开了全国中青年教育
APEC第九次领导非正式会议前做了一个调查,多数经济学家和投资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已陷入衰退,并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复苏.于是,APEC<领导人宣言>明确提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
<正> 最低生活保障,顾名思义就是对人们最低生活的保护或保证。有人称之是百姓生活保障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随着我国步入WTO这个全球化的大家庭,对一个有9亿农民的泱泱大国
写日记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日复一 日的写作中学会清晰、准确的表达,最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
到1938年9月止,我整整工作了五十年了。作为液压工作者之一,回忆建国以来液压技术的发展过程,看到现在液压技术的规模和水平,感到十分快慰。但是,目前我国液压技术在某些方面
<正> 湖北农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入世”,湖北农业面临国际竞争,挑战不可避免。湖北一些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要转化为竞争优势,湖北还有众多困难和问题,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