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万里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倍受许多士子才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明代中叶文人陈沂创作的《龙江晓饯图》画卷(纸本设色,画芯纵26.2厘米,横185.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饯行送别佳作。
  “十代故都”金陵文脉源远流长,自三国东吴开都以降享誉华夏。明初的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文学艺术重镇之一。宋濂、刘基、方孝孺等一代大家之后,金陵文坛虽然有所寂落,但至明代中叶,因为徐霖、陈铎等名流雅士在此潇洒谈艺而重新繁盛。誉称文坛“金陵三俊”的顾、陈沂、王韦,诗文书画风采相映,一批文人骚客又相继活跃期间、发扬光大,逐渐地摆脱原先趋于保守的贵族情趣,形成了追求个性的新兴地域风尚,在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后人还将陈沂与顾、王韦、朱应登,共同誉为文坛“江东四大家”。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中,特为此立传。
  陈沂(1469-1538年),初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小坡,祖籍鄞县(今浙江宁波一带)。陈沂自小就生活于留都金陵,据说他在五岁时就能属对、十岁能诗咏。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先后为庶吉士、编修、侍讲。历任山东左参议、山西太仆寺少卿。因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与执政忤,遂改山西行太仆,后上疏朝廷乞归故里,在金陵城南夫子庙旁(今四福巷一带)筑居“遂初斋”,绝意世俗,闭门读写。
  陈沂饱读诗文,博学多才,诗文、杂记等兼写,一生著述较丰,尤以文史成就最高。
  明代周晖《金陵琐事》、清代徐沁《明画录》等文献述,陈沂亦擅书画艺术,“七岁即能摹仿古画”。因为崇尚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书法而号“小坡”,后来在朝廷翰林院曾与“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交好,在绘画方面受益匪浅。陈沂楷书丰腴而不臃肿,瘦劲而不纤弱,深得颜体筋骨之精髓,舒展自如,内蕴骨力,别具风格。明人周晖称其书艺不逊于当时名书家吴宽,而且“篆隶亦佳”。陈沂一生纵情自然、好游名山大川,所历“皆图成卷”,所留下的《游名山录》颇为后世称道。陈沂山水画主要承继马远、夏圭、戴进等前贤笔墨意趣,风格苍健清秀,晚年愈加炉火纯青。可惜由于沧桑变迁等多种缘故,陈沂的存世作品相当有限,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其作《雪中丘壑图》、《行楷致李天卿札》。
  明成祖之后的留都南京,寓居了不少文人墨客。陈沂在南京期间,与顾、王韦、朱应登、都穆、徐霖、罗凤、许等不少士人,相互友善交游,诗文酬唱雅集,因此结下了比较深厚的情谊。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曾为留都金陵掌管科举考试的“试政户曹”、嘉兴文士李宗铭,即将告归故里。一些志趣投契的士友于这年农历九月初六早上,在南京龙江馆酒铺为李宗铭饯酒送别,《龙江晓饯图》画卷就是众友人即兴挥毫的书画之作。其中陈沂亲题卷首“龙江晓饯”并且作图,艺术而生动地再现了金陵城北仪凤门、龙江关一带的山川胜境。
  需要说明的是,龙江关亦名工关,乃明初朝廷工部在南京仪凤门外长江边设立的钞关,系江南商贸的重要关口,主要负责掌管南来北往客商贩运竹木的税收。这里成了南京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航运码头,也是当时人们的迎来送往之所。
  该画卷拖尾中,首先裱有李宗铭的同乡文士王儒作序,随后依次为友人张文宿、陈沂、唐侃、王永富、郑天鹏、金士贤、丁瓒、林公黼、吴题写的吟咏诗文,字里行间传递着对友人南归的一片深情。
  徐徐展开陈沂笔下的《龙江晓饯图》,但见朝阳之下,一座巨岩突兀而起,苍松杂树曲拙劲拔,明初所建的南京仪凤城门,雄踞长江南岸,重檐镝楼依稀可见。同为华夏母亲河的长江,一泻千里地奔向东方。人们俯瞰辽阔浩渺的长江,船帆往来,烟霭轻笼,秋风徐徐拂面。江渚近岸老树披纷,芦苇枯衰,荒草萋迷,平添了几许秋天的意韵。对岸远山山峦逶迤,绵延起伏,横亘于寥廓空明的天际之间。随着初阳冉冉升起,缥缈的云雾逐渐散开,水光山色,气象万千,进而渲染出一种诗意别样的山水境界……画卷左下角,陈沂钤有一枚“鲁南”阴文方印。
  陈沂在这幅实景山水图卷的绘画创作中,主要采用平远、深远法构图,通过散点透视法布局,借画寓意抒怀,情境交融。画卷的中、近景,如突岩、树丛、城楼、岸坡等,或以水墨、石青等勾勒,或采用花青、浅绛等皴染,或者逸笔草草绘就而成,使得画面墨色相融,浓淡虚实有致。浩瀚江面复以水墨逸笔淡抹,远处云岫则以湿笔轻皴擦染,层次变化比较丰富,平淡简率的写意韵味宛然在目。
  整幅画卷融入了宋人的画意风格,笔墨苍劲秀润,技法娴熟老到,气势雄壮辽阔,意境空灵飘逸,眷别情思隽永,生动而感人,富有深邃渺远之意态……留都南京的旖旎风光历历入画,由此也反映了陈沂清新秀雅的审美意趣和绘画风格。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龙江晓饯图》画卷的拖尾中,众友人虽然并非皆为史上的书法名家,但其赋咏寄语的毛笔书写功底不凡,楷、行、草体不拘一格,或端庄工秀,或率真洒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文书写者各自的性情禀赋。通篇书法笔墨风华流畅,充溢着文心诗意,也让离情别绪一一跃然素纸。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有限的古代社会中,迎来送往也是一个历久不衰的永恒话题。与元代以前绘画表现内涵有所不同的是,随后的士人墨客在出行纪游、文交雅集、品茗茶事、隐逸卜居等图像叙事方面,增添了不少世俗化的意趣情味。
  《龙江晓饯图》以金陵山川为图像背景,其中虽未具体表现众友人岸边拱手、折柳揖别等场景,不过江面上点缀的一叶归舟,却暗喻着友人李宗铭即将离去,为古都金陵的山川秀色增添了无尽的诗画意境,这不正好也象征着彼此之间的万里情缘吗?晚秋的江风中略带着初冬的凉意,多少让人有些惆怅感叹。尽管人们同样也无法从画面的环境空间中,窥探到“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饯行情形,然而画面之外更为宏阔、博大的图景,似乎早已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从众人的诗文题咏中,观者分明也能感受到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深情。
  《龙江晓饯图》将陈沂、王儒等10位友人的书画手迹合璧于一卷,不仅再现了当时士子的饯别情境,个中也蕴含着甚为浓郁的人文意蕴,而且在昔日类似的书画题材中似乎并不多见。人们沉浸于该图卷细细品鉴,还是蛮有一番雅玩情味的。尽管历经沧桑岁月,卷中那股缅邈静逸的书卷气息和幽思情味,依旧扑面而来……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可谓争奇斗艳,无论是青花的淡描雅致,还是五彩的姹紫嫣红,都无时无刻不向世人展示那美妙的身姿,诉说那令人心动的美丽传说。在众多种类中,“釉里红”作为中国瓷坛的一枝奇葩,以其红白相映的独特魅力受到青睐,历来被视为瓷中珍品。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洪武官窑釉里红缠枝花卉碗(见图1)。碗高10厘米,口径20.3厘米,口微撇,深腹,圈足。碗体内外均施釉,纹饰以釉里红彩描绘。碗外壁绘缠枝牡丹
期刊
堆塑瓷瓶是我国宋代时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贴着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雕像。堆塑瓷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到了元代,造型逐渐简单直至衰落,分布范围小。堆塑瓷瓶将各种丧葬明器浓缩于一身,并组合为一有机的整体,集中了大量的丧葬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一、堆塑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据唐
期刊
2011年7月23日,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召开,收藏天下数字频道、山东电视台鉴宝栏目等众多媒体参加,文化部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毛晓沪、夏天星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宝。笔者有幸将收藏多年的两枚古钱“西周”、“六铢”带到现场请专家对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古钱收藏爱好者,能拥有两枚上档次、较为珍贵的古钱,笔者倍感荣幸与自豪,兴奋之情溢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自从元代成熟以来,就广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而将青花装饰工艺与其他釉下或釉上装饰方法结合一体也一直是制瓷工匠们探索的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现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绍於下:    青花釉里红  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烧成温度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将二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
期刊
PV君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一代著名的中国古钱收藏大家,曾不惜重金收集大量中国珍稀古钱,因起步早,藏家少,斩获颇丰,但瑕不掩瑜,当然也会有少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处,现据拍卖公司彩照,略加评点,不妥之处,敬请商榷。  1.木胎包金贝:此贝笔者曾集得一枚,其含金成色与其相近,形状不同,大约为春秋后期之物,但是否木胎,颇可商榷,以木胎包金之贝币,尚闻所未闻。笔者所藏之品,包金外观尚好,内胎却已
期刊
笔者于数年前在一藏友家中串门时,有幸见到一枚折十型的“大辽天庆”大钱,此钱的详细出处已无从可考。据该藏友介绍,此折十大钱得自于四川省内江市自发形成的古玩钱币市场,为一走乡串户的钱贩所售。当时原钱的主人正欲将此钱与另一位藏友交换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因相商未达成一致而搁浅,后被笔者毫不犹豫地用数十张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将这枚折十型“大辽天庆”大钱换下。  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大辽天庆”折十型大钱,其钱青铜材
期刊
士标,清代书画家,安徽休宁人,与渐江、孙逸、汪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
期刊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
期刊
近日读了《收藏界》2011年11期“总编视线”《我们还能相信谁》一文,使我感慨万千,打开了心扉,借贵刊一角说一说。  在今天收藏行业中,买假卖假屡见不鲜,都司空见惯了。专家老师们经常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火眼金睛哪能看透玉皇大帝锦囊里卖的什么药呢?今年九月底因出差去西安,恰逢大唐西市举办博览会,在古玩市场逛了两天,市场繁荣热闹,各类古玩琳琅满目,门类齐全,但仔细端详后便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现
期刊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字蕊珠,号锦云、织云女史,青浦(今属上海)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女弟子,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记载:“织云幼随父之合肥,即喜握管作花鸟,后归泗泾马氏。所居读画楼,朝夕点染,临瓯香以上诸名迹。入古,艺遂独绝。中岁嫠处,悒郁不自得,益借笔墨以抒其岑寂之抱。”从廖氏传世作品可知,她是晚清颇有成就的女画家,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不以笔墨勾勒轮廓线,直接上色
期刊